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要在认错的时候硬给自己找面子
01
我身边很多人都缺乏一种认错的基本精神,当然,我在书上看见的很多人,也同样缺乏。
这种基本精神,就是“诚诚恳恳地认错”,至少要表现得诚诚恳恳,不要在你的措辞里或者神态里,表现得自己很不服气的样子,非要用这样的态度给自己找回一点面子。
又比如《水浒传》里面的李逵,因为砍死了小衙内毁掉了朱仝的前程,给他道歉的时候非要加一句“我不是怕你,是公明哥哥逼我道歉”。
02
这两种思路都很有意思,宋钦宗是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害怕在自己的手下面前丢了面子,导致皇位不稳当,所以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找补一下。
至于李逵,我觉得在他的价值观里,砍死一个小孩儿根本就不是什么错,他完全没错,不但没错反而还有功劳,他忠实执行了哥哥的策略,为梁山争取到了一条好汉,而且还满足了自己杀人欲望,简直是一举三得。他要道歉,完全是因为怕哥哥生气。
所以,你仔细看看身边的很多人,在给人道歉的时候,总是喜欢说“好好好,就算我错了”“是是是,我今天怕了你”“行行行,我给你道歉”,这些话一出来,往往就是下一步矛盾的加深:“什么叫就算你错了?本来就是你错了。”
就像那个餐馆老板一样,道歉就道歉,非要加一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且不说这句话几乎就是上个世纪末的流行语了,都快要归类到“古汉语”类型了。
咱就说,顾客来你这里吃饭,怎么就是“虐你千百遍”了?非得让顾客自己去操作微波炉、电磁炉做饭,做完还得把桌子收拾了,碗筷洗干净了,这才不算虐吗?
03
我虽然喜欢做菜,但是坦白地说,我对于国家预制菜的标准并不了解,我也不知道一包塑料袋装着的鸡汤算不算预制菜。
不过这些问题对我来说不重要,因为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平常在其他饭馆吃的东西,也不一定比这包塑料袋装着的鸡汤更干净和安全——营养这个问题我就不讨论了,我现在在降体重,营养越少我越开心。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应该是会出台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标准了,至少是普通消费者能够看明白的标准了。
但是,我今天就能看明白的问题是,这个认错是不真诚的,心里是不服气的,所以一定要在认错的文案里面像宋钦宗一样找点措辞来给自己挣面子的。
这种道歉,跟宋钦宗和李逵一样,更大的一份动力,是害怕了。
至于害怕什么,我说不准,也不想猜。
(网络照片)
04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就是有些道歉的时候要给自己找面子的人,他往往是干道歉,不改正。
注意啊,我说的是有些,不是全部。比如说宋钦宗,他道歉以后,还是跟自己的爹一样,试图在金国这里“游刃有余”,以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为筹码,跟金太宗比谁的心眼多,既要又要还要。
再比如李逵,他道歉以后,依然喜欢抡着斧头乱砍,把扈三娘一家砍得只剩两个活人,把谈恋爱的小年轻砍成几大块。
为什么?因为他们是觉得怕了,不是知道错了。
知道错的人,他是真明白这事儿不能干,自己都会敲打自己。
但是觉得怕的人,只要危险一解除,他马上就支棱起来了,爱谁谁吧,李逵来了也得给老子去厨房剁冰冻羊腿。
至于万一李逵真的来了怎么办,先不管,大不了又道歉嘛,不信你看宋钦宗后来写给金国的各种国书,语气那叫一个卑微,态度那叫一个诚恳,一句阴阳怪气都没有,你说奇怪不奇怪吧。
05
我很年轻的时候看过一个文艺作品(一般我这么说就是想不起来到底是电视剧还是小品还是相声了),就讽刺的有些人,说话喜欢“补一句”,把一些明明已经解决的矛盾,重新给挑动起来。
比如说给人道歉之后,别人都已经消消气走了,他非要补一句:“遇上这么个人,真TMD倒霉。”结果对方听见了,回过头来又干起仗来。
我当时没什么社会阅历,看的时候光顾着笑了,后来遇到的事情多了,才慢慢想起这些细节来,觉得真是人生的一盏明灯。
事情做错了,或者自己决定认错了,那就干干净净认个错,及时止损,不要顾及什么沉没成本,也不要顾及自己那个本来就不怎么多的所谓面子,把问题和危机消灭在眼前,避免让它继续恶化。
不要夹枪带棒,不要皮里阳秋,及时止损多好,何必非要把自己一步一步往火炉子边上推呢?
认错不丢人,被人反复揍得满脸花、还得一遍一遍认错,那才叫丢人。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温西现代雅居 | 在阳光与山景中,邂逅家的 |
2 | 习遇上大坎儿!大悲剧开演 |
3 | 警惕!最新研究:人会在这个年龄段“断崖式 |
4 | 4名将官出事坐实 中共要官宣了 |
5 | 北京怂了!美方搬出两件事 迫使中方达成协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