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封后的上海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人”。6月7日,上海市人社局正式发布《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专门就上海复工复产的人才工作进行部署。一个备受关注的亮点是,上海再度放宽对留学人员落户的要求:“在符合留学人员落户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 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 ;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 全职在上海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
一石激起千层浪。外界看来,人才政策上一度略显“高冷”的上海,在近年来出台多轮人才新政后,再次将目光瞄准留学生,关键目标在于重振受疫情影响的市场情绪,特别是对上海保持扩大开放的信心;而对于全国城市新一轮“抢人”,上海加入“战局”,也是对正在转变的人才流动方向再度重塑。不止上海,不久前广州、更早的北京,均在不同程度上放宽引才政策。这场一线城市“降维打击”的“人才保卫战”,来得很快。
早在5月29日,上海出台《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时,就曾提出以高额补贴稳岗就业:上海将对登记失业三个以上人员或上海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将按每人2000元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与此对照,在此后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中,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的标准为,不超过1500元/人。稳住企业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更多人来到上海?回顾过去几年,上海曾分多步放开积分落户政策。2018年8月,上海官宣,清华北大本科生可直接落户。
以更宽松的落户政策吸引人才,是不少一线城市近段时间的做法。去年7月,《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发布,提出对引进三类毕业生实行计划单列,其中一类为,北京重点支持的高精尖产业、重点税源、重点引进、重点培育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等,招聘的“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计划单列”意味着,这些毕业生落户将不占用各区各单位落户指标。
广州则将重点放在郊区新区引人上。近期发布的《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及“要在市内不同区域间实施差别化的入户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到郊区新区工作生活”。而根据此前广州政策,郊区新区的落户范围,已从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学历人员,放宽至“国内普通高校大专学历或全日制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高级工班毕业人员”。
一线城市携手“抢人”,事出有因。从人口数据上看,去年,一线城市集体交了一张并不算好看的答卷:北京去年人口减少0.4万,上海仅增加1.07万,就连一向引领全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广州、深圳二市,也仅增长7.03万和4万人。
一线城市人口增长的“疲态”,恰对应了“新一线城市”的优异表现。其中,武汉以增长120.12万人一骑绝尘,而成都、杭州、西安、长沙则分别增长24.5万、23.9万、20.3万和18.1万,均成为去年人口增长大户。有人分析指出,一线城市往往有大量的跨省流动人口,在疫情形势下,人员跨省出行、就业的成本更高,综合评估之后,可能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返乡退守,或者去同省的省会城市。今年新一轮疫情,进一步阻碍了走向一线城市的脚步。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城叔,在刚过去的数月内,上海、北京连续遭遇疫情冲击,也是此轮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城市。对于上海,长达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人员进出“冻结”,流动规模、速度均大幅减少。而在复工复产后,由于对进一步发展前景的不明确,人才还可能进一步流出。根据不久前拉勾招聘发布的《2022疫情期间上海人才趋势报告》,在对互联网行业调研中,有18%的求职者表示,因为疫情等负面因素,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上海。
企业的动向也可能进一步影响人才对城市的选择。上述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4月上海企业减少了56%的招聘计划。而在城叔采访时,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文化产业园运营方透露,在疫情暂停企业扩张计划的同时,不少仍有能力的上海文化企业正在谋划总部外迁,而新一线城市正是其首选。事实上,该企业本身也在疫情期间将设计中心搬到成都。面对回流的人才,新一线城市也不遗余力发动起新一轮“抢人”攻势。
6月8日,武汉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为毕业6年以内有意愿来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咨询、创业指导、人才交流等综合服务;在长沙,今年推出的“人才新政45条”,对引进人才发放不同梯度的购房补贴和生活补贴,最高补贴金额达到200万。
而位于二三线城市的县城也“横插一脚”,过去的山区穷县“摇身一变”,纷纷拿出高昂的补贴,招揽更多人才深入基层。新的局面下,一线城市不得不寻求改变。陈耀指出,由于人口规模更逼近天花板,一线城市对于户籍指标往往以控制为主,面对眼下的特殊情况,其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人口计划指标。如何进一步合理调整落户政策,成了一线城市能否得以扭转现有趋势的重要问题。
这也是一个有关方向把控和“度”的拿捏问题。同为一线城市,上海和广州此次选择了两条不甚相同的道路。广州进一步向技术人才打开大门,上海则将重点放在顶尖院校——“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和“世界排名前100名院校”上。
根据上海人社局的官方回复,该排名将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4个排名认定。陈耀认为,这恰符合沪广二市目前人才需求面临的核心问题:上海聚焦基础科研,高端人才缺口大,门槛还应当进一步放宽;而广州则在应用层集中发力,技术人才尚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同样需要更贴近需求的人才政策。
对于广州,要沉得下去;而对于上海,则要能掐得住尖。对于刚经历疫情影响的上海而言,这一点尤为急迫。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告诉我们,上海在这一关键时刻发布新政留住留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是在关键时刻对外界释放信号:上海仍将继续保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方向、凸显海派城市的特点。提振信心,姿态已经有了,内功则还需进一步提升。
因为上海面对的不只是国内城市的竞争。随着疫情压力缓解,全球不少国家开始重启人才引进计划。就在5月30日刚刚启动的英国“高潜力个人签证计划”,将面向英国以外的50所顶尖大学过去五年的外籍毕业生开放申请机会,提供为期两到三年的工作签证。该签证将允许持有者在英从事工作、自雇创业、与伴侣和孩子一同生活等。上海能否更有效、更精准地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端人才?从此次政策来看,仍有改进空间。
陈耀指出,此次政策强调学校,但毕业院校并不能代表毕业生的水平,更不能其代表与上海的匹配程度。留学生是否做出足够的成绩?是否应上海所需,能够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关键行业,参与攻克卡脖子技术、提供重要支撑?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上海来说可能更为关键。更进一步的是,在市场氛围浓厚的上海,企业更应冲在人才招引的前列。如曾刚分析,不少企业已经成为研发的主力军,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甚至超过一座城市。在招引人才上,同样应该发挥企业的专业性,让企业参加人才政策的制定。
同时,发动更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参与,发挥市场化力量,更好地将人才供给和需求方结合。既是“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也通过上海对新模式的探索,为其他城市提供参照。而对于人才政策本身,曾刚则提出,能否参照新加坡等城市的操作方式,不止是单纯提出人才引进的方向,同样也明确人才引进的数量等具体指标,以更加公开透明的形式进行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在人才工作方面的体现。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传国母不伦恋震动中南海 |
2 | 惊传:外交部官员携密件叛逃俄罗斯 倒逼王 |
3 | 北京突传重磅消息 |
4 | 中南海或有重大人事变动 |
5 | 马斯克,突爆大消息! |
6 | 体制内良心人士惊爆:中共外交部出大事了 |
7 | 不要看走眼,他才是结束习的“狠角色” |
8 | 刚刚,见证历史!近10万人爆仓 |
9 | 上海深圳爆倒闭潮 失业大军现街头 |
10 | 中美要打仗?美方私下动作惊人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汪洋接总书记 张又侠不答应 | 胡亥 |
2 | 包子学歇业公告 | 阿妞不牛 |
3 | 当年举报毕福剑的张清遭天谴 | 体育老师 |
4 | 张大帅治国与党指挥枪 | 文庙 |
5 | 709 与 404 | 谢盛友文集 |
6 | 说一下阎润涛 | 席琳 |
7 | 2024回国:华东行-黄山杭州 | 马黑 |
8 | 不低头的硬汉! 怀念北京大学 | 甲申秋立 |
9 | Wow,今天MRNA疫苗股一枝独秀 | 体育老师 |
10 | 榨干了最后一块铜板,够狠够缺 | 席琳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MAGA主旋律.对等关税很正常.美 | 木秀于林 |
2 | 同志—称谓残简 | 阿妞不牛 |
3 | 两岸统一将会是一场腥风血雨的 | 山货郎 |
4 | 包子学歇业公告 | 阿妞不牛 |
5 | Wow,今天MRNA疫苗股一枝独秀 | 体育老师 |
6 | 俄乌战争:阿川第三张牛皮又吹 | 随意生活 |
7 | 汪洋接总书记 张又侠不答应 | 胡亥 |
8 | 说一下阎润涛 | 席琳 |
9 | 张大帅治国与党指挥枪 | 文庙 |
10 | 俄乌战争:谁不意愿立即结束? | 随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