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来啦……”
“像你这学历,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吧?”
“到时候一年能挣几万呀?”
“一百万不是问题吧?”
在乡亲们的一声声询问中,佳佳(化名)总是尴尬地笑着说“不一定”,但往往被认为是“太谦虚”。只有她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身边同学为工作发愁的不在少数。而乡亲们的询问映射了他们对高学历的滤镜,在这里笔者将其聚焦于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表现为人们不自觉将学历作为找到好工作、获得高收入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一、 高学历与高收入并非完全对等
通常来说,高学历是指考上名校或读研读博的人,这些人往往在智商、应试能力等方面具有过人之处。但是,影响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个人层面,有许多高学历不能体现的因素,包括情商、工作经验、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生活习惯等,个人的专业和职业路径也会影响其收入,如社区工作者的收入可能不如商业或技术领域工作者,在技术密集型行业,技能和经验可能比学历更重要。在更宏观的层面,国家政策、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主流文化价值观等也可能会影响收入。由此可见,高学历与高收入的关系并非绝对。尽管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作为一个容易观察和评估的指标,经常被用来筛选人才,但不可过分强调。并且,随着教育扩招,“文凭贬值”、“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侧面反映了教育投资风险的存在。笔者认为,一纸文凭所创造的价值正在减少,只有沉淀下来获得真才学识,才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985高校毕业生人均年入百万?学历与收入并非完全对等](https://www.wenxuecity.com/data/news/202502/10/a4011f9076bc2ee7e81488e48d24b3b1.webp)
二、 “好工作”是建构出来的
笔者认为,人们对“好工作”的看法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与社会、他人的互动以及客观的经历,人们构建了自己的认知系统,并用这个认知系统去“解码”“好工作”,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选择。当代社会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将其作为评判人和物的重要标准,以收入高低评判工作好坏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哪里工作?收入多少?”一度成为亲朋好友相聚时乐此不疲的话题,刚毕业的年轻人也一度成为该话题的焦点。笔者前几日去看望一位老师,临走时提及我毕业后的去向,他再三强调“可千万别回来当老师啊,不然这么高的学历就浪费了”,这让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笔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培养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让我们摆脱懵懂愚昧的状态,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从而造福社会。以金钱为终极目的的读书观是狭隘的,为了物质财富忙碌一生,最后也会沦为物质财富的奴隶。所谓的“好工作”是建构出来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工作”,高收入也不应成为“好工作”的唯一评判标准,只有适合自己、可以造福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才是最好的。
三、 找准定位才是正道
虽然“好工作”是建构出来的,高学历不一定也不必须带来高收入,高收入也不应该成为成功的指标,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被物质主义影响,陷入怀疑读书是否有用的思维困境。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不应被物质主义裹挟,而要跳出来,独立思考,从而找准自己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放平心态,不断打磨自己,尽全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丰富有限生命的内涵。?
结语
读书是为提升自我、造福社会,不应局限于对物质的追求。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应与祖国同向同行,向下扎根,为人民幸福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读书,以青春之力量谱写新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