![]() |
|
自9月下旬以来,中国已有逾20省市采取限电措施,就连北京都遭到了限电,各地政府都公告要有效调度电力供应。但只有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无预警无限期不通知的持续切断民生供电”,甚至道路信号灯和自来水用电也被切断,导致交通瘫痪,居民区停水,民生受到严重影响。
电荒发生后,粉红们迅速抛出“大棋论”,将拉闸断电说成是中共在下一盘大棋,是一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争夺战,是国与国之间的金融战。
中共央视网28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对此进行了“迎头痛击”,指其乱带节奏。
路透社认为,这是少有的中共喉舌媒体在小粉红们或五毛们传递“正能量”的时候,对其进行迎头痛击。
拉闸断电的“大棋论”到底是粉红的先创还是五毛领的任务,目前外界无从得知。但很显然,矛头直指习近平。
按常规,自来水厂或者稍微大一点的写字楼都备有发电机,因此既使突然停电,自备发电机工作也可以继续维持数小时供电。而对于交通信号灯,一般城市都备有使用蓄电池的移动交通信号灯,用于固定交通信号灯出现故障时及时替换,以保障道路交通的畅通。
并且相对于工业用电,民生用电只占地方总发电量的15% 。
这次东北出现如此严重的民生用电事故,人为痕迹浓重。
拉闸限电的原因
央视网28日评论员文章指出,此轮限电主要原因是电煤供给明显短缺导致燃煤成本与基准电价严重倒挂造成的。就是发电用的原材料比最后输出的电价还要贵,所以发电越多就赔得越多。如果再这么用下去不限电,就会造成整个电网的崩溃。
然而,据中共煤炭市场网9月23日讯,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8月,中国出口煤及褐煤47万吨,同比增长168.5%;2021年1-8月,中国累计出口煤及褐煤181万吨,同比下降24.9%。
海关总署9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8月份进口煤炭2805.2万吨,较去年同期的2066.3万吨增加738.9万吨,增长35.76%。2021年1-8月份,中国共进口煤炭19768.8万吨,同比下降10.3%。
据今年4月份发布的2020年煤炭消费量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
这些数据显示,今年的煤量虽然有缺口,但不至于造成如此大面积的拉闸停电,甚至殃及民生用电。
如果说是发电成本过高,要控制电价导致拉闸限电,这也不符合中共的公众形象。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民是中共的韭菜,如果发电成本增加,那么毫无疑问这笔费用一定会转嫁到百姓身上。
央视网28日评论员文章将拉闸限电责任甩锅给地方政府,指出:“部分地方紧急限电,还跟没把握好产业升级节奏、没做好平时能源管理工作、没跳出运动式减碳窠臼有关。”
中共《经济日报》30号也针对地方政府发文,指《能耗双控不宜一刀切》称能耗双控目的不是为了限制用能、限制发展,而是要高质量发展,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多的发展效益。
吉林的公开反击
在目前多省拉闸限电、民怨一片、引发世界关注的情况下,习近平仍然坚持“能耗双控”,要求减煤发电,以进行习近平对外扬言的“碳中和”计划。
其实本轮拉闸限电最严重的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年均总用电量是中国最少的。据中共能源局网,习近平亲自部署了东北地区秋冬季节清洁取暖的任务。
吉林省长韩俊针对习近平的“能耗双控”的要求,开出第一枪,公开表态要多路并进保煤炭供应发电。
据中共国家能源网,9月27日吉中共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公开表示,要多路并进保煤炭供应,包括派专人到内蒙古驻煤矿,逐一落实煤炭购销运输合同,以及抓紧推进俄煤、印尼煤、蒙古煤等外采计划等;自产煤企业要专班驻矿,能开尽开,开足马力,释放产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市场采购范围;加快储煤基地建设,推动储备煤保质保量尽快达标。公开与习近平的减煤发电唱反调。
据美国之音2月19日的一片报道援引观察人士的分析指出,中国缺煤限电危机,主要是由中共内政问题所致,而且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从单纯的环保和经济问题升级为复杂的政治问题。
这些信息显示,除了中共帮派斗争激烈外,“大棋论”的言论能够发出来背后必有推手。
据报,辽宁、吉林都是习近平政敌、江派势力深植之地,也是习上台后反腐的重灾区。今年黑龙江多地书记和市长被抓以及自杀,东北政法王杜吉军集团覆灭,以及近期落马的省部级官员都有江派背景。
今年2月援引中共统战部“老领导”爆料:中共体制内暗潮涌动,各地怨气已如燎原星火,“东北人对习近平不满的声讨很严重”,有激化的苗头;新政策几乎没有给过东北,而且“国家网信办和统战部现在都关注到了东北网民的不满情绪,目前网络过滤非常严重”。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惊天动地大事就要来临 |
2 | 顶尖专家进女友住所后,精确导弹从天而降 |
3 | 中共实权人物官宣落马 习早已被架空 |
4 | 人民币贬21%,加币贬19%....灾难要来了 |
5 | 习引蛇出洞要搞大动作?有人越来越像李克强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