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首富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星期天(10月13日)为公司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Starship)进行第五次轨道试飞,并首次成功验证“筷子夹火箭”技术,即在宛如一栋23层高楼的火箭第一级助推器“超级重型”(Super Heavy)从天而降返回地面时,通过发射塔的两个机械臂在半空中将其捕获回收。
筷子成功夹住火箭既标志着SpaceX完成了外界认为不可能的任务,在火箭系统重复使用上立下重要里程碑,也为美国2026年将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奠定基础。
这项被国际舆论视为人类航天史重大事件的成就,过去两天也引发中国舆论高度关注,不少网民认为“马斯克要被写入航天史册了”“不能吝啬夸奖,厉害,祝贺”。
筷子成功夹火箭
“星舰”是在当地时间星期天早上8时30分在得克萨斯博卡奇卡的基地发射升空。不久后,火箭第一级助推器(名为“超级重型”)和第二级飞船在离地约74公里的高度成功分离。
发射约七分钟后,助推器上33个引擎中的三个重新发动为其减速,助推器并以接近垂直状态返回发射场,并成功被两个连接在发射塔上、暱称“筷子”(Chopsticks)的两个巨大机械臂牢牢夹住,实现SpaceX追求可快速重复使用火箭助推器的世界创举。
火箭助推器重返地面的同时,太空船则在脱离推进器后,利用六个引擎继续飞行,并按照计划成功溅落印度洋目标位置。直播画面显示,溅落现场有烟雾和火光,全程历时大约一小时。
星舰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箭,总高度为122米(约40层楼高),由两部分组成,底部是长约70米的超级重型助推器,顶部是太空员乘坐的飞船,两级均可重复使用。在美国宇航局(NASA)让宇航员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里,星舰将担起月球着陆器的任务。
“星舰”助推器以接近垂直状态返回发射场,并成功被两个连接在发射塔上、暱称“筷子”(Chopsticks)的两个巨大机械臂牢牢夹住。(路透社)
星舰在过去一年半里已完成五次试飞,可说是按部就班,但也一波三折,助推器和飞船曾在试飞中爆炸。未来两年,星舰还将开展超过五次的试飞改进发射任务,锁定2026年实现美国载人登月目标。
至于“筷子夹火箭”,则被美国媒体称为史无前例的全新火箭回收方式。该项技术对火箭飞行控制系统的精密度和悬停能力要求极高,略有偏差就可能导致火箭在发射塔上倾倒或爆炸。
这项宇航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将显著提高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性,也能让超重型助推器“瘦身减重”,将为稳定减震的重量转移到“筷子”等地面固定设施上,省下的重量能让星舰太空船携带更多货物飞上太空,由此也降低发射成本。
《新京报》星期二(10月15日)引述北京航天基建和运营服务商航天驭星副总裁曹梦分析,进入太空成本低且能力强后,运载火箭未来可能变成自由实现天地往返的交通工具,可以实现地球上任意两点之间一小时内抵达。
SpaceX目标是每年生产逾千艘星舰,从而实现一周双飞,并在2050年前殖民火星。
专家:中国类似火箭可能还得“再等一等”
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不少中国舆论对筷子成功夹火箭表示赞赏。观察者网星期一(10月14日)则引述航空航天撰稿人高天伟研判,中国类似火箭可能还得“再等一等”,并指中国的长征九号火箭设计明显跟随星舰。
高天伟指出,这款火箭概念披露已有约10年时间,方案几经迭代,最新已经缩小至类似星舰的9米直径箭体、几十台发动机并联设计。但长征九号截至目前迟迟未正式立项。
他认为,中国对“跟”星舰看似不着急,是因星舰的发展路线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尚未完成技术和商业闭环。中国如果贸然跟随,一旦半途出现不可克服的障碍,将造成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浪费,甚至影响本可以稳妥路线完成的重要任务。
尽管中国在航天领域已赶超多国,目前无论技术还是市场都稳居世界第二,但高天伟也坦言,中国在技术和资源积累上仍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以运力20吨以上大型火箭为例,美国自1960年代起即成熟运用,中国则直到2016年才解决有无。在航天经费方面,中国近年也才大幅跟上,外媒测算中国的投入仅相当于约美国50%。
高天伟认为,与美国的上述差距决定中国必须有所作为,但又须量力而行。
另一方面,也有网民对中美火箭在中国舆论场上的热度存在巨大落差表示不悦。
网易星期一出现以《崇洋媚外?美国星舰回收成功全网歌颂,国产朱雀却无人问津》为题的文章,指出星舰被全网吹捧,一方面是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和高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国际媒体广泛宣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章并指出,中国民企自主研发可重复使用的“朱雀三号VTVL-1”回收试验箭,今年9月1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飞船并成功实现了回收,却无人问津。
朱雀三号是中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民企蓝箭航天在去年12月发布,预计2025年首飞。(蓝箭航天)
文章并为朱雀三号鸣不平,指国产火箭的研发历程同样充满挑战和艰辛,面临技术难题、资金压力、时间紧迫等多项挑战,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与国际媒体对星舰的广泛报道相比,文章认为,中国国内航天宣传力度则显不足,导致朱雀火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中国一些民众对国内航天成就缺乏了解或存在偏见,认为国外技术一定比国内先进,可能也导致朱雀缺乏讨论度。
文章指出,中国在航天领域也有技术优势和创新成果,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嫦娥工程、北斗导航系统等,呼吁增强对国产航天的信心和自豪感,避免片面比较和盲目崇拜,同时以开放心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朱雀三号副总工程师:不敢说与星舰进行直接比较
据中国媒体报道,朱雀三号是中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民企蓝箭航天在去年12月发布,今年1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次飞行试验,今年开展多次飞行验证后,预计2025年首飞,发射成本比一次性使用火箭可降低八九成。
朱雀三号火箭总长76.6米,只有星舰的三分之二;起飞重量约660吨,与星舰的近5000吨相去甚远。在低轨运力方面,朱雀三号为21.3吨,与星舰可高达150吨并非一个等量。
至于两艘火箭的相同点,朱雀三号和星舰同样使用液氧甲烷作为火箭燃料,舰体都由不锈钢打造。蓝箭航天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昌武指出,不锈钢箭体结构可大幅降低火箭的制造成本,缩短生产周期,耐高温的性能在火箭多次返回、重复使用上具备明显优势。
航天专家则指出,液氧甲烷火箭在全球已进入快速研制发展期,能满足大规模进出太空、航班化运输、大推力、高性能、可重复使用等要求。
《新京报》星期二引述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型号副总工程师董锴形容,星舰新一轮发射“有点像大航海时代,当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人们终于确信地球是圆的”。
董锴表示,SpaceX开放度很高,蓝箭航天始终关注每一步进展,内部有专门小组对此展开专门分析。他指出,星舰第四次和第五次试飞情况,对朱雀三号后续设计和研发方案选择都有借鉴意义。
董锴也判断,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与星舰的差距仍非常明显,“我们还不敢说与星舰进行直接比较,还是那句话‘赶上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先赶上。”
中国航天信息过多引发信息疲劳
中国近年在航天不断取得突破,去年航天发射次数及航天器研制数量都创下新高。
据今年2月底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去年中国航天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中国最高纪录。中国的发射次数并位列世界第二,占世界(223次)的三成。
其中,国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次数也显著提升。
《蓝皮书》并预计,今年中国航天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纪录。其中,中国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年内将完成两次货运飞船、两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两次返回任务;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为月背与地球间提供中继通信;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极采样返回。
中国今年还将发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实施长征六号丙、长征十二号等新型运载火箭首飞;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从以上看来,中国航天领域目前不仅发展快速,还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相较星舰的万千聚焦于一身,中国航天的相关新闻信息太多,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甚至一定程度引发信息疲劳,但并不意味这些项目含金量不高。
在中美持续争夺太空主导权的节点上,舆论对技术突破的关注度对两强而言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还在谁掌握核心技术,在大时代中掌握先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突发:国防部证实苗华被查,前主任畏罪自杀 |
2 | 习特别恼火 他也出事了 比国防部长严重得 |
3 | “谣言”成真!习重要亲信出事 |
4 | 习近平“公开羞辱”苗华 一定是非常愤怒 |
5 | 乌克兰美女议员连抛3大爆炸性消息 绝望地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