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国际学校曾是中国中产家庭逃避应试教育、为孩子铺设“留学黄金路”的理想选择。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国际学校学费却持续上涨,这条道路已从梦想投资变成了沉重的奢侈消费。家长们不得不选择量力而行。
国际学校正在“批量涨价”
“孩子上高中了,学费一年快40万,明年还要涨,我是不是该把他转出来?”这是一位上海家长在微信群里的抱怨。
家长们调侃:“送进国际学校就是一条回不了头的路,不是孩子毕业,而是钱包先‘毕业’了。”
各校的涨幅有高有低。全上海最烧钱的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其浦东、浦西校区的高年级(12-13年级)学费,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加小一万,达到39.975万元,接近“40万俱乐部”。
北京的鼎石不论小初高,统一涨价一万左右,再加上总计11万多的寄宿费与餐费,让该校高中家长一年在教育上的基础开销冲到43万元以上。
有的国际学校涨幅竟高达35%。而更令不少中产家长望而却步的是:国际学校的普遍性提价,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好多年。
有学校在公示中直言,学费平均每年增长3%—5%,“以平衡人事与运营支出”。
学费只是“冰山一角”
事实上,学费只是最直观的数字。隐藏在其后的“隐形支出”,更让家长头疼:
校车费一年最高可达2.3万元;校服费每年5000元左右;海外名校申请中介费十几万元起步;以常青藤为目标的雅思费用更可观。
整体算下来,学费+杂费+中介费+补课费+一些意想不到的额外开销等,现在一个中产家庭,想要供自家孩子念完国际学校,最少也得要好几十万。
而有二三个孩子的家庭,则要花上几百万。
“孩子还没上大学,我已经花出了一套房的首付。”一位北京家长无奈地说。
学费为何年年涨?
国际学校给出的涨价理由出奇一致:维持“更好的教学品质”。
国际学校的课表显示,双语教学是标配,而孩子所学的内容,除了传统的三大科和文理教育,有的还学戏剧,学艺术史,学3d打印和激光切割,学无人机和AI应用……
与课程相匹配的,是优渥的校园生活环境:不少学校的宿舍都对标海外——2~4人一间。有地暖+独立卫浴,有洗衣机+公共区域,有的宿舍就是独栋的小别墅。
校方之所以还要年年涨学费,归根到底还是自负盈亏所产生的成本考量。
仅去年一年就传出国内多家国际学校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或调整的消息:北京顺义的芳草外国语,关停后多名员工申请仲裁;深圳曾经的第一民办厚德书院,被曝出欠款1.7亿;成都外国语仁寿校区,重金投入10亿却仅支撑了3年就草草收场…..
“幸存”的国际学校涨价就成了必然。曾经“贵价校园”的留洋路线,是不少中产家庭咬咬牙就能坚持到底的选择。但现在,伴随着学费水涨船高,国际学校与中产群体的互相抛弃似乎已成趋势。
2015年4月25日,中国北京,德威国际学校全景。 (Xiaolu Chu/Getty Images)
从狂热到冷静 中产家庭选择“量力而行”
国际学校这一教学模式真正兴起是要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伴随着留洋热的兴起和“与国际接轨”的需求,这种原本以给外籍学生提供教学为主的办学机构,逐步成为了不少家庭送子留洋的前置步骤。先在国内接受双语的教育,再到海外镀金后归国就业,用真金白银给孩子换一个高层次的就业起点。
从2011年开始,国内民办国际学校的数量便以每年10%的速度新增,在2016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2.5%。
但是有家长发现,外教的质量参差不齐,说是双语授课,结果发现那个洋面孔的老师实则来自东南亚;有家长则意识到孩子在学校里所修的那套课程所获的文凭,其实理论上报补课班也能修下来——学校只是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场所;
更有家长发现,自己10多岁的孩子在学费十几万的学校上了一学期,学会了攀比。
在经济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对国际化教育的狂热正在转向冷静。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种教育模式的真正价值。当“教育投资”变成了“奢侈消费”,家长们不得不精算未来,重新思考这条留洋路线是否还值得坚持。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传四中全会敲定“三上三下” |
2 |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
3 | 重磅解密习内部讲话 |
4 | 近距离观察习 美高官发出惊人呼叫 |
5 | 两所大学官宣合并!又一所“超级大学”即将 |
6 | 北京想瞒也瞒不住了 |
7 | 北京老妈花490万雇女儿辞职养老,结果意想 |
8 | 习近平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 |
9 | 联大发言当天,川普一段惊人之言必名垂青史 |
10 | 印度真正的敌人!莫迪挑明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