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行政减产下的假改革:中共“反内卷”的老套路

www.creaders.net | 2025-07-08 08:45:52  newtalk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7月1日中共党庆当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将“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与“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列为首要任务,明确点名光电、水泥、钢铁、锂电等产业,意图整顿恶性价格战并实施强制限产,再度高举“统一大市场”的法规与要素一体化。然则,所谓“依法依规”,不过是再度上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熟戏。

回顾十年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共中央振臂高呼“五去一降一补”,宣示将以市场化方式清除过剩产能、压降金融风险。然而,现实却是“减产不减人、停工不拆厂”,地方政府以“错峰生产”作为政策表演,煤钢企业待督查人员离场便恢复全负荷运转,去产能终沦为纸上谈兵;去杠杆演变为借新还旧的财技操作,去库存则沦为房地产与基建举债的资金池。所谓市场退出机制,根本没走出会议室。

当下的“反内卷”名义,无非是“供给侧2.0”的翻版。从口号到策略,核心逻辑依旧:以行政命令引导,以政绩考核驱动,官商合流、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如故。改革的话术易容,体制的肌理未曾松动。

“行政减产”的假象与“地方接盘”的惯性

2016至2017年间,中央下令河北、山东等钢铁大省削减2.3亿吨粗钢产能。表面看是雷霆万钧,实则地方多以“错峰生产”虚应故事——冬天停工、春天复产,甚且暗中兴建新厂,以“退一进一”之术化解压力,反令地方招商盘扩张不止。“中央喊卡、地方接盘”成为中国产业治理中的不成文剧本。

光电产业亦重蹈覆辙。过去凭借低价争夺国际市场,却引发欧盟与印度的反倾销制裁。如今打著“整顿市场秩序”的旗号,“反内卷”首先清洗中小企业,而背后有国资撑腰的龙头企业则逍遥法外。市场治理实为寡头垄断的加速器,权力与资本重新整编。

水泥行业的错峰停产,则成制度性悖论的缩影。2021年山东下令每日停产8小时,企业却以提高价格、调整产能方式转嫁成本;待需求回暖,价格飙升,政府再行干预,形成无限循环的政策空转。错峰生产最终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自欺,显示出制度监理与退出审计的缺位。

行政减产下的假改革:中共“反内卷”的老套路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   图: 翻摄自 X

表面改革,实为权力重构

房地产“去库存”反引发地方财政危机,地方政府不减债务依赖,反而更仰赖城投平台的举债模式维持运作(借新还旧)。国企去杠杆仅止于形式,以“供给侧基金”进行再融资,债务压缩根本未被真正触及。“补短板”项目则化为国企输血工具,中小民企依旧被挤压在资金荒之中,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另一种利益重分配的叙事外衣。

不破政经合一,改革终为空转

供给侧改革与反内卷的本质共通之处在于:改革止步于表层调整,始终回避对政商利益结构的根本松动。唯有理解中共权力的根本逻辑,方能理解“改革困境”之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始信条,掌控生产力即掌控社会发展主导权;而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正建构于对生产资料的全权垄断。每逢经济波动,中央便会推出结构性调整的新口号,如“供给侧”、“内卷治理”,但一旦触及既得利益,立即回归强力干预,市场只能在缝隙中苦苦挣扎求生。

结语:改革若不破体制,只是换包装的轮回

从“供给侧”到“反内卷”,改革口号不断翻新,实质内核却从未动摇。只要政经合一的体制机制未被破除,权力不愿放手市场,自由竞争终将沦为口号。习近平主导下的所谓改革,本质仍是权力秩序的再强化与资源再分配,而非通向制度创新与社会共益之路。

若欲真正破解恶性内卷,必须从根本上拆解政经一体的权力结构:建立透明、可预期的法治与契约制度,让市场退出与竞争机制回归经济主体。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不需迎合权力的环境中自由竞争,市场活力方得以恢复。否则,无论是“供给侧”还是“反内卷”,都只是改革之名下的权力重写与市场空转,无从脱离制度性的恶性循环。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