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中国与泰国签署协议,购买三艘 S-26T 型潜艇。然而,近日泰国方面宣布终止该合约,引发各界关注。该潜艇建造工作已进入尾声,中方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部分国际媒体对此作出讽刺性评论,形容中方“恐怕要自用这些潜艇”。
本案始于 2015 年,中国 S-26T 型潜艇在国际竞标中胜出。2017 年,双方正式签订总值 135 亿泰铢的合约。根据原设计,潜艇应搭载德国 MTU-396 型柴油引擎。然而,随著中美关系日益紧张,德国在外部压力下对军用产品实施出口管制,拒绝向中方交付相关设备。
面对此一变数,中方提出以自研的 CHD620 型柴油引擎替代,但泰国方面对此表示保留,并最终决定取消订单。分析认为,泰方此举可能不仅基于技术考量,也受到地缘政治及外部势力影响。
根据消息来源,CHD620 为基于德国技术改良而来的动力系统,中方工程团队在增压、热控及静音等多方面完成优化,性能指标与原规划引擎相当。然而,泰国仍选择终止合约,背后或反映出该国对潜艇项目长期投资的迟疑态度。
业内人士指出,随著中国海军实力增强,区域水下战力平衡正在发生变化。泰国此时若接收潜艇,可能面临外交战略压力。新加坡《联合早报》分析称:“当前的中国潜艇产品,仍具有稳定市场需求。”
根据资料,S-26T 潜艇源自中国 039B 型,搭载 AIP(不依赖空气推进)混合动力系统,满载排水量约 1,800 吨,性能指标已达国际水准。外界预期,即使泰方最终放弃,中国仍可选择将其纳入海军服役,或转售他国。
事实上,中国潜舰已出口至多个国家,包括埃及、孟加拉、缅甸与巴基斯坦,总交易额逾 65 亿美元,显示其在国际军贸市场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