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去年推出征求意见稿时备受争议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将于7月15日实施,中国逾10亿网民可“自愿”登记真实身份,统一核发“网号”、“网证”,用来向需要实名认证的网络平台进行认证,不需再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但中国知名自由派法律学者劳东燕曾直指,新制度的真实用意是要强化网络言行管控。
《央视》、《新华社》报道,中国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5月23日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鼓励有关主管部门、重点行业、网络平台按照用户自愿原则,推广应用网号、网证,并指网号和网证是中国网络身份认证的一种机制,将传统身份证信息转化为加密的虚拟凭证,用于网络平台进行身份验证。
形容由国家“仓库”进行验证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郑方表示,网号与身份证号相似之处是号码是唯一的,也是终身不变的,不同之处是在现在民众的身份证号里有很多隐私信息,如户籍注册地、出生年月日、性别、住址、姓名等,但网号没有,只有数字字母;网证也不是一个新的证件,而是一个凭证,方便记录网号。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已连接400多款应用程式,包括各大网络平台和政务服务、教育考试、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行业的应用程式。当局强调,网证及网号可减少网上平台收集公众个人身份信息,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证件,且以自愿性质执行,而互联网平台应当保障透过其他方式登记、核验真实身份的用户,与使用网号、网证的用户享有同等服务。
不过,在去年征求意见稿推出后,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劳东燕曾发表〈“网号网证”是给每个网友安上的监视器〉一文,提出质疑:“此《办法》的真实用意是保护个人资讯?还是加强对个人在网络上的言行管控?”,并指出该《办法》将带来极大的社会风险,网号及网证形同疫情期间的“健康宝”,透过这样的工具将社会管控常态化,相当于为每个网民装上监视器。
强化保护个资只是“虚晃一枪”
她指出,网号与网证制度等于将原本针对涉嫌罪犯的刑事侦查措施,无限扩大至适用于所有的普通人,在没有任何违法犯罪嫌疑下,管理者不需任何手续,就可对网上的痕迹进行追踪,并限制甚至剥夺个人使用网络,这显然违背法律原则。
当局强调网证及网号可减少网上平台收集公众个人身份讯息,且以自愿性质执行。 (程皓楠摄)
中国于2017年实施《网络安全法》,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制度,用户注册帐号时需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以及被要求绑定经实名登记的手机号码;劳东燕的文章指网民的个人信息早已被各类网络服务提供者掌握,质疑推行网号与网证制度对保护个人信息还能有多少现实意义,认为所谓强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只是“虚晃一枪”,至少不是主要目的。
网民也纷纷质疑网络身份证最大的目的就是一键封号,“以后就没有抖音反腐败这个功能了,一切回归太平”、“有效解决了不能赢的问题”、“网证如果顺利实施,以后的功能肯定不会止步于仅仅是用于网络身份认证”。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传中共大佬逼习近平退位 矢板明夫揭真相 |
2 | 试图扳倒张又侠 习近平败了 |
3 | 空姐爆料:登机时向乘客打招呼 并不是因为 |
4 | 高层新口号“让他体面滚蛋” 传汪洋领先胡 |
5 | 黄段子闹革命,草泥马大战河蟹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