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www.creaders.net | 2025-05-17 09:11:38  南风窗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艾伦在去年离开了金融行业,原因是“收入太低”。

他曾在上海某老牌券商做分析师,作为上海本地“985”的硕士毕业生,艾伦在2018年开始工作。

虽然艾伦一入行就遇到了大熊市,但按照当时普遍的职业发展路径,券商分析师在工作两三年后年薪能达到40万,而五年后,成熟的分析师可冲刺百万年薪。

如今,五年节点已经到了,艾伦的月收入变成了四位数。扣掉社保和公积金,一个月到手只有6000多元。上海的生活成本不低,艾伦感到难以为继。

分析师的薪资与创收高度挂钩,艾伦告诉盐财经:“2021年下半年,排名前50的券商佣金加起来,半年可以创收100个亿,(但)现在基本上是以前的1/3。”

投行部门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深圳某券商投行部门工作的林华对盐财经表示:“基本上年终奖都没有了。”

金融行业的降薪现象大约已持续三年之久。以高薪闻名的两大券商中,中信证券的人均年薪从2021年的94.7万下降至2024年的77.98万,中金公司从116.72万下降到64.26万,接近腰斩。

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各大券商2024年人均薪酬/图源:界面新闻

在多数人眼中,金融仍是一个高薪行业,但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却大为不同。行业正在改变,而变化会带来压力,那些曾经接受过良好教育、站在打工人薪酬金字塔顶尖的精英人士,和所有在经济下行中遭受冲击的劳动者一样,面对着降薪、裁员带来的生活断裂,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难以预测的时代里,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人到中年,我被裁员

如果文字有颜色,“金融”一定是最高饱和度的“金色”,闪光、耀眼。就像电影《华尔街之狼》展现的那样,人们对金融行业的想象总是伴随着小镇做题家的逆袭叙事、夸张的炫富事迹,甚至还有令人侧目的桃色新闻。

但如今,这层金色正在褪去,露出内里的斑驳。

“上学的时候知道金融行业很挣钱,就杀进来了。”2009年,丁茂大学毕业,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大厂的概念,金融是不少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的行业。

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2009年,金融是不少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的行业/图源:《平凡的荣耀》剧照

十几年摸爬滚打在一级市场里,丁茂也过上过好日子。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又出现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接着是2018年,“双创”入选年度十大经济流行语。一时间,社会上浓厚的创业风气带动了投资市场。

“那时候房价每年都涨,招人也很火热,到处都缺人。投资公司多,市场上的钱多,创业的人也多。”在这样的环境下,丁茂开启了职业生涯的头十年。

和所有人预期的那样,他完成了毕业、工作、升职加薪。他自称“农村里出来的”,在深圳一路打拼,进过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做过PE(私人股权),也做过VC(风险投资)。尽管从事的是投资研究,不做具体“业务”(销售类事务),但升到投资总监后,丁茂的月薪达到了3万元。

一份体面的工作,让丁茂在一线城市站稳了脚跟。但从2019年开始,他体验到过去从未有过的波动。最直接的信号是募资变难了。

据丁茂介绍,国内PE、VC机构的募资对象,一般是身家几千万到一两亿的“中小老板”,更有钱的,通常更愿意自己成立投资机构。

但近几年,“中小老板”的投资偏好渐趋保守,他们或退休或出国,甚至直接将公司关门大吉;加上过去不少投资机构收益表现不好,“把牌子做砸了”,导致市场上流动的钱越来越少。

“我们这个行业,钱就是子弹,没有钱你干什么?”

一开始,丁茂的月薪从3万降到1.6万,再后来,他失业了。如今,他待业已有两年,还没有找到新工作。

中年职业危机也席卷着香港的金融人士。

Amanda在香港某大型金融外企工作,月薪近10万港元。今年4月某天,她被拉进一个线上会议,老板开门见山地告诉她:你被裁了。

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中年职业危机也席卷着香港的金融人士

全球经济都在进入低增长模式,金融圈裁员愈发频繁,Amanda算不上震惊,只是感到“有些突然”。去年年底,她的公司就传出了全球性的裁员计划,目的是削减成本,“同样一个岗位,如果不是必须放在香港或伦敦这样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它就会把这些岗位转移去印度、马来西亚”。

Amanda的孩子刚出生不久,此前,她在网上热衷晒娃,接到裁员通知后,孩子的身影在Amanda的社交账号上渐渐消失,她开始记录重新找工作的日常,从“母婴博主”直接变身“职场博主”。

再度赤手空拳地求职,她才发现,环境比自己想象的还严峻。Amanda作为在香港金融圈奋斗十多年的精英女性,裁员的落差、再就业竞争的残酷,还有对未来选择的迷茫,全部涌上心头。

变化在加速到来

紧缩是一种氛围,一种气候。通常来说,它不会在一日之内突然降临,但会有某些节点,让人们在回忆时十分清晰。

在投行工作的林华是“95后”,他说,没能赶上最好的时候。

林华主要负责IPO业务,“最好的时候”指的是注册制刚实施那几年。不同于过去通用的核准制,注册制将核准制下的实质性门槛尽可能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审核部门不再对企业投资价值做出实质判断。

2019年3月,证监会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科创板试点注册制;2020年6月,《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创业板改革和注册制试点开始。

双创板块的注册制试点带来了A股IPO市场的阶段性扩容,各大券商也招兵买马,储备人才。根据财新报道,2019年前数年,证券行业登记在册的保荐代表人维持在3000多人,到了2020年,这个数据翻了近一倍,增加至6393人。往后数年,保代人数不断攀升。

情形在2023年下半年急转直下。

2023年8月,A股大跌,上证指数失守3200点,证监会随即发文提出“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这一背景下,A股IPO数量与募资金额大幅下降,2023年,A股IPO数量从上一年的428家下降至313家,到了2024年,IPO数量仅为100家,募资总额同比下降81.11%。

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截至2024年8月27日,自2023年8月27日以来,共计128家公司发行上市,同比减少294家,降幅为69.69%,图为IPO终止企业情况对比/图源:大象研究院

林华理解这样的救市政策。在投资热情总体不高的情况下,IPO融资会分流二级市场的资金,扩容则加剧了中国资产估值的下行。

“中国上市公司数量整体到了比较高的阶段。”他说。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底,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为5414家;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9日,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共5416家。

投行项目减少,林华的收入也一并缩水。但比起降薪,更令人精神紧绷的是裁员。

林华表示,过去业内个别券商每年保持着5%左右的“优化率”,这几年,这个数字大幅上升,个别部门达到了15%。

职场人似乎都难以避免“市场火热—企业扩招—市场紧缩—企业降薪、裁员”的行业周期,但如果说丁茂经历的周期时长是十多年,林华只用了不到五年,变化在加速到来。

艾伦称得上审时度势,他大学学的是工科,专业与地产相关。2018年毕业时,他判断房地产行业趋势见顶,转而选择了金融,成为一名券商分析师。

在券商机构里,如果说投行是“做项目的”,那研究所就是“讲故事的”。研究所的工作要求分析师们一边静下心来做研究,撰写专业研报,一边与人进行社交,去基金公司上门路演。他们游走在上市公司与投资方之间,维护资本圈里的人脉,换取消息。

研究所的收入主要来自向客户机构(主要是基金公司)收取佣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券商席位进行交易时,需要向券商支付手续费。这部分佣金会按照一定比例支付给提供了研究服务的研究所。

因此,券商研究所的创收与市场公募规模高度挂钩。随着市场交易量的不断下降,可分的蛋糕也不断缩小。

艾伦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分析师的年终奖水平是8—12个月的月薪。2023年,他的年终奖砍半,到了2024年,“基本上没怎么发”。

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根据Wind数据,2024年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为67.74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96.74亿元下滑29.98%

券商佣金率的下降,使得券商分析师的收入再度下滑。2024年7月1日起,《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一方面调降了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的上限。

艾伦说,在部门内,他属于“走得晚”的人,此前近一半人已经离开。大家的去向各不相同,但下一步到底要怎么走,没有人能说得清。

积极的信号出现了

2025年4月,各大券商财报陆续发布,多数的净利润实现了增长。向好的业绩之下,人员却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根据界面新闻报道,从2022下半年到2023年、再到2024年,券商行业人员数量持续下降。2024年一整年,数字从35万下降至33.14万,约有1.8万人离开了券商行业,降幅约5.1%。

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2024年部分券商合并人员变化数据,2024年一整年,约有1.8万人离开了券商行业/图源:界面新闻

不少头部券商减员凶猛,如中信证券在去年减少了1389人,国信证券减少1259人,广发证券减少1113人。

艾伦表示,他最后在金融行业的那两年,“这个行业对新人的门槛要求近乎苛刻”。他转行去了区块链行业,这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尽管对人才要求也在变高,但不至于卡得过于严格。

他的前同事们,一些跑去香港做金融,一些像他一样转了行,还有一些人从大券商跑到小券商——市场上仍有部分券商选择逆势扩张,它们开出更高的薪资吸引人才,在特殊关头用烧钱的方式烧出行业内的一席之地。但艾伦对此并不看好,他认为,未来,券商的合并是趋势, “蛋糕在萎缩,但还有很多人在里面卷,卷到最后大家都出局”。

丁茂已经超过了35岁,年龄成了他求职路上的最大障碍。“干投资的人啥都会,财务也会法务也会一点,学习能力也很强。”丁茂说,但35岁以上,基本没有人愿意给你机会了。

失业在家的日子里,他目睹许多同龄同行人在尝试转型,做自媒体的尤其多,还有人卖起了网球服。这些人中不乏顶尖高校毕业的精英人士,在现实压力下,也不得不“脱下长衫”。

在香港求职,“35岁门槛”不是一个显性问题,但Amanda也有自己的焦虑。

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蔷薇风暴》剧照

前些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猎头给她发消息,询问是否有意跳槽,涨薪25%是起步条件。现如今,猎头的招呼消失了,轮到她反过来主动求问。

她告诉猎头,自己预期的月薪是8万港元,比她现在的工作减少了约1.5万。但猎头告诉她,有人条件和她类似,过去月薪是十三四万,报的预期薪水却比她低。

“好卷”,求职市场上的竞争,超出她了的想象。尽管不太甘心,听了猎头的建议,Amanda还是把预期薪水再往下调了一档。

如今她30多岁,到了父辈成家立业、安稳度日的年纪,却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是应该主动出击,还是应该先蛰伏几年,找一份低薪工作做着,等周期过去?

“这么漫长的career,到底该怎么办?”Amanda认真地发问。30多岁虽然不算年轻,但人的职业生涯似乎才刚开始,未来还有40岁、50岁,到时候,她又会在做什么?为了迎接自己的40岁、50岁,她又应该做什么?

人类对未来的预测从来都不准确,今天要做预测又比过去更加困难。不连续性,可能会成为人们在工作中的最大体会。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写道:“在21世纪,‘稳定’会是个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还想死守着稳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观,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过,把你远远抛在后面。”

他认为:“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要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

金融人正在经历的阵痛,或许只是这个剧变时代的缩影。

在旧的故事逐渐瓦解,新的故事还没有完全构建之前,一切只能靠个人去亲身探索。好在,变化是唯一不变的。

行业内,积极的信号在出现。2025年第一季度,DeepSeek概念为首的人工智能板块提振了股市行情,投资信心获得了一定修复。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总成交额为86.9万亿元,同比增长67.44%。

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同日,央行宣布将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种种支持性政策,体现了国家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决心。

高薪人群,收入腰斩

2025年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林华怀念以前的日子。过去做IPO项目,往往在项目上一待就是一年,为了真正地了解一家企业,他要亲身去到工厂,接触不同生产线的员工、研发人员还有中层与高管。“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当时,他确信自己喜欢这份工作。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何卫东
11
叙利亚
2
中美冷战
7
AI
12
苗华被抓
3
川普
8
中共两会
13
美国大选
4
俄乌战争
9
大S
14
以哈战争
5
万维专栏
10
洛杉矶大火
15
巴黎奥运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