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国造船产业以一国之力挑战全球供应链

www.creaders.net | 2025-03-30 11:00:17  上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前言

2025年3月11日“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在其报告《造船战争:对抗中国军民两用的造船帝国》(Ship Wars:Confronting China's Dual-Use Shipbuilding Empire)中指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船集团)在2024年建造的商船总吨位已超越二战后美国造船业的总产量。 同时,外国企业的订单也助长了中国造船业的成长。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全球航运业,更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该报告更进一步将中国造船业依风险等级分为四类,从最直接参与军事建造的船厂到表面上仅从事商业造船的企业。 然而,正如报告所指出,无论等级高低,中国政府对于造船产业的全面控制,使得任何造船技术皆可能被军方所利用。 外国订单的大量涌入,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并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供应链安全的挑战。

 中国造船产业的分级

CSIS 根据风险程度,将中国造船产业分为以下四类。

生产所占比重的分子为该等级所生产船舶的总吨位(Gross Tonnage),分母则为所有等级所生产的总吨位总和。

外国买家占生产比重的分子为外国买家订购船舶的总吨位,分母同样为所有等级所生产的总吨位。风险程度的差异将于后文分析进一步说明。

如表1所示,等级1的造船厂隶属于中船集团,专门负责建造解放军海军所需的主力战舰,包括驱逐舰、巡洋舰、核潜舰及航空母舰。 这些船厂由中国政府直接控制,并通过国家战略计划获得资源优先配置,以确保中国海军现代化的持续推进。

(资料来源:作者参考并重制。 “Ship Wars: Confronting China’s Dual-Use Shipbuilding Empire,”)

等级2的造船厂同样由中船集团拥有,虽然主要从事商业船舶生产,但与军事计划保持紧密联系,经常参与国防相关研发项目,并获得中国政府的资助。 这些造船厂的技术、人才及基础设施可随时转用于军事造舰,并可能为解放军海军提供关键组件或技术转移,成为中国军民融合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等级3的造船厂则隶属于中船集团以外的其他国有企业,平时以商业造船为主,但在国家安全或战时需求下,可迅速转为军事用途,成为中国政府在军事造船产能上的战略储备。

等级4的造船厂由私人企业或外资持有,表面上与中国军事工业关联较低,然而,由于中国政府对国内产业拥有高度的法规与政治控制权,即便这些企业并无直接参与军事计划,仍可能因中国政策导向或供应链整合而被纳入军民融合体系,进一步强化中国在造船产业的影响力。

如前所述,中国的造船实力已超越美国的总体产能。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国订单增加所带来的战略意涵。 根据表1,等级1与等级2造船厂的外国订单占比分别高达75%与76%。 以等级1为例,CSIS报告指出,多数订单最终流向如沪东中华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等主要军用造船基地。

此外,报告亦强调,外国企业透过合资企业、技术授权与直接采购等方式,向中国国防承包商提供关键的军民两用造船技术,协助解放军海军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正因如此,CSIS将等级1与等级2造船厂分别评为非常高风险与高风险,指出外国企业的商业行为实际上等同于透过市场机制补贴中国军民两用造舰的成本与技术发展,对全球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即便是等级3与等级4的造船厂主要生产商业用船,风险相对较低,但在中国军民融合体系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潜在风险亦不容忽视。

上述情势不仅突显中国造船实力的提升,更关键的是,哪些外国企业与中国在造船产业上维持紧密合作关系。 CSIS进一步指出,中国造船厂约75%的产品出口至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台湾等美国的盟友与合作伙伴。 对台湾而言,根据CSIS的计算结果,长荣海运公司现役船队中,有15%是由一级造船厂建造,且仍有多笔订单正在生产中。 这些交易不仅为中国海军现代化提供庞大经济助力,也使美中竞争的格局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发展趋势。

中国造船业影响的初步分析

首先就技术层面来看,中国从外国企业获取关键技术不只可以扩充海军实力。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下也极具竞争优势。 例如:中国从Gaztransport & Technigaz SA(GTT)得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设计、建造与工程相关技术(LNG carrier desig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是全球能源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供应链中,负责将天然气从生产国运输至消费国。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上升,LNG的市场需求持续成长,带动LNG运输船的设计与建造产业蓬勃发展。 因此液化天然气的稳定运输对全球国家至关重要。 而这也代表中国不仅提升海军军事实力,在国际商业贸易竞争上也极具优势。

此外,正如CSIS报告所指出,美国及其盟友韩国、日本的造船实力正逐渐受到中国的边缘化影响。 而报告同样强调,日本、德国、法国等民主国家在造船产业上愈发仰赖中国船厂。 从全球供应链产业的竞争格局来看,民主国家阵营若想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恐将面临极大挑战。 以造船业的视角而言,过去叶伦(Janet Yellen)曾倡议泛大西洋联盟深化全球供应链产业合作的计划,恐怕也难以实现。 面对此一局势,美国于2024年12月提出“SHIPS for America Act”,试图振兴本土造船产业,以应对中国的挑战及未来美中竞争的态势。

中国造船厂等级1者,主要负责建造解放军海军所需的主力战舰,包括驱逐舰、巡洋舰、核潜艇及航空母舰。 (中国094型弹道导弹潜舰/美联社)

中国造船厂等级1者,主要负责建造解放军海军所需的主力战舰,包括驱逐舰、巡洋舰、核潜艇及航空母舰。 (中国094型弹道导弹潜舰/美联社)

 小结

CSIS的报告显示,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已成为影响全球供应链安全与军事平衡的关键因素。 透过技术转移与外国企业的订单,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进一步深化,使其在全球供应链中具备强大竞争优势。

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专业化且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尽管民主国家积极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然而在能源运输与造船技术等关键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仍使该战略的落实充满现实阻力。 本文认为,从造船业的视角来看,造船不仅是创造就业的国内议题,更牵涉到国家安全与供应链韧性。 在全球供应链的战略格局下,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以及其军民融合的造船模式日益成熟,美国一方面推动“SHIPS for America Act”以振兴本土造船产业,借此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并强化自身竞争力; 另一方面,CSIS亦建议美国采取类似关税的政策,对来自等级1中国船厂的船只征收进港费(docking fees)。 在川普执政之下,此类政策的推动可预期将加剧美中之间在贸易与技术领域的冲突。

整体而言,美中在全球供应链与海权竞争上的对抗,将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课题。 对台湾而言,在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双重考量下,如何提升本土造船技术,并在全球造船产业链中取得如同台积电于芯片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将是未来必须关注的重要方向。

   0


热门专题
1
何卫东
6
中共两会
11
苗华被抓
2
俄乌战争
7
大S
12
美国大选
3
川普
8
中美冷战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AI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