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没有了“上海日记”,还有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吗?

www.creaders.net | 2022-04-17 18:35:54  林孤小姐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本文原题:《被遗忘的上海日记》

  三十年功与名,六十年尘归土。一朝得势,鸡犬升天;一朝反噬,身形俱灭。

1

  我所在的小区,疫情冲击之下,各个店铺可谓是惨淡经营。

  南门的小超市倒闭了,新开了一家药店;西门的理发店倒闭了,也开了药店;北门卖包子的早餐店也倒闭了,变成了药店;对面街道的洗车店也转让了,正在拆除装修中,据说,也要开药店...

  大数据证明,“平均500米一家药房”,在各大城市的“基本配套设施”里,随着“买药满200元送30个鸡蛋”的宣传广告语,基本上实现了“处处有药店”的方便群众、服务百姓的理念。

  药房遍地开花,至少说明了两点:卖药是挣钱的、中国人是体弱多病的。

  那么多的药房,一个城市每天有多少病人,需要基本的药物治疗?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的,都得买药。

  生病了就得吃药、吃药不见效就得去医院拍片、突发疾病重症患者还得去急诊部门。

  可倘若是城市运转停摆了,医院急诊部门关闭了、拒诊了,买个退烧药感冒药还得上报等到审批通过才能拿到药了,一个2500万人口的城市,最终会出现多少“救治不及时”而不幸死亡的悲剧案例?

2

  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有救治不及时的种种医疗资源紧缺现象,那个时候,方方日记,还是受欢迎的。

  也确实在方方日记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关注后,武汉官方发布通告:全力保障所有病人的及时治疗,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是日记里的悲情视角,是视角外的情感共鸣,是武汉市民的感同身受,所以日记引发了舆论效应。

  如果说今天有哪些人能够深刻理解上海困境下的市民们焦虑和忧愁,那么一定是当初的武汉市民。

  日记是一种私权利的表达方式,日记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实情,应该被重视、被探究、被思考。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集体疗伤,集体思考。”

  那是2020年的武汉。

3

  两年后,疫情暴发在西安。

  西安39岁男子连续被3家医院拒诊后,到第4家医院后停止心跳,医院回应:

  病人就是个猝死。

  然后,又发生了西安孕妇事件,健康码为绿码,多家医院拒收,甚至是在民警的护送前提下,医院依旧拒收,最终导致她流产。

  微博上的西安孕妇个人“日记”控诉,引发了舆论狂潮。

  西安卫健委低头道歉:“深表遗憾、深刻反思、举一反三、立即整改。”

  西安封城进入第13天后,一篇名为《长安十日》、作者为@江雪的文章在网上热传。

  文章记录了西安封城以来居民遇到“吃饭难”“求医难”等问题,认为“本质是人为灾难”,强调“事件过后若没有反思……人们的苦难只能是白白承受。”

  这是继武汉方方日记后,出现的西安江雪日记。因此,@江雪被称为“西安方方”。

  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江雪,曾是陕西都市报《华商报》首席记者、评论部主任,后在财新做调查记者,在圈中颇有名气。

  当然,和方方日记一样,江雪日记也遭到质疑和攻击:

  悲情视角、片面化的素材、个人主观情绪太重、对于防疫大局的整体布局有所损伤。

  用白话翻译,就是“千万人口的城市突然封控,出现买菜难吃饭难、吃药难看病难”,这是无法避免的“细节”,不应该就此来批判整体的“防疫大局”。

  骂得最欢快的,当属作家六六,高举正能量大旗的,也是六六,身赴武汉撰写文章庆幸自己“来得刚好,晚一步就没有素材”的,也是六六。

  一方面,圣人派指责平民百姓“挑刺找事”写日记损伤“防疫大局”,一方面,他们又把“疫情”当成素材,发国难财、争名夺利。

  斥责方方日记两年后,作家六六读到了日记里昔日武汉市民的绝望和悲痛:

  六六母亲的阳性报告,被拉去了隔离。

  而这个昔日高举“正能量”大旗的六六,却把方舱医院说成了“集中营”。

  无论是武汉的方方日记,还是西安的江雪日记,文字里提到的那些疫情中真正存在的小人物们,在舆论中争论不休、在“大局为重”的绝对指令下、在“个别案例”中不足为道、在升斗小民的贡献和牺牲不值一提,他们的悲惨命运,似乎与这一时代毫无关联。

  武汉日记后,官方回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西安日记后,“深刻反思、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立即整改。”

  一年一年又一年,疫情走到第三年,从武汉到西安,再到今天的上海。

  没有了“上海日记”,上海的抗疫大局下,还有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吗?

4

  上海东方医院的护士@周盛妮,哮喘发作,家人紧急送医,但南院急诊部却“因疫情防控需要,正暂时关闭”,家属遂将病人转送到仁济医院东院救治,因为救治不及时,23时许,周盛妮因抢救无效去世。

  3月29日,微博网友认证为@我的父亲沈瑞根,发博文控诉上海看病难。

  父亲沈瑞根坐在发热门诊大厅长凳上,期间随身药物已用完,且已无法回家取药;

  浦东医院告知不接受阳性病人做血透,父亲由新区疾控中心安排转运去君爱康复医院,但由于120急救已经超负荷调运,父亲一直未被安排;

  最后,父亲沈瑞根于3月28日晚21点在ICU病房因长期未肾透析造成的心肌衰竭而死亡。

  3月30日,上海又发生一例哮喘病人因120拒绝救援而病亡,列出详细时间线并伴有视频佐证。

  当晚,上海哮喘离世老人家属@秋秋也是阿秀,发文回应:

  “回看整件事情,并不是要把我们老百姓和医生放到对立面。因为在这件事情中,还是有很多热心负责的医护出现的,比如来支援替我父亲急救的大白。我遇到过很多非常好的医生,我也一直非常相信医生,毕竟他们都是经过高等教育怀抱着理想而穿上白衣,治病救人。

  我们是要探讨面对这种突发情况,面对轻重缓急的病情时,医疗资源如何分配,相关人员如何判断。因为我相信,在接下来的疫情期间,还是会遇到同样医疗资源紧张而造成重症不能马上得到救治的情况。我就是想问问,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吗?大家还可以做得更好吗?

  我父亲的悲剧已经无可逆转,我希望他的离开能让整个体系得到优化,更加完善,让每个病人都可以得到妥善的救助。”

  ——已经发生的悲剧不可逆转,悲剧发生以后,同类型的悲剧,能够阻止发生吗?

  周盛妮去世以后,院方发布声明:深表遗憾,官方发布通告:需全力保障病人权益,不得再出现拒诊急诊病人的情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5

  4月11日,郎咸平母亲去世的消息,在网络上盛传。

  当天下午,郎咸平针对网传内容发微博进行回复,称其98岁母亲肾脏衰竭,需至医院打针,却因为在医院急诊室外等待核酸检测结果4小时后不幸离世,而他也未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4月14日,上海小提琴家、古典音乐爱好者陈顺平因为突发疾病剧痛难忍,求诊两家医院均遭拒绝,于4月14日上午跳楼自杀。

  4月16日上午,陈顺平的儿子在微博上发布了父亲发病求诊,到最终不忍剧痛跳楼自杀的全过程。

  他称:

  “写此文不想再指责或追究谁的责任,父亲已经过世,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只是希望通过父亲悲惨的结局,呼吁整个社会,在大力响应抗疫方针的同时,也能更多地关注像我们父亲这样因为无法正常就医而痛苦的人们。以避免更多我父亲这样的悲剧发生!”

  陈顺平去世以后,上海官方再出通告:

  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拒诊,发热门诊等重点科室必须要全力保障开放,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

  官方盖章认证,“重申生命至上。”

  哮喘老人的家属日记,陈顺平儿子的微博日记,已然成为了上海日记的一部分,成为了2022年上海抗疫的时代印记。

  从哮喘老人家属的叩问,到陈顺平儿子的叩问,日记本里的执着是一样的:

  “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重申生命至上”以后,官方强调“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拒诊”以后,还会有同样的悲剧发生吗?

  也许他们都没有搞清楚的一件事情是:

  “死在手术台里,跟死在医院门外,病人家属以及公众的情绪反馈,是绝对不一样的。”

  也许他们都忘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爱丁堡医院的丁丁保卫战。

  7个主任医生,视频会议、电话摇人、持续一个半小时的手术,总算是保住了一个外籍患者的丁丁。

  而在这一场紧急的“治病救人”手术成功后,爱丁堡医院还官宣了这一正能量事件: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守“沪”人民健康。

  念及至此,我一阵心寒;看到后来,华师大办的留学生生日宴、东方卫视被骂停的全明星“上海加油”表演节目,我怒从心起。

  从武汉市民、到西安孕妇、再到上海护士、哮喘病人、郎咸平的母亲、跳楼的小提琴家...

  疫情三年,真正令人痛苦的,可能并不是病毒本身。

  兽爷在今天上午的文章里说,“整个上海打了个盹。”

  什么时候才能醒来呢?什么时候“公民日记”才能不被遗忘呢?什么时候才能有太平的日子呢?

  早知道是这样 像梦一场

  我才不会把爱都放在同一个地方

  我能原谅 你的荒唐

  荒唐的是我没有办法遗忘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