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于近期发生的无差别伤害事件,舆论场并未出现“共讨之”、“共诛之”的氛围。
而与其他公共事件不同,这类极端情境更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很多人一声未吭,没有惊愕,没有愤怒,没有共情,也没有探究。
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那么多的人出现“失语症”,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是公众对于这类事件,情感刺激的耐受性提高,反应性降低,进而表现为一种社会情感冷漠吗?
这个因素固然是有的,但认知仅仅局限于此,却又未免有些肤浅化。
不少公众出乎意料地选择沉默,这不单单源自外界对于言说的规制,也是某种主动保持缄默的选择。
种种不堪甚至一些极端情境,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的范式,亦即例外状态的常态化。在这样的感同身受中,越来越多的人被“难以言表”的无奈感和无力感所包围。
真实本就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当语言文字呈现表达乏力的本质,便直接导致了这种集体性沉默。
沉默成为压抑社会性创痛,逃避惨淡现实的一种方式,借以回避某些心理或情感层面难以为继的话题,从而与失望、伤痛、焦虑等刻意保持“安全”的心理距离。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无力阻止不堪的发生和延续,与其说负有见证之责,不如说见证了见证的失败与损毁,于是产生责任人有罪的负疚,进而以沉默这种普通语言之外的另一套“语言”,对语言表征或见证功能的失效施予回应。
面对所有的发生与存在,沉默成为一种集体言说方式,抑或回应现实的“恰当方式”。
社会公域由此出现一种吊诡情形:人们宁愿放弃思考、言说的自由,即宁愿放弃作为“社会动物”的身份,使自己再次沉落到个体孤独之中,从而获得一种“劳动动物的胜利”。
这种沉默,既不是全然的虚无,亦不是绝对的创造,它更像一种居间立场、一种话语姿态,或者一种精神和道德困境。
“沉默”征象就像现实与言说之间一个豁口,藉此我们可以一窥时代的创伤内核。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亮瞎眼,原来大家真的误会川普了 |
2 | 惊传林向阳被抓 习嫡系31军全军覆没 |
3 | 不顾反对 万斯宣布… |
4 | 重病? 故意示弱? 习满头白发 网:重大政治 |
5 | 又一重击,习的军中支柱全倒下了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经济再传重大利空信号 |
2 | 中国痛失140亿美金超大订单 |
3 | 直击上海南京路世茂广场 冷清景象令人震惊 |
4 | 何卫东最新消息流出,习前景不妙 |
5 | 惊叹!这则“谣言”又兑现了 |
6 | 中国经济永久衰退?美女经济学家:大错特错 |
7 | 突发!传火箭军新司令王厚斌被抓 |
8 | 习自曝要退位 或已身不由已 |
9 | 中国大爷大妈们这下慌了 |
10 | 凌晨3点发文 刘诗诗教科书式离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