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華孫立平教授近日在微信發文, 標題是:《這可以表明我們謹小慎微到了何種程度》。以下文章全文:
前一段時間,一位在體制內工作的網友給我發私信說:我現在看公眾號文章的時候,連在看都不敢點,怕別人知道我在讀什麼文章。
很多人都知道,公眾號文章上有兩個常用的按鈕,一個是點讚,一個是在看。點讚不用說了,在看實際上帶有推薦的作用,因為在看一看里,你的好友可以看到你在看什麼文章。
當然,我完全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儘管現在自媒體上的文章,也是經過小心翼翼的自我審查,和嚴格的平台審查,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但在動輒得咎的氛圍中,誰也不願意招惹什麼麻煩。
問題是,點一下在看,都能讓人下意識地覺得有一種不安全感,不也正好說明這種環境有點不正常嗎?
有人說,十年前吧,那時一人發圈,百方點讚。現在有幾個頻繁發朋友圈的?有的即使偶爾憋不住發個朋友圈,也要設個三天可見。更有人說,最近幾年我發現,我微信上的體制內的朋友,都“消失”了。
表現欲是人的一種本性,但現在,人們卻是努力讓自己消失,社會性消失。謹小慎微,越來越謹小慎微,超出正常的謹小慎微。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看過的兩篇文章:
一篇是,春節期間的,題目是《原來1984年已經是40年前了》。那篇文章以1984年春晚中的片段為線索,將1984年那一年現實中發生的許多事情勾連起來,讓人們仿佛又回想起,那時的鮮衣怒馬,那時的意氣風發。
另一篇是不久前的,題目是《2014-2024,僅僅過了十年,卻已物是人非》。文章說,十年前的人們尚不知卷與頹,偶有下挫,也認為不過是插曲,對一切滿懷自信。文章回憶了一個情節:在當年爆款節目《超級演說家》上,一位90後女孩說:我不是來適應社會的,我是來改變社會的。
非常扎心的,是看到有人的一句評論: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意氣風發的人太少,個個很卑微。不像當年,多數人神采飛揚,眼睛裡有光。少年輕狂是多麼的寶貴。
更令人扎心的是這一句:那時候,老年更像少年,而如今,少年更像老年。
我最近老在想一個詞兒:精氣神兒。
那兩篇文章說的是什麼?就是精氣神兒,就是一個社會的精氣神兒。馮侖有本書,叫《野蠻生長》,說的是那時企業家的精氣神兒。這股精氣神兒支撐着各色人等,匯入創業的洪流。
還有一件事,從中可以看到那時體制內的一種精氣神兒:有一次,當時的總理和一群年輕的學者討論問題。一位年輕學者發言中講到某個問題的時候,被總理反問。可能是把這位學者問急了,學者脫口而出:“**同志你不懂!”舉座皆驚,而總理卻毫無慍色,笑着說,“那你說嘛……”。於是該學者依舊侃侃而談。
精氣神兒支撐着我們這個社會。
所以那時候,物質的匱乏影響不了我們的信心。
所以那時候,落後影響不了我們的信心。那時不但勇於承認落後,而且話都說得很絕,很極端。再不改變,我們就要被開除球籍,連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但那與其說是愧不如人,不如說是勇往直前的決絕。
所以那時候,暫時的挫折影響不了我們的信心。現在一說改革開放,就好像是一帆風順似的。其實,即使是春光明媚,天空中也不時有幾塊烏雲飄過。但你心裡明白,這都是暫時的現象,那些結構性力量會推着社會往前走。
這些,說是預期,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那時我們對未來的很多東西也懵懵懂懂。但那股精氣神兒支撐着人們往前走。
現在,人工智能推動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奔涌而來,而科技革命本質上是創新精神的產物。有人會說,人們在一些方面的謹小慎微不會影響科技上的創新吧。我要說,人格是整體的,不可能只表現在一個地方而不表現在另一個地方。
謹小慎微,唯唯諾諾,是一種整體的人格。這種人格形成了,無論你幹什麼,都會帶着這個特點。
再重複一遍在討論足球時我引用了無數遍的一句話:自由的意志與舒展的靈魂。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幾十年前就有人說過的。
當前新聞共有0條評論 | 分享到: |
|
||||||||||
評論前需要先 登錄 或者 註冊 哦![]() |
24小時新聞排行榜 | 更多>> |
1 | 亮瞎眼,原來大家真的誤會川普了 |
2 | 重大變革!川普剛剛簽令 |
3 | 重病? 故意示弱? 習滿頭白髮 網:重大政治 |
4 | 一片蕭條 房子連租都租不出去了 |
5 | 不顧反對 萬斯宣布… |
48小時新聞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國經濟再傳重大利空信號 |
2 | 中國痛失140億美金超大訂單 |
3 | 直擊上海南京路世茂廣場 冷清景象令人震驚 |
4 | 何衛東最新消息流出,習前景不妙 |
5 | 驚嘆!這則“謠言”又兌現了 |
6 | 中國經濟永久衰退?美女經濟學家:大錯特錯 |
7 | 習自曝要退位 或已身不由已 |
8 | 突發!傳火箭軍新司令王厚斌被抓 |
9 | 中國大爺大媽們這下慌了 |
10 | 凌晨3點發文 劉詩詩教科書式離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復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