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如今连北京人上海人也“省钱过冬”

www.creaders.net | 2025-04-29 21:52:29  大纪元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两个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今年3月的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大幅下跌。中国居民和经济专家都分析提到,外资企业撤走、私营企业倒闭、人口下降、年轻人躺平等等因素都让中国的内需市场无法强劲起来,内需疲软可能成为长期现象。

  据报道,北京今年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49亿元(人民币,下同),与去年3月同比大跌9.9%。整个一季度,北京消费品零售额为3,459亿元,与去年同比下跌3.3%。

  上海3月份消费品零售额为1,280亿元,与去年同比大跌14.1%,一季度零售额与去年同比小跌1.1%。

  中共今年1月推出扩大刺激消费的“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3月又推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与上海作为中国一线大城市和中国消费标杆,其消费数据仍然难有起色。这令中共欲通过“做强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以国内市场需求反制美国关税的意图充满挑战。

  专家:消费补贴刺激效应已衰退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专任教授孙国祥分析指出,“北京、上海3月份商品零售额大幅下降的原因,首先是消费补贴效应的耗尽。”

  北京、上海已在过去两年大规模推动了消费补贴政策,那些需要消费的人已经消费完毕,而新需求难以持续,这导致消费刺激效应迅速衰退。

  此外,一线城市由于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居民财富缩水较大,人们因此转向防御性的储蓄,而不再继续扩张性地消费;另外,一线城市高负债居民在还贷后,可用于日常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也在减少。

  如今,居民防御性储蓄的加速显示出,在经历过疫情封控、经济下滑、裁员潮后,大量上海、北京居民养成了“省钱过冬”的习惯。

  上海居民王女士表示:“它(政府)促进消费,叫我们去买东西,换手机,换什么的,我用得好好的,去换它干什么?”

  “要有条件谁不会消费,还要它刺激?这个讲法听着就不舒服。”王女士还说,“我有钱了,我想要什么就买什么,还要你来刺激我?”

  孙国祥表示,中国的内需复苏非常脆弱,不能单靠补贴来拉动,而且那也只是短期刺激手段;再加上中国家庭的债务(如房贷)在收入中占比较高,这都让中共政府刺激消费的空间很有限。

  专家:企业裁员打击居民对经济的预期和消费信心

  日本东陶(TOTO)陶瓷洁具公司4月28日宣布将关闭该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的生产基地,这两处基地的员工人数共有大约2,000人。

  这只是最近的一起外资撤离案例。在美中关税战和贸易战持续紧张的情况下,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跨国企业纷纷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同时,中国的很多私营企业也因为接不到海外订单而面临倒闭的风险。

  孙国祥表示,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最先感知经济冷暖的城市,那里的企业裁员压力比较大,这会直接打击居民对经济的预期和消费信心。

  王女士说:“原来上海人很多,上海的外资企业多一点的。现在人口都减少了,单位撤掉很多,也都生存不下去,尤其小老板、小的私营企业关掉好多。整个大趋势、大环境不好嘛,人家都生存不下去了,都关掉了。”

  她提到,很多年轻人躺平,“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把所有消费都降到最低。年轻人“躺平”的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希望,让人家看不到希望。

如今连北京人上海人也“省钱过冬”

(资料照片)

  专家:内需疲软可能成为长期现象

  孙国祥表示,由于大量企业裁员和经济不景气,这也让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下降,特别是“年轻有消费力的外来人口”的流失也削弱了一线城市的消费需求。

  他认为,在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红利消失和中美贸易战及就业市场恶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内需疲软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现象,中国的“内循环模式”也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的经济复苏恐怕也难以持久。

  北京与上海的消费疲软暴露出中共宣传的“内需市场的底气”的不足,孙国祥表示,这种现实和宣传之间的落差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内部需求动能不足的深层挑战”,而中国内需市场不足的后果很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放缓、财政恶化、就业困难和社会风险上升”。

  王女士感叹中国的现实说:“不知道到哪天能正常起来,现在反正是不正常,我们感觉不正常。”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