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近日提出一项可能改写人类演化史的主张,位于中国北方、生活于12万年前的一群已灭绝古人类,或应被归为独立物种“巨颅人”(Homo juluensis)。
这群体型壮硕的古人类具备低平宽广的颅骨与宽大的颛骨,适应严酷环境的生活方式,使其成为东亚古人类演化研究的焦点。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人类学教授贝尔(Christopher J. Bae)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指出,巨颅人颅腔容量约1700至1800立方公分,显著超越现代智人(约1350立方公分)及尼安德塔人(约1450立方公分)。
学名中的“julu”在中文中意为“巨颅”或“巨头”。 然而,贝尔强调,颅腔容量大小并非智力高低的唯一指标。 研究还发现,巨颅人的牙齿结构与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极为相似,可能挑战丹尼索瓦人作为独立物种的地位。
许家窑遗址与许昌遗址出土的化石提供了更多线索。 这些样本显示相似的内耳结构与牙齿特征,反映出可能的基因交流。 许家窑遗址还发现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显示这里曾是古人类的狩猎与加工中心。 研究推测,居麓人利用原始工具合作围捕野马,并制作衣物以抵御北方寒冬。 然而,小规模群体生活方式使其更易受到环境挑战的威胁。
随着现代智人在12万年前迁徙至东亚,居麓人或许逐渐与新来的族群融合,最终从历史舞台消失。 现今亚洲人基因中,丹尼索瓦人DNA的比例变异不一,显示智人与古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史极为复杂。 吴秀杰指出,丹尼索瓦人牙齿形态与巨颅人高度一致,研究认为丹尼索瓦人或属于巨颅人物种。
贝尔教授呼吁重新审视东亚古人类的演化历史,认为过去以西方为中心的研究模式低估了东亚化石的多样性与重要性。 丹尼索瓦人目前更应被视为族群称谓,而非正式物种学名。 尽管这项假说仍需更多化石与基因证据支持,但已在学界引发广泛讨论,为探索人类演化史提供了新方向
中国许家窑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包括颅骨碎片、牙齿和其他骨骼,为“巨颅人”可能为独立物种提供重要线索。 这些化石显示出独特的解剖特征,如宽大的颅骨和牙齿形态,揭示12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与演化历史。 (图: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图中展示了多个古人类遗址与化石,包括许家窑、丹尼索瓦洞、以及可能独立物种如“巨颅人”(Homo julienensis),呈现出古人类在该地区的多样性与时间分布。 (图: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