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democracy)源自希腊文“demos”(指人民)和“kratos”(指权力),由此,它的内涵主要即在表现“人民的权力”,衍伸到今天的国家制度,便是任何掌权者,都必须服膺“取决于人民意愿的治理方式”。 而民主的涵义不仅止选举形式(授权代表人民进行治理),当我们试图评估一个国家的民主水准,关键还在对最终投票结果的肯认,民主选举才不会走偏,变成权力非有即无的斗争工具。 自年初连署活动出现以来的罢免案,至今天第三阶投票,24选区立委全未通过罢免(另新竹市长高虹安案亦然),这就是标榜民主选举国家理所当然要接受的结果。
以最后得票看,这次罢免投票有不少区域投票率竟能超过五成(民众罢免投票意愿向来低于一般选举),它代表了一定程度的公民参与,从而也反映了成熟民主国家的另一特征样貌,不令这次罢免案仅为部分群体的意志,倘若低公民参与下通过罢免案,后续恐怕将引起更多的社会纷扰和不安。 同时,当既有选民经投票表态,它也说明了选民对现任立委仍保有高度认可,也就是经过将近一整年的政治游说、攻防,重新再投一次,反罢方的意见仍是其选区内的多数,既是如此,罢免方心里再扼腕,也无从否定这个现实。
台湾近来选举之所以受到诸多民主国家赞许,便在于当民主国家一步步陷入立场极端化,政党对立日炽,台湾仍能藉由准确、透明的选举计票设计,让选举保持在一个能彰显公平裁决的地位,那对任何民主国家来说,这足以大幅减少因必然有所胜败后的紊乱。 经由这次罢免,个别立委得其应得,罢免方则无话可说,那即是对台湾选举系统韧性又一次的证明。
可以想像,罢免方为其政治意志历时数月马不停蹄,高度传达了自己“取胜”的信心,直到站出来拉票、催票、投票,但在开票结果出炉后,这股意气则旋即沉淀下来,纵然社群网络上不乏批判文、检讨文、战犯文,却没有人试图破坏这场选举制度的完整性,亦没有谁会去做出破坏公众对选举获胜者信度的行为(诸如怀疑作票、宣传选举舞弊不公)。 前共和党联邦选举委员会(FEC)主席,且为麦坎2000年和2008年总统竞选活动的总法律顾问特雷弗(Trevor Potter)曾如此说到:“身为美国人,我们有责任接受选举结果。”因为美国创建至今的历史,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任何政治人物的权力皆源自人民的授权,并将这一授权体现在自由公正的选举中,尤其为权力的和平过渡,建立起一个强大、重要的传统。 同样的,身为台湾人,谁都有责任接受选举结果。 这也是台湾选举的传统。
从一个角度看,台湾或许因为频繁的选举平添了社会情绪动荡,但从“接受选举结果”的面向观察,却也因此保有台湾能继续处在相对平和的社会状态。 以美国为例,2020大选结束,却发生民众冲入国会抗议的暴力冲突,当年确实只有58%的登记选民相信那年大选是合法准确。 到了2024年,尽管有半数美国人对川普回归极度反弹,但对选举合法准确的信心度,则有63%,这是川普可以平稳再次回到白宫的重要关键,即选民就算再怎么不想看到某人当选,对选举否定度愈低,民主社会的稳定性才会愈高。

“你不能只在获胜时才爱你的国家”,相信这句话也早已深植在许多台湾人的心里面。 (张哲伟摄)
所以,尽管关于选举向来存在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投票结果其实并不会改变我们对某个候选人的看法,也不会改变我们对谁更适合当立委、当总统的看法,因而我们就必须回答一个需要清楚理解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另一半人支持我们不认同的人? 我们为什么不应该特意找理由去拒绝我们认为不合适的胜败结局? 当我们能够正视这一更基本的问题,我们必然会发现,若是为了民主能够继续前进,真正珍惜民主,那么,谁都应该要接受自己所强烈反对的结果出现,而不是找借口推翻它,这正是生活在民主国家的意义。
任何称得上成熟民主国家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所有败选一方的人,都能很快进入悲伤的第五阶段:接受。 拜登当时准备将权力交接给川普时,说过一句:“你不能只在获胜时才爱你的国家”。 相信这句话也早已深植在许多台湾人的心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