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发生碰撞,随即爆燃。家属向媒体表示:“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本是大好前程的3名女大学生,生命却从此戛然而止,令人唏嘘。
事故发生后,4月1日,小米股价在午后持续跳水,截至当日收盘跌幅为5.49%,报46.50港元,相比于3月31日,市值减少了近700亿港元。
事故引发了社会对智能驾驶的讨论。智驾的确是事故的原因之一。但智能驾驶再好,总是会出事的,不管是L2、L3,还是L4,都是这样。判断智能驾驶好不好,得从整体上的数据看,而不是某次事故。
根据中汽中心CIDAS数据库中2011—2021年涉及乘用车的事故参与者案例数据,自动驾驶汽车在正常行驶时,可以有效避免80%的人为驾驶造成的事故。
当下智驾的问题,主要是驾驶人过于信任智能驾驶。然后,在事故之后,又引发了情绪化的反应。
出现这种情绪化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一个新事物,公众会忽略它降低的风险,带来的便利,而夸大其导致的风险。
有详细记录显示,顺风车比出租车更安全。但当年郑州空姐被顺风车司机杀害之后,社会舆论夸大了顺风车的风险。而就在那时,青岛一出租车司机杀害一对母子,却并未引起舆论的反响。这就是因为顺风车在当时是新事物,人们天然地恐惧新事物,习惯了旧事物的风险。转基因、微波炉,乃至两百年前的照相机都是如此,直到习惯。
再往前溯,当年,QQ网友见面引发不少犯罪,人身侵害,人们认为应该由QQ负责。如今,网友见面之后的犯罪、人身侵害,没人认为一个APP要为此负责,而是认为这是社会的内生风险,即认为“社会本是如此”,从而接受其风险。
公众情绪虽然可以理解,但会遮盖更直接的问题。实际上,此次碰撞未必会导致死亡,根据死者家属的说法,当时就有人在车外救人,而车门打不开。所以,电车当下最紧急,也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是电车的脱困性不够高。
网友发布的事故照片(图/网络)
电车容易燃烧的特征,是电池造成的,短期内这一点很难改变。电池易燃烧,本应把脱困性做得更好,但现实是,电车的增值设计一个不少,脱困性却因为门把手的电动化,反而降低了。而正因为这个此消彼长,导致了新能源车出事往往非常惨烈。
实际上,如果不错误地使用智能驾驶的话,在出事前,因为有各种智能设备的辅助,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肯定是高于没有这些智能辅助设备的传统燃油车的。
有智驾系统的新能源车在出事的那几秒,也会通过自动刹车降低速度来减小事故的烈度。但真出事后,就不一样了。新能源车更易燃烧,电动控制的车门更加复杂,难以脱困,都会导致出事后的后果更严重。所以说,智能驾驶降低了事故率,并在总体上降低事故的烈度,但剩下的恶性事故,就可能更惨烈。
02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关于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车门锁死、自燃等情况屡有发生。保时捷、比亚迪、问界、蔚来等品牌均出现过类似事故。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车辆开发和验证周期被持续缩短,加上“软件定义汽车”等观点的流行,智能电动汽车整体上处于行业标准缺失的状态。
汽车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是A柱,什么前仓溃缩,高强度的材料,都是为了A柱的坚固。碰撞测试中,A柱不变形,也是各车厂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初心。A柱的坚固之所以重要,是为了保护驾驶舱,驾驶员不被挤压,而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变形,不卡住车门,出事后,车门方便打开。
现在很多车商,一边做强A柱,一边降低车门打开的“鲁棒性”。“鲁棒性”是英文 robustness 的音译,在中文中常常也被表达为健壮性和强壮性,总体来说其可以用于反映一个系统在面临着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改变时也能够维持其功能稳定运行的能力。
有研发人员表示,传统燃油车门把手设计是通过拉动拉线再带动锁块的机械结构,而类似小米SU7的不少电动车门拉手是靠电机带动锁机完成车门开启动作,轻触开关隐藏在拉手中,以此还原常规机械拉车门的动作。这就可能出现,若车辆发生剧烈碰撞,蓄电池出现断开或故障,车门或因缺电无法解锁。
虽然小米也配备了紧急打开的机械开关,但这个开关的地位被轻视了。小米用户手册显示:“当全车上锁后,如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遇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您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应急开启车门。”
这个机械把手的位置,在驾驶侧的车门储物箱里。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因为放了东西而被挡住的位置。应急手动开关设计在这个地方,不熟悉车辆的人,即便在平时都很难找到,更不用说,在慌乱之中。
汽车的开窗开关,几乎都是一样的:手指深入一个沉坑,向上扣起,车窗上升。只有这个动作能关窗。除此之外,无论身体的任何部位的任何动作,手肘、掌心、衣服袖口等等,都不会误触发这个开关向上。这样的设计是多年沉淀的结果,其目的是防止误关窗,卡住人的脖子,特别是小孩的脖子。虽然窗户有防夹功能,但婴幼儿的脖子是非常脆弱的,多一重保障,总是好的。这背后有血的教训。
03
人与车之间沟通的标准化语言,是人类汽车工业多年沉淀下来的。连车机里面一次面板上显示多少个字,也不是越多信息越好。车机屏幕,一条信息的长度,看屏幕的角度,都有讲究,有一个叫作视认性的指标。传统品牌都是有测试,有流程的,但这种严谨性,现在被各种花哨的所谓创新替代了。
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因为人命不够贵。现代化大工业,有其残忍的一面,或者说客观的一面。人命是有价值的。
1978年8月10日,美国印第安纳州公路上发生了一起惨烈的车祸。一辆福特斑马(Ford Pinto)因车尾受到撞击,引发油箱爆炸,导致车上的3名年轻女子当场丧生。
福特斑马是福特汽车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的一款小型车,售价亲民,只要2000美元,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是,这款车型问世后7年间,发生了近50起与车尾有关的爆炸事故。福特意识到存在设计缺陷,解决方案是召回,并加装一个11美元的装置,来防止油箱爆炸。
福特算了一笔账,如果不召回,不改变设计,按照概率,最多死亡180人,每人赔偿20万美元;受伤180人,每人赔偿7万美元计算,最多只需支付不到5000万美元。相比之下,召回1250万辆车,费用将高达1.375亿美元。
在权衡利弊后,福特公司选择了默不作声,不召回。后来,福特的这份成本效益分析备忘录在庭审中被曝光时,引起了陪审团的极大震惊。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福特平托”事件。尽管福特在1978年最终召回了斑马汽车,但公司的声誉已经严重受损。到了1981年,福特斑马不得不永远退出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看,安全的推动,往往是基于事后赔偿的。只有当赔偿大过召回成本,赔偿大过了营销收益,才能倒逼产品在设计风格上不断向汽车安全转变。这或许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而不是一道枷锁。
对于这起小米汽车爆燃事故,也是如此。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快讯!李嘉诚旗下长和突发公告 |
2 | 马斯克总算露出了真面目 |
3 | 7-14!比中国男足还惨 8轮0胜沦为垫底 |
4 | 头上响炸雷 北京最忌讳的事就要发生 |
5 | 国防部暗示何卫东“行踪” 美情报消息引质 |
6 | 央视主持肖晓琳在美国儿子家死去 留下26字 |
7 | 失算!习近平这下懵了 |
8 | 南京重磅宣布:全面取消! |
9 | 莫斯科发生令人震惊事件 |
10 | 胡德华猝逝 当年这样评价小学生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