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财新网一篇报道,“十一届河南省委一次全会57岁郑州书记徐立毅卸任常委”。按照中共官场来讲,57岁的徐立毅属于年富力强,应该可以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的;而且他是郑州市委书记,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他相当于副省级干部,做省委常委是应有之义,但他竟没有做,就显得非常蹊跷。是什么原因导致徐立毅卸任?作为习近平的亲信,这是否暗示中共高层分裂加剧?更为蹊跷的是,10月29日当天,陆媒各大门户网站报道了中共十一届河南省委一次全会的会议结果,徐立毅卸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的消息随后就被各网站先发布后删除。自媒体时政分析评论人士章天亮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
习近平亲信卸任显蹊跷
如果现在Google一下“徐立毅”这三个字,你会看到在新浪和搜狐上都有关于徐立毅卸任省委常委的报道,但是你拿鼠标点却都点不进去,因为相关报道都被删除了。而财新网属于半官方性质,他们可以不理习近平,可能也是希望习近平难堪,所以就报了。
徐立毅这个事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他是李克强和习近平互相之间角力的一个焦点。
徐立毅曾经做过杭州市委书记、温州市委书记。他在温州任职的时候,正好是习近平作浙江省委书记的时候,所以两者之间有交集,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等于是习近平的嫡系人马,就是之江新军。那么他一定是习近平重点培养的对象了。
8月份郑州发大水,李克强到河南郑州去视察洪灾的时候,让国务院调查组高调进驻郑州,要对郑州720特大洪灾进行全面的调查,而且向民众公布了举报电话。徐立毅作为郑州市委书记,他的领导责任是逃不掉的。但是他在8月份躲过了一劫,就是他8月份连任了郑州市委书记。
感觉好像是李克强当时派国务院的人去调查,就是给徐立毅难堪的。而徐立毅能够连任郑州市委书记,是习近平给李克强的一个回击。
但是徐立毅这一次竟然落选了省委常委,而同样在720大洪水中负有领导责任的郑州市市长楼阳生反而连任了省委常委。所以就显得徐立毅的落马非常蹊跷。
如果他8月份连任了市委书记,说明他还会在郑州继续干下去。他现在仍然是河南省省委委员,但却被抹掉了省委常委的职务,等于在党内把他的地位降了半级。
有人说,他是副省级的干部,只是一个小喽啰而已,没什么了不起。我不是这样看的。
我们举个例子,厦门远华案,赖昌星在福建大量走私汽车、燃油之类的时候,正是贾庆林任福建省委书记的时候。1999年此案被曝出,贾庆林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了。很多人觉得,赖昌星出事后会牵连到贾庆林。江泽民为了表示贾庆林没事,亲自到北京辖区考察,力挺贾庆林。所以在中共官场上,有这么一种惯例:就是作为一个大佬,你要能够罩得住你下面的小弟。
而习近平是之江新军的大佬,他却不能保护之江新军的小弟,那人家为什么还要跟着你呢?所以徐立毅卸任常委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我也不觉得徐立毅可能会到别的地方任职,否则他没有必要再续任河南省委委员,还做郑州市委书记。我觉得,这可能算是李克强的反扑。咱们再继续观察吧。
不正常信号,中共高层分裂公开化
还有一个事情也特别不正常。10月27号《人民日报》报道说,习近平和中共高层参观所谓的中共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但是标题特别奇怪,特别写明王岐山与其他六常委共七个人分别参观展览。
如果习近平去看那个展览,其他的常委包括王岐山也去看展览,那应该是在习近平的率领下,身边围着另外的这七个人,来表示党中央非常团结。但是为什么习近平去了,其他的常委也去了,却是分开去的?而且《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还特别注明他们是分别参观展览。这就特别奇怪。
当天央视有一个4分多钟的报道,确实显示他们好像是分别参观展览。因为在习近平的身边,只有中共副总理刘鹤。
这个事情是特别不可理喻的,中共在打得不行的时候,他们通常还要展现党内的团结,现在好像是公开展示党内的分裂。若说习近平要展示这个,他没有必要;其他的人这么展示,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奇怪很奇怪。
中共历史上有一个事情很有名,就是林彪在1971年9月13号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
1971年5月1号所谓“劳动节”的时候,林彪最后一次跟毛泽东一块上天安门城楼。那个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已经特别紧张了,已经掰了。那天晚上放焰火的时候,林彪到得很晚,到了之后他往那一坐不吭气。当时西哈努克也和林彪、毛泽东一起坐天安门正中间的那个大桌子。林彪就把自己裹在大衣里面。5月1号的时候北京已经比较暖和了,他就裹在大衣里面不吭气,坐了几分钟之后就走了。他虽然跟毛泽东坐一个桌子,他没有跟毛泽东说一句话。
当时电视台的人本来是应该拍摄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在一块同欢,两个人亲切交谈之类的镜头,来展示党中央的团结。结果林彪就把自己裹在大衣里面,头一低不吭气。记者就一直没有等到那个镜头,他们就没有拍。等他们转一圈回来想拍的时候,发现林彪已经走了,只留下空的一把椅子。当时董必武就问毛泽东,林副主席哪去了?毛泽东说,身体不好先走了。
那天晚上周恩来特别地紧张,当时有一个姓杜的照相的人,周恩来就把那个姓杜的人叫过去问,你有没有拍照片?姓杜的人说,我拍了一张是全景,没有拍到两个人亲切交谈的照片。周恩来没办法,就拿那个照片当成一个固定的镜头,放在电视上去播。
也就是说,尽管毛泽东和林彪都已经分裂了,但是周恩来还是要把两个人同框的照片当成一个政治任务,来展现中央的团结。
如果把这个事情作为一个背景,你就会觉得这次《人民日报》和央视的报道,就显得非常不正常。
中共官媒借古喻今 文章调子却不同
最近中共报纸频频报出一些借古喻今的文章,而且观点好像都不一样。
一个是《解放军报》谈“夺门之变”。明朝景泰年间,当时的皇帝是代宗朱祁钰,他是在明英宗朱祁镇跟瓦剌作战被俘后被拥立为帝的,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镇被释放回来之后状态很糟糕,被他弟弟挤兑得跟坐牢一样。代宗做了8年皇帝之后,身体不好,太上皇就找了个机会,复辟了。
历史上称为“夺门之变”,是因为当时从软禁太上皇的地方进故宫,要经过东华门。守卫士兵说,晚上皇帝的深宫是不能进来的。当时英宗朱祁镇就喊了一声:我是太上皇!士兵就把门打开了。这个“夺门之变”其实就是政变。
当时军报谈这个政变,不是在警告习近平要防止出现像江泽民、曾庆红政变的情况,而是警告百官,政变发生的时候,你们最好袖手旁观。所以感觉好像军报在敲打习近平。这是一派的主张。
还有一派很显然就是站在习近平这边的。《学习时报》登过两篇文章,一篇讲的是“吴越归宋”,说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一看赵匡胤是真命之主,于是束身归命,把所有的州、人口户籍整理完之后直接就投降了。
《学习时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发现了真命之主,不要抵抗,赶快投诚就完了。好像明显是说习近平就是真命之主,各地方诸侯们赶快听话,赶快投诚。所以《学习时报》是站在习近平这一头的。
10月22号,《学习时报》又登了另一篇文章,跟“吴越归宋”的调子差不多,是讲西汉贾谊的《治安策》。
贾谊是一个少年天才,他22岁的时候就当了博士,就是皇帝的咨询官。在大陆上过高中的人,可能都背过他的《过秦论》,文章写得大气磅礴,文采非常好。
贾谊是个儒生,但是他的老师的老师是李斯,就是秦始皇的廷尉李斯,所以贾谊又是李斯的再传弟子,是个很有才很有才的一个人。
公元前174年,他给汉文帝上过一篇文章叫《治安策》。这篇文章特别长,没有完整留下来,我们只能是在《汉书 贾谊传》里或者在《史记》里能够看到其中的一些节选。
当时贾谊说,这个国家看起来好像是处在一个太平盛世,但其实有很多很糟糕的地方。他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就是国家有九个方面的问题,他一一去讲。
贾谊当时主要讲的最大的问题,是诸侯王不听中央的问题。他说,诸侯王其实跟姓刘还是不姓刘是没有关系的,他只要地方大,他就会野心膨胀,他就会造反。所以他要汉文帝解决这些诸侯王的问题,而且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事情后来被汉武帝真正地实现了。
这次《学习时报》登贾谊的《治安策》,其实是警告习近平,或者是警告各地方诸侯:不要以为你们势力很大,你们就可以为所欲为。这个地方诸侯不见得是地方,比如北京以外的那些省长、省委书记之类的,也包括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里跟习近平不是一心的人。
所以《学习时报》登出贾谊的《治安策》,也是借古喻今:就是你们要听皇帝的。因为贾谊的《治安策》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让皇帝说了算的。
《学习时报》不管是“吴越归宋”也好,或者是贾谊的《治安策》也好,都表达了一个同样的意思:就是各地诸侯们应该跟着当今的皇上,就是听习近平的话。
所以从《学习时报》登的文章来看,虽然和习近平看起来是一条心,但是如果没有诸侯王作乱的问题,或者没有吴越不想归宋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登这样的文章。
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个当前实实在在的政治问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很显然,在习近平眼里,存在着像吴越不归宋这种事,也存在着地方诸侯时不时想犯上作乱这么个情况。所以借用《学习时报》来敲打他们。
从这些迹象来看,其实习近平连任并不是像外界看到和感觉到的板上钉钉的事情。习近平在20大之前,他有很多工作要做,他有很多的政敌需要清理,这可能也就注定了他在20大之前,他的精力会集中在国内事务上。所以,20大之前习近平出不了国。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惊爆!习明泽公开对外放出这句话 |
2 | 史无前例,美国传来重磅消息 |
3 | 快讯:普京宣布停火 |
4 | 传Nvidia口头通知中国同行一个坏消息 |
5 | 关键时刻:著名学者警告习近平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