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十三邀》第八季最新一期节目,许知远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的对谈“灌木也能成乔木”播出后,备受关注。
在这期节目里,林小英依然很犀利,并直言现在的教育弊病:教育功利化、无效“内卷”、唯分数论,评价体系单一,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被填满、没有时间探索自我,成长路线被预定、出口单一,等等。
林小英的这些话引发了很多共鸣。
林小英的话因此得到了很多赞同,这也是她此次能够出圈的原因所在,她的评价确实戳中了很多人。
但是更值得琢磨的,其实是群嘲、批判她的声音,这在视频的弹幕里可以随处可见。
01
节目里,林小英说了一句,“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
这是她本次节目飚出的一个金句。但弹幕里也迅速飘来了反怼,“站着说话不腰疼”“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叫后面的人别上车了”“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坐着聊天挣钱”,等等。
这样的意见很常见,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崇拜分数的应试教育,已经是普通百姓改命的唯一机会。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高考是最公平的,毕竟这个考试里理论上只看分数。而每年围绕高考产生一系列诸如保密、押运、护航、停工等一系列宏大叙事,都在强化这一点。
然而,现实中,某些所谓自主招生、素质教育等,确实也滋生了一些腐败。一些有权势的家庭会和学校合谋,叠加监督不到位,在这些面前,寒门子弟更是毫无机会。此前个别高校领导和工作人员落马,都在印证这种印象。
所以,哪怕内卷的应试教育如此乏味、残酷,那些毫无生气的校园生活,整齐划一的着装妆扮,甚至催生了一些惨剧,但很多人依旧无动于衷——“这就是最公平的,没办法”。
当然,应试教育是不是公平其实也值得再想想。
比如,这两天就有一个新闻,2025年高考报名陆续开启,多地要求严防“高考移民”。这一方面说明有人可以移民,另一方面说明不同地方同分不同命。
但这不妨碍芸芸众生出于对丧失公平的恐惧,而自觉地维护起内卷的教育机制。所有赋予“自由度”的教育改革,也因为慑于这种民意而无法被提起。
哪怕他们其实就是这套内卷机制里最疲惫的一群人——可以想象,群嘲林小英的观众,他们除了内卷别无选择,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在这套系统里争取胜利。
林小英曾经写过一本反思基础教育的非虚构作品——《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不过,她试图拯救的“县中孩子”,以及背后的家长,也许就是她最大的反对者。
02
今天的教育内卷是矛盾的现象。
如果说过去大学录取率很低,考上大学即是“天之骄子”,那么内卷确实说得通,入场劵就几张,当然得努力。
可是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其实一切都指向反内卷:本科、硕士、博士全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本科录取率从5%到93%,堪称几何级数增长。就在前不久还有一个新闻,博士点拟大幅新增831个。
按这个逻辑,教育不应该再卷了。因为每个人上大学更容易了,没什么必要卷。
这时候又有人说了,这是学历的通货膨胀,学历变得不值钱了,更要卷。
这是不是不讲道理?招生少是卷,招生多也是卷,难道宇宙的尽头就是卷,卷是所有人的宿命?
这实在是太颠覆常识了。人们基本的思考逻辑就是,当资源变多,人们就不需要过度竞争。医院多了,球场多了,人们就不用去抢了,这才是正常的。
但教育似乎很独特。学校多了,录取率高了,可是内卷却越来越激烈了。这真是不可理喻。
我突然又想起了那句怼林小英的话,“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坐着聊天挣钱”。
怎么不可以呢?网红不就是吗?
但估计在做题家眼中这就不是一个理想的工作,在社会眼中也是如此。虽说网红挣得多,但网红承受了多少骂名,翻一翻评论区也能感受得出来。
网红,就像一个时代的照妖镜——这并不是说网红是妖,而是看待网红的态度,折射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民众心态和深层人性:仇富、偏见、固执、从众等等。
舆论对网红的挞伐可谓不遗余力,看看这些所谓翻车网红的评论,那些呼吁“严厉打击”“彻底取缔”“关闭电商直播”的声音是多么亢奋。
这里只是拿网红举个例,无意去为网红辩驳。但是“不能靠聊天赚钱”的想法,或许正是教育内卷的原因:
很多人在有意无意,封闭教育之后的就业出路。
比如一个可以“靠聊天挣钱”的工作,在群情激愤的不宽容下随时被扼杀。很多年轻人或是突然失去了这个工作,或是战战兢兢、敬而远之。
那么剩下了什么呢?
应试做题,跟他们此前的教育逻辑是同构的。看看今天年轻人崇拜的职业,考公考编考教师。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做题。
很多年轻人不仅鄙视网红,也鄙视文科,崇拜理工科——这其实还是崇拜做题,文科所谓的自由发散、不求唯一、重视“综合素质”的学科,是没用的,就是不如只求唯一解的理工科。
03
那么,教育怎么能不卷?
教育最后的目标,都是为了有限的那几种工作,只能是有编的、稳定的、要考试的、看学历的那些。
所有脱离了做题路径的职业,都不是好职业,万般皆下品、唯有做题高,那么当然得卷。
教育是扩招了,社会的宽容度并没有,少数出路才能被认可。体力活、做生意、陪聊代练、“靠聊天的网红”,都不在很多人的理想之列。
这当中有观念的问题,比如人们对新型职业的陌生和恐惧,舆论压抑了多元创造,社会不能理解“实物生产”之外的价值,等等。
但也并不全是观念,这些没有被纳入“好职业”,背后一定都是普通人根据嗅觉和感知,进行理性筛选的结果,一定存在着或是权益福利或是工作境遇的差距。
比如,当城市落户用学历乃至学校作为筛选标准,那么自然是告诉年轻人卷好学历才配被大城市“看上”,更有实际的好处。
又比如,国内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3.7年,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这些自然也是告诉年轻人,找个稳定有保障的工作,不要“想有的没的”。
再比如,只有某些职业才有完备的五险一金、医疗养老保险,那么当然也是告诉年轻人,你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没有人能说林小英说得不对,学生不能过度嵌入,而应该“脱嵌”,从一种固定的、标准的、统一的模式中挣脱出来,道理都懂。
但是,万一做题就是他们最认可的模式呢?一个年轻人喜欢看风看云,满脑子天马行空创意,他敢去尝试吗?
我总是忍不住脑补那些怼林小英的年轻人形象,他们会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大概也会刷短视频成瘾,然后看到网红翻车的时候忍不住啐一口:早该封杀你们了,对实体经济一点好处没有。
然后,躺倒在床上刷手机,刷到个某单位的招聘信息:要不我也报个名?
这是一种认知的困境:没有也没法有“其他想法”的年轻人,也不会想到应试做题之外还有什么。
真正能拯救他们的,其实也不是做题,而是让所有像“聊天”这种看似不稳定、不正经、没保障的工作,都能在体面、有尊严、权益均等的前提下,挣到钱。
能停止内卷的,不是学校多了,而是路多了。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疯传一则消息!越来越多渠道证实 |
2 | 中南海怂了 赶在年底突然宣布… |
3 | 马斯克重大信号突袭 |
4 | 中国曝光全球首架六代战机 马斯克这样评论 |
5 | 公务员大幅降薪 “铁饭碗”难保 |
6 | 异常高调 胡春华或将接任这个要职 |
7 | 温家宝亲笔信释放敏感政治信号 |
8 | 武汉房价跌的离谱 |
9 | 当下中国气氛何等肃杀!网传温家宝回信 |
10 | 故意的?中共把俄军整崩溃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孤勇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 | Winston Sm |
2 | 中国有私有产权吗? | 施化 |
3 | 每当看到这种场面,就觉得出国 | 旅泉 |
4 | 陈辉上将不可能是胡锦涛人马 | 胡亥 |
5 | 一地鸡毛/中央最新决定/你知道 | 体育老师 |
6 | 人不可貌相 | 云儿云儿 |
7 | 全聚德烤鸭倒闭了,全国高校思 | 体育老师 |
8 | 一条阴险恶毒的栽赃排华谣言 | 溪边树下 |
9 | 短诗三首 | 北极雪橇 |
10 | 访台一周归来的女研究生对自己 | 体育老师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有私有产权吗? | 施化 |
2 | 川普MAGA目标宏远脚踏实地.若 | 木秀于林 |
3 | 台奸是否已经泛滥 | 右撇子 |
4 | 台湾最佳防御 - 非军事化 | 山货郎 |
5 | 吉米卡特盖棺论定 | 施化 |
6 | 中国人群体性的十个恶习 | 汪翔 |
7 | 天之大棋 | 特有理 |
8 | 从“六福客栈”谈还原历史真相 | 老贫农 |
9 | 解禁"抖音",将成为 | must |
10 | 每当看到这种场面,就觉得出国 | 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