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没有人知道西安现在有多难

www.creaders.net | 2021-12-27 10:49:32  薯条说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

西安疫情,正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截至12月26日24时,西安本土新增确诊病例150例。

已经连续两日破百。

全市累计确诊635例,外溢到5省6地。

而专家表示,目前西安仍处于报告病例的高峰期。

也就是说,接下来一段时间,确诊病例很有可能还会持续增长。

西安,紧张了。

截至12月26日12时,西安市共划定封控区283个,管控区229个。

自12月23日零时起,全市小区封闭式管理,非必要不离市。

所有中小学校停课,非生活必需场所暂时停业,暂停堂食。

12月26日18时,全市范围内展开全面消杀。

本轮疫情,已经成为了这两年来,西安所面临的最严峻的一次。

那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还要从西安报告的首例确诊开始说起。

西安的首例确诊,为12月9日公布的在境外人员隔离酒店工作的专班成员向某。

期间,向某曾于12月5日、8日承担境外输入核酸检测阳性乘客房间的消杀任务。

12月8日,其核酸检测确诊阳性。

12月13日,与向某同住的张某确诊。

然而,此后,向某这条传播链,再也没有出现新的感染者。

与此同时,新的传播链却出现了。

12月11日,在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周期性核酸检测中,在曲江新区子牛门诊部药房工作的郭某被确诊阳性。

但也没有出现除她之外新的感染者。

12月14日,前往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刘某和陪同的女婿杨某,核酸检测阳性。

而杨某是长安大学的一名教师,一家人都居住在长安大学家属院。

此后连续三天,家属院有16人作为密切接触者被查出感染。

而长安大学家属院,也正是这次疫情中感染人数最多,情况最复杂的传播链。

西安的防疫警报,因此被彻底拉响。

不难看出,西安本轮疫情,是3条传播链并行。

但离奇的是,从目前的流调来看,这3条传播链的首位感染者之间,并未发生过任何交集。

向某作为隔离酒店的工作者,从未离开过酒店。

郭某平时的生活轨迹也很简单,基本都是乘公交上下班。

杨某和这两人也素不相识,其居住的家属院离子牛门诊超4公里。

那么西安疫情的源头,究竟是谁?到底在哪里?

有一架航班,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2

12月4日下午3时许,巴基斯坦航班PK854入境。

在机内乘客中,出现了多名核酸阳性确诊者。

而首例确诊的的向某负责的,正是这架航班所在的隔离酒店。

同时,当天下午2时—5时,长安大学的教师一家,也来到了机场,送孩子出国。

而就在他确诊的前一天下午,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东莞。

一对12月4日由西安飞回深圳的情侣,也被检测为核酸阳性。

而陕西省疾控中心对36例西安市内的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全部都和12月4日入境的PK854中的境外输入病例高度同源。

又是德尔塔病毒。

似乎一切证据,都指向了西安机场。

所有人都开始怀疑,西安,是否就是下一个南京?

但事情却并不如我们想的这般简单。

即便是同在机场出入,这几名感染者和境外输入病例之间也缺少明确的关联性。

因为西安机场,很早就实现了国际和国内的区域隔离。

所有国际航班的工作人员,工作14天隔离14天。

根本无法接触他人。

要知道,就算当初的南京疫情,都经过了数天,物传人、人传人等四道手续的传播,才造成了旅客感染。

而西安机场,却是在短短3、4个小时之内,通过层层关卡,造成国内区域至少4人感染。

并且目前经几轮核酸检测之后,仍未通报出机场内有工作人员感染。

怎么想,都觉得匪夷所思。

更让人揪心的是,从12月4日到9日,再到14日。

过了近10天,才发现了首例本土病例。

说明这次的德尔塔,隐匿性非同一般。

按德尔塔的传播速度,现在至少已经传了3-4代。

陕西疾控中心也表示,这次疫情,也已经出现了社区传播。

源头未明,传播又快,大量发散病例还没找到关联。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西安这次要打的,都是一场硬仗。

3

不久前,看到一位西安网友发的一段话,有些感慨。

他说:为什么其他城市出现疫情会受到全国人民的安慰,我们西安就得不到?

仔细想来,只觉得扎心。

西安的防疫工作,并不是尽善尽美。

12月20日起,西安要求市民上班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但万万没想到,由于扫码的人激增到平时的十倍。

一码通竟然崩了。

看不了健康码,也查不了检测信息。

无数上班族,只能在风中凌乱。

有的公司,甚至想出了让员工发誓“中国人不骗中国人”的法子,来让大家进门。

虽然是玩笑,但还是透露出了一些心酸。

这还没完,12月21日,由于做核酸的人太多,核酸系统录入系统竟然也崩了。

不少市民只能重新进行核酸采集。

种种不尽如人意的操作,让西安一下子成为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但我想,哪怕存在一定问题,我们也还是应该理性客观地去看西安现在的处境。

有人拿它和上海比。

但却没有想到,上海的常住人口,是西安的两倍。

上海的流调队伍足足有3000人。

专家表示,按照上海的比例,西安的流调队伍至少要有1300人。

但实际上,据华商网报道,西安市级流调队伍可能只有300人。

查询14天轨迹,详细进行风险点位排查,判定风险人群,排查到B再到C,查找感染源,对风险地进行管控消杀,支援区县采样流调……

此前出现相似传播情形的满洲里,常住人口只有15.05万,尚且经过了12轮全员核酸才迎来拐点。

在西安这样一个人口1300万的城市里,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谈何容易。

那些地域黑的人,怎知自己不是纸上谈兵?

(图:极客摄影帮,西安)

也有人痛骂。

虽然西安初期确实对疫情预判不足,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防疫压力。

西安这波疫情主要集中在雁塔区,虽然不是市中心,但有很多旅游景点,商业中心,还有很多学校。

人流量很大。

防疫压力可想而知。

我并不是要给谁洗白,只是,这个时候,一味的批评,显然是毫无用处的。

西安需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但他同样需要鼓励。

一个城市要往前走,靠的是所有人的信心和努力。

这个时候,落井下石,甚至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责骂,不都是在寒西安人的心吗?

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

他们也需要安慰和加油。

他们也是寒冬下孤独的守望者。

他们也想尽最大的努力,将病毒就地消杀,不给任何城市添麻烦。

请对他们宽容一点。

4

不知不觉,疫情发生已经两年了。

恍如一梦。

总是能想起之前可以不戴口罩,肆意走动的日子。

我们失去了很多。

但也有了一些经验和感慨。

这几次疫情反复,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无论哪个城市,无论什么民族,我们的命运,都紧密相连。

疫情之下,指责绝不是首要的。

如何帮助同胞度过难关,才是所有人的共识。

前不久,西安下了一场大雪。

往日繁华的不夜城,大雁塔,都因为隔离而没了人流与生机。

整座城市在白雪之下显得更加萧瑟。

但西安人还在坚守,他们心中尚有火热,他们都在努力自救。

寒风刺骨,一些防疫工作者因为不间断的消毒,手已经被冻裂了。

但,没有人说累,没有人退缩。

取而代之的,是一封封纷至沓来的按满了红手印的请战书。

里面有老党员,有刚刚参加工作的00后,甚至还有的,只是医护专业的学生。

生活一下子被按下暂停键,隔离在家的西安人,也都没闲着。

他们想尽办法想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

有人,为了保障居民供气正常,跑到微博上为大家答疑解惑。

有人,紧急写代码,上线小程序,解决市民凌晨排长队做核酸检测的问题。

有人,帮忙建立了互助文档,统计各地点的物资信息和求助问题。

他们都是普通人,如同你我。

但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拼命地发着光,熠熠生辉。

还有,很多人可能都忽视了,刚过去的周末,是全国研究生考试初试的日子。

疫情,又赶上大雪。

西安的很多考生,甚至都想放弃了。

但这座城市,却还在为他们努力。

隔离病房里,一位确诊的考生得到了“特殊照顾”。

有关部门特意设置了单人单间,单独监考,让他能完成考试。

一位河南的考生,因疫情无法赴西安赶考。

眼看着一整年的埋头苦读就要白费了。

没想到,陕西招生办给她打了十多个电话,联系到她。

他们做了很多努力,联系了多方力量,为这名考生在河南当地安排了考场。

还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招生办帮他们找考场,调卷子,想尽办法为所有人争取考试机会。

没有一个人的努力被辜负。

疫情当下,西安不仅在守护生命。

他们也在守护着每个人的梦想。

这个城市,或许并不完美。

他有一些短板,但并不是不可弥补。

我们不能为此,就抹杀掉所有人的努力。

西安,走过几千年的历史,经历过无数次战乱变革,仍然坚挺。

它是有力量的。

西安人的个性,有如这座城市的风骨。

临危不惧,勇敢坚定,他们骨子里,是有一些坚韧在的。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

为了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为了所有人都能回到习以为常的生活。

每个西安人,都在努力守护着这座城市。

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常常鼓励,总是安慰。

多看看西安吧。

他们值得。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发生了社么?广东潮州、汕头一夜空城
2 国之将亡,必有妖盐
3 中国老百姓恐怕真的要准备“吃草”了
4 上海楼市,打响第一枪
5 主食吃多少关乎你的寿命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