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
最近,有三件大事值得特别关注:
1、关键的全球第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排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首次超越东京-横滨,跃居全球第一。
2、罕见的国家定位
3、核心技术的突破
华为公布了昇腾芯片的规划路线,推出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并预言2035年全社会算力将增长10万倍;中芯国际正在测试首款国产DUV光刻机,而研发企业上海宇量昇的大股东,正是来自深圳的新凯来。
这些改变堪称“国运级”,将深刻影响一个时代的资产逻辑。我们又该如何布局,如何顺势而为?
二
深圳湾的时代
9月18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美元再次进入降息通道。这不仅为中国央行提供了降准、降息空间,还将驱动全球资本从美元流出,寻找新的价值洼地。
放眼全球,从川普不断施压要求大幅降息,到欧洲多国因日益膨胀的公共债务问题,再到现货黄金突破3840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种种迹象都在宣告,全球再次进入“低利率时代”。
这种宏观环境的剧变,也在倒逼中国160万亿的居民存款“搬家”。今年4月以来,M1(狭义货币)增速持续攀升,而M1与M2的“剪刀差”则收窄至近51个月的新低。
一场财富大迁徙,已经上演。
这些热钱将流向哪里?各项数据都指向一个城市——深圳。
首先,在全球坐标系下,深圳是技术和资本转化效率最高的地方。
由深圳领衔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后,今年首次夺冠。而登顶世界第一的关键,恰恰在于一项新增指标——“风险资本交易量”。
这说明在技术与资本结合得最紧密、转化效率最高的地方,深圳已是全球第一。
最近几年,深圳每年PCT专利数量基本上都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中国占全球的四分之一。
深圳PCT专利数量跟德国相当,超过英国。也就是说,如果深圳单独参加全球创新集群排行,也能排在前三。
除了技术、资本的效率,深圳还有第二种更罕见的密度。
总部设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每年公布全球世界一线城市的名单,中国一共有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台北6个城市入选,其中三个在大湾区。
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群,能像粤港澳大湾区一样,在100公里的半径内,密集地排布着香港、深圳、广州三大世界级一线城市。
相比之下,其他的世界级城市组合,如纽约与华盛顿相距约330公里,伦敦与巴黎相距约340公里且隔着海峡。
而深圳和香港的城市中心距离仅约25公里,港深西部铁路(规划中)实现深圳湾到香港仅需15分钟,意味着世界级的科创中心(深圳)与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香港)实现了无缝对接。
这种独一无二的聚合效应,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要将深港打造成“世界级的双城都会区”,确认了这一区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最高水平竞争的核心地位。
因此,深圳的资产价值,锚定的是世界级的资产价值,是一个国家战略意志的最终体现。
其次,在全国坐标系下,深圳是更具潜力且资产价格被明显低估的城市。
我们都知道,中国资产价值最高的地方就三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
但哪个城市更有潜力?数据告诉我们,是深圳。
相比于上海,深圳的科创基因更新锐,产业结构更未来。
在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深圳以一己之力,干翻了整个长三角。
据统计,深圳10家上榜企业的利润总和(786.8亿美元),超过了长三角27家企业的利润总和(731.4亿美元)。
这种超越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结构:长三角的经济结构更“重”,承担着保障产业链安全的重任,但利润率相对较低。而深圳的产业更新锐,聚焦于科技和金融,是当下最具造富能力的印钞机。
这本质上是“规模”与“利润”的对比,而资本的天性,永远是追逐后者。
相比于北京,深圳的市场化程度高,龙头民企多,自然环境好。
目前一共有7家中国(内地)非国企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万亿人民币,其中4家总部在深圳,分别是腾讯控股、比亚迪、工业富联、中国平安。
其中腾讯的市值更是达到了5.46万亿元,相当于“工商银行+贵州茅台+中国人寿”。
这种差距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基因:北京汇集了全国顶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级资源,创新来自于孵化;深圳的创新则完全由市场驱动,从华为、腾讯到无数创业公司,它们的创新动力直接来源于市场需求。
这就形成了中国科创领域“北海淀(学院派)、南深圳湾(市场派)”的格局,而后者显然拥有更强的经济爆发力和财富创造效率。
无论是放眼全球还是聚焦国内,深圳都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最强的爆发力。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
谁,又能真正代表深圳,成为那个最终的“国运级资产”?
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史,可以理解为三个时代:
1.0 时代:维多利亚港时代 (金融+贸易)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维多利亚港是整个湾区无可争议的核心。香港凭借其独特的自由港地位和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掌握着全球资本、信息和贸易的流入口。
2.0 时代:深圳河时代 (前店后厂)
改革开放后,发展的重心开始沿着深圳河向北渗透。香港提供资本、订单和管理经验(前店),深圳及珠三角腹地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后厂)。
3.0 时代:深圳湾时代 (科创+资本)
进入21世纪,全球最大的“财富印钞机”已不再是贸易或传统金融,而是“科技创新”。金融市场的功能,转变为给科技创新加杠杆的辅助放大器。
这种“科创+资本”的模式,在深圳湾催生了惊人的财富密度和创新密度。
以深圳湾核心腹地南山区为例,2024年其GDP高达9500多亿,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超50亿元,同时以一区之力贡献了全市四成的有效发明专利,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更是与北京海淀并驾齐驱,位列全国前三。
而深圳湾所在的粤海街道,更是堪称“财富密度之王”。
这里以全市约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近20%的GDP,孵化了上百家上市公司,走出了腾讯、大疆等世界级企业,也吸引了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巨头入驻,总市值一度超过5万亿。
而深圳湾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最终的“国运级资产”,不仅在于其经济能量,更在于它叠加了第二重、也是最稀缺的属性——一线城市核心区的黄金海岸线。
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中,深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唯一一个核心板块沿着海岸线而建的城市。
与北京的内陆特质、广州和上海的江景豪宅相比,深圳的顶级豪宅分布于深圳湾黄金海岸线上。
这意味着,深圳湾的资产,是经济密度与自然稀缺的罕见交集。
但是从资产价格上,相比于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是被显著低估的。
深圳全市的商品住宅总存量仅约200万套,大约只有北京或上海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深圳市场一旦预期反转、资金集中涌入,价格的上涨将更为迅速和猛烈。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近一两年上海5000万以上的顶级豪宅成交量出现井喷,而深圳市场却显得相对冷静?
这并非深圳缺乏顶尖购买力,上海的豪宅热,更多是金融资本寻求避险和短期获利的体现。
而深圳的“冷静”,则是因为这座城市正将更多的资金和力量,投入到科技创新上。从华为的芯片突破,到比亚迪的全球扩张,再到“机器人湾”的崛起……
深圳的资本更倾向于进入创新产业,为未来的资产价值提供更强劲、更具爆发力的后劲。
对于敏锐的资本而言,这正是抄底深圳核心地段核心资产、布局未来的窗口期。
注:本文节选自自媒体刘晓博说财经文章:《反超!登顶全球第一》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以色列总理态度急转弯 震惊世界 |
2 | 24岁研究生与55岁宿管阿姨热恋 大秀床照 结 |
3 | 与中国“切割” 澳大利亚走出第一步 |
4 | 清华大学多名教职工被抓 |
5 | 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女明星 红遍大江南北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