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朋友圈热传:茅奖作家金宇澄发文怒批上海大白

www.creaders.net | 2022-06-09 11:17:07  人格志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今天下午,我看到一些作家在朋友圈,转发金宇澄怒斥大白半夜敲门扰民的这段话: 

因为是金宇澄说的话,我看得也特别仔细。虽然只是朋友圈的感言,但我连标点都没放过。

这是一个上海作家,面对自己深爱的城市,文明遭遇野蛮持续践踏,终于出离愤怒了。

金宇澄这段话,其实是很有层次的:

先是叙事:大白半夜一点猛按门铃通知做核酸,扰民伤身。

接着延展:疫情两月“敲门人”无知无畏,不文明已成常态。

继而追责:只知雇用而不加以培训,丢尽城市脸面和文明形象。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疫情以来,上海作家第一次站出来说“不”——对遭遇的不公人生进行反击,对疫情中不文明的治理进行批评。

在此之前,上海作家不仅几乎全部沉默,甚至还出现陈村在朋友圈抱怨后,怂到紧急辟谣,并且举报转发网友的丑行。当时,我还愤怒地写了一篇文章,批评这种文人的媚骨——《拆解上海作家陈村的发帖举报:人有病,天知否?》

现在,终于有上海作家站出来,捍卫这座城市的文明了。而这个人是金宇澄,无缝也完全符合我的想象——文明和人格,与作品和人生,不就是这样在保持着一致的高度吗?

关于金宇澄和他的《繁花》,我以前提过几次,今天就不说复杂了。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近些年的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家文学最高奖,最能拿得出手作品,也就是金宇澄的《繁花》。

金宇澄是文坛的“潜伏者”,如果你真的了解他的家世生平,了解他的文字书画,懂得他笔下一座城的繁华如水,懂得辗转半生看尽人世苍凉,就一定会明白,这才是真正把上海的深度通过烟火气故事,慢慢浸润到人心深处的作家。

有人说,金宇澄之于上海,如同巴尔扎克之于巴黎。对此,我深以为然。

上海到底是什么样的城市?为什么会被无数人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巅峰?

我觉得,她不同于香港、广州,不是那种革命、流血、英雄、标语中的十月围城和风云际会,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权力迭代,而是在散漫的人生浮世绘中,在弄堂叫卖声里,在历史皱褶留给城市最不易察觉却又最深的印记中,不知不觉生长出的这个国度最难能可贵的文明。

自由在高处,文明在暗处。

金宇澄就在暗夜的潜伏者,以一部《繁花》,绘出当代上海的《清明上河图》。这本书,这部戏,我觉得,任何有文化情结和文明情怀的人,错过那一定是要脸红的。因为错过的,正是自由与文明。

然而,现实永远比文艺作品更残酷。疫情两月,繁花易败。盛极而衰极的的悲凉,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物是人非。

复兴南路的梧桐仍能知秋,黄浦江水仍在还在歌唱,但是,这中夏的人心秋凉,那就是因为城市文明之花在残败呀。上海,海上,花落。

现在,半夜一点的上海敲门人,终于让一个茅奖作者文明人终于不淡定了。

从金宇澄的字里行间,你应该可以看出,这样的敲门人是不配拥有城市人文明人的身份,而纵容甚至豢养这样的敲门人,正在从源头上消解曾经被固化的上海文明基因。

或许,这才是这个真正懂得上海热爱上海的顶级作家,为什么会出离愤怒的原因吧。

看到金宇澄的批评,我不禁想起他对自己父母的回望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金宇澄的父亲曾这样说过:

我的性格和骨头还是没有因为颠沛而丧尽。

而那个年代,正如金宇澄母亲所说:

海风刺骨,寒气逼人,我们将面临一场更大的风暴,经历人生中更为惊心动魄的磨难。

2022,中夏,心寒。面对文明被粗暴野蛮践踏的现实,金宇澄的愤怒,也许正是父母留存的性格与骨头一次暴发显现。

每一场繁华过尽,其实都是在与一个曾经的时代永别,都是无数的人生在重新开启一次荒凉的旅行。

无论我们行走在怎样的暗夜,我们都需要看到文明之花,来如水润泽渐然干涸焦躁的灵魂。

看着金宇澄笔下午夜敲门人的那种“生猛”“趾高气扬”“无心无肺”“回肠荡气”,我突然想起另外一个茅奖作家迟子建的一篇文章,叫《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在这篇文章中,迟子建讲述她在俄罗斯的一座小教堂,看到有一位扫烛油的老妇人,有六十多岁,裹着头巾,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腰身佝偻,一丝不苟打扫着烛油,表情沉静。

她做活儿的时候特别虔诚,有游客经过时,绝不张望一眼。绝不让工具发出一声刺耳之音,像似怕惊扰了上帝。

无数的朝拜者,在仰望拱顶上安德烈·鲁勃廖夫的画作,在祭坛上布满流泪的蜡炬。而迟子建说,那一刻,她看到的是这样一幕令人震撼的图画:

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是的,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不被世人知晓,不会像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是,这个安然的老妇人,却让迟子建感叹,在教堂里,她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是的,一个低头劳作的老妇人,因为拥有人性的隐忍,因为承受尘世的苦难,因为工作如同虔诚般的虔诚,这样的平凡生命本身就是光明。

比起迟子建笔下那位不愿发出声响惊扰上帝的老妇人,疫情下上海午夜一点的敲门人,趾高气扬地猛按门铃,让老人血压升高心脏不适,没有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在大上海的幽暗夜的光明。

其实,光明就是文明高地里的一盏灯。

而上海最稀缺的文明,也不过就在半夜敲门人懂得缩手的一瞬!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2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3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4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5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