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稍早前的11月15日,中国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主要是三条:
其一,取消铝材、铜材以及化学改性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产品的出口退税;
其二,将部分成品油、光伏电池、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 13%下调至 9%:
其三,本次公告自 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
终于对长达40年的出口退税政策动真格的了。这一次经济民族主义者终于放弃了“中国制造占领世界”的高调叙事,转而为“不该补贴外国人消费”鼓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进步吧。不过,出口补贴政策造成的负面作用,可不只是“补贴外国人消费”。由此引发的外怨内伤,应该认真反思。
01
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始于1983年,目的是鼓励出口。执行到1994年,就出现了问题——出口高速增长,财政负担不起了。随即大幅下调出口退税税率。
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锐减,出口退税成了救急的政策工具,再次加大了力度。“药效”不错,那就“药不能停”,还得“量足管饱”。
很多出口企业一面享受各种免税收减免政策的“暗补”,一面享受出口退税的“明贴”——压根没缴纳过的税却能“退”回来,实际上就是与公平贸易背离的出口补贴。政策本身就留了“灰色地带”的狗洞,开门揖盗的结果可想而知。虚开增值税发票等“钻政策空子”空手套白狼的名场面,就此诞生,屡禁不绝。
家里出了“内贼”,外面也遇到了阻力。违反贸易公平的出口补贴问题,一度成为加入WTO组织的拦路石。“入世”成功后,不能搞大规模“明贴”,出口退税政策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可是,这么“好用”的政策工具,舍不得放弃。而且,分税制改革大幅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买得起出口退税的账单,就没有采取此前全面下调的措施。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性调整”。
2004年后,出口退税率按不同商品分档设定。于是乎,出口退税又有了产业政策的性质。“鼓励”哪些产品出口、“引导”哪些产业发展,都受到出口退税的税率设定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再次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救急”,又是上得去、下不来。救急的非常之举,又成了“鼓励出口”的常态化操作。
政策工具越用越“方便”,副作用也愈演愈烈。
02
2004年,中国出口总额为4.91万年。2008年突破10万亿大关。次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21年,出口总额达到20万亿。“中国制造”占领全球,成为经济民族主义“民族自信”的重要元素。出口退税等政策鼓励也就成了不可触及的“禁脔”。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也就成了“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的力证。
“打压”的确很频繁。1995年至今,全球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原审立案累计达2495起,“中国制造”成了“被告大户”。2024年,全球贸易救济原审立案303起,我国以创纪录的167起,占比过半。
很多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天下围攻”,是“中国制造”出口赚外国人的钱,被妒忌了。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量初级产品出口,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比如这次被取消出口退税的铝材产业,是引发贸易摩擦的“惹事精”。2008年欧盟对中国铝箔反倾销调查,打响“第一枪”,然后是加拿大、印度、东南亚。近年来又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角之一。
能被“天下围攻”,中国铝材行业的确是大到全球无可争锋。2023年中国铝材出口量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35%。原铝产销量更是占比全球60%以上“遥遥领先”。成了所谓“铝可制天下”的“逆向卡脖子”想象。
可是,铝材行业并不赚钱,而且长期不赚钱。2010年,铝行业综合毛利率为7.92%,净利率为1.49%。今年第三季度,中国铝业毛利率也仅为11.67%。如果不是高达13%的出口退税“输血”,以铝材行业远低于基准线的毛利率,不可能出现“遍地电解铝”的“繁荣景象”。
这是“出口赚外国人”的钱?分明是赚国内财政的钱,不仅吃了大量的税收补贴,还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铝材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环境成本很高。
类似的情况还有钢材行业,这个老牌“惹事精”,曾经是“河北一年钢产量能顶全欧洲”的“民族骄傲”,却是靠出口补贴“薄利多销”打下的江山。
2021年出口退税取消,加之基建、房地产都陷入低谷,全行业两位数亏损。钢材出口量也从2015年的每年1.1亿吨,下滑到2022年的6000万吨出头。
虽然2023年“报复性反弹”8000万吨,却是出口一吨亏一吨的“痛并快乐着”。这样宁可我亏钱也不绝让你赚钱的“占领国际市场”,能不拉仇恨吗?大量涉华贸易摩擦,不能都归咎于海外同行的恶意、地缘政治冲突的“大棋”。这样以邻为壑、损人不利己的“竞争”,谁都受不了。
这些政策扶持出来的“优势产业”高歌猛进,不仅输出了“中国制造”,也输出了“中国规则”——产业竞争不再是企业竞争力的市场竞争,而是获取财政补贴的竞争。巨额财政补贴的背后则是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
以国内的税收收入,补贴出口产品,哪里是“赚外国人钱”,分明是赚本国人的税金。能用国民的税金当“军费”,“占领海外市场”当然是无往而不利。这种“规则输出”遭到“天下围攻”,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
这样的“扩大出口”不是碾压式胜利,而是徒增外怨和身受内伤的“输两回”。
03
这种不顾“公平贸易”的攻略方式,真的对“中国制造”有利吗?短期看,靠补贴崛起是走了捷径。出口数据两位数增长,很有面子。但是,面子之下却是严重的内伤——产业生态的逆淘汰,和内需的持续失血。
任何干扰市场的补贴政策,都是产业生态的逆淘汰机制。出口补贴政策最大的生态受害者,正是那些真正优质的外向型企业。
大量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出海的国际环境。不是所有“中国制造”都是靠补贴“打天下”的。但是,由于长期执行的补贴政策造成的刻板印象,那些凭真本事打天下的“中国制造”也被殃及池鱼,也要为贸易摩擦诉讼、贸易制裁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而且,由于政策红利的存在,出口产业做大了,却做不强。作坊式生产的劣质产品反而因为成本优势,更能凸显补贴的含金量,获得了竞争优势,抑制了优质企业的成长。劣质产能靠补贴获得了“竞争优势”,迟迟不能退出,产业结构优化就是空谈。所以,我们很多出口优势产业,做大了却做不强。“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无法提升。
更为严重的是,出口补贴政策导致内需持续流失。最直接的是税收流失,2024年1-10月,全国税收收入15.1万亿,出口退税1.7万亿,占比超过了10%。更重要的则是保护劣质产能,严重降低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本质上就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不管是提高管理水平,还是提升科技含量,抑或是品牌培育获取附加值,讲白了都是让劳动更有价值。
商品可以廉价,但劳动不应该廉价。中国劳动者之所以勤劳而不富裕,根本问题就是劳动生产率低,低到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匹配。中国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高居全球前三,劳动生产率仅在全球排在50名开外,比印度还低。
造成中国人“低效勤劳”的因素很多,产业经济中占比很高的出口企业堆积了大量吃补贴的劣质产能“功不可没”。这些靠补贴“薄利多销”的企业,只有扩大产能赚补贴的“做大”动力,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做强”追求,也就不可能有增加劳动报酬的利润空间。劳动者收入增长的迟缓,内需持续增长就成了空谈。
结语
在出口补贴政策退出的问题上,不能只有“补贴外国人消费”的经济民族主义视角。我们更应该关注由此造成的经济内伤,比贸易摩擦频发的“外怨”,更为严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严重阻力。可谓害人害己,有百弊而无一利。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拿出十分之一的税收补贴出口。而这还只是出口补贴政策的“明贴”,到底还有多少“暗补”,无从得知。我们应该反思,原本为了保证公平贸易的制度设计,何以扭曲至此?
行政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过大,缺乏规则约束。两次危机的政策救急,没有功成身退,反而成了常态化使用的政策工具。2004年后所谓的政策“结构调整”,又赋予了出口退税产业政策的功能。这些试图绕开市场公平交易机制的“捷径”,却成了今天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紧箍咒。
时至今日,严重“超模”的出口补贴政策不改不行。可是,积重难返,改革很艰难。上有政策红利养出的庞大利益集团尾大不掉,下有经济民族主义的长期影响。
经济民族主义者长期否定漠视国际贸易规则,一味鼓吹“中国制造占领全球”。对大量的贸易摩擦,不问青红皂白,仇外排外的强硬立场拒绝做出合理的政策调整。由此形成了改革推进的所谓“民意支持”,误国误民、害人害己。今天意识到“不该补贴外国人消费”,悔之晚矣。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式发钱来了?多少年没见过这阵仗了 |
2 | 传:十二月六日核心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
3 | 疯传:文强死前说的“令中共坐立不安的话” |
4 | 西方惊恐!俄罗斯和中国改写战争规则 |
5 | 玩这么大?绿地集团董事长与KTV小姐不雅照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排队结汇!人民币大跌 |
2 | 落下帷幕!中国崛起,全剧终 |
3 | 无药可救 最危险的时刻来了… |
4 | 中国式发钱来了?多少年没见过这阵仗了 |
5 | 兵败如山倒全家出逃 习老朋友倒台? |
6 | 传:十二月六日核心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
7 | 中媒:印度比最坏的预想还要坏 |
8 | 疯传:文强死前说的“令中共坐立不安的话” |
9 | 西方惊恐!俄罗斯和中国改写战争规则 |
10 | 玩这么大?绿地集团董事长与KTV小姐不雅照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