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产最体面的崩溃方式:去KTV干饭

www.creaders.net | 2025-10-13 21:01:52  凤凰WEEKLY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一座城市中真正的美食隐秘角落,都掌握在打工老饕的手上。

  从前,这些美食角落或许隐匿在夜市大排档、小区角落的苍蝇馆,但如今,从写字楼下班后,大量都市打工仔都会向一个地方聚集:

  KTV包厢。

  推门进去,第一件事不是点歌,而是熟练找到菜单页面,钦点打工人自己的顶配流水席。

  是的,时间来到2025年,饥饿的你走进任意一家稍有规模的KTV,都会被菜单上菜品的丰富程度吓一大跳。

  过去KTV之间竞争的硬实力,或许还是麦克风音质、曲库的更新速度、欢唱时间的性价比......

  如今的KTV,唱歌只是基础功能,娱乐与餐饮边界正在包厢里消融。判断谁是全城最好的KTV,已然有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标准:

  哪家KTV的拿手菜更硬?

  别怀疑,你没看错:

  KTV包厢,正在成为打工人公认的美食城。

       01    去KTV唱歌基础,吃饭就不基础

  不常光顾KTV的人,对这里的印象基本还停留在“售卖市面最贵矿泉水”的层面上,很容易把果盘、薯片、鸡米花当成KTV的顶配套餐。

  殊不知KTV内部的餐饮角逐,已经能平等和商场顶层和B1掰掰手腕。

  烧烤、烤鱼、铁锅炖......在“KTV都能吃到什么”的问题上,永远不必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放眼如今的KTV市场,我们甚至可以把各地区包厢拿手菜拎出来,凝汇成一份:

  都市地域美食地图。

  久居川渝地区享有丰富娱乐生活的打工人,看到KTV包厢里的嵌式电磁炉圆桌早已见怪不怪。哪怕是没有经过定制化改造的老式KTV,也有满满当当的冷吃串串菜单供人选择。

  来到广西地区的KTV,你可以点到有4小时嗨唱嗨吃的“螺狮粉鸭脚煲”,味道还能收获本地人的一致好评。

  误入东北沈阳,在KTV吃烧烤已经是一种old school,点一份四斤半羊腿边吃边烤才是包厢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且在KTV包厢,等菜是个伪命题。

  桌上炖着的铁锅炖+贴饼子没熟不要紧,唱上两首刚好暖场。

  不知不觉间,“吃着火锅唱着歌”早已在KTV照进现实。

  更妙的是,KTV包厢是宽容的,也是私密的。

  会过日子的都市打工仔,也会在生活中每个节点精打细算。上学时候去KTV会偷偷揣包里点瓜子薯片,工作后也会嫌KTV里烤鱼的配菜太贵,偷偷溜出去买点回到包厢再下锅。

  解锁过KTV美食城的白领,午休时会拉上平时办公室里关系最好的摸鱼搭子,一起团上一个最基础的小包。

  人均几十块,点上简餐、小食加饮料,不用排队,有独立私密空间,吃完还能趁着晕碳在包厢睡上个半个小时。

  等午休结束回到办公室被其他同事问及“中午吃什么了?”时,只敢含糊回答一句“就附近随便吃一口”。

  资深打工人就是如此,力求控制午休的高性价比,并坚信核心机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深谙城市中改善伙食暗门的打工人,已经从色、香、味综合层面为各家KTV评选出了晚餐必吃榜。

  精于此道的熟客甚至常常感慨:

  KTV为什么不能专心做餐饮?

  当然,看到这里,您千万不要以为KTV的餐食是现炒现做。

  不负责任地说,来KTV吃饭,等于捅了预制菜的窝。

  好在,选择在大城市当齿轮的年轻人,算是对预制菜最包容的一个群体了。

  最诚实的非主营餐饮商家,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恰好遇到了最不挑的食客。

  毕竟在每天都很忙碌的工作日里,大家都需要味道、便捷度、稳定性作为三餐的基石。

  既然日常生活和餐饮发展都无法退回没有预制菜的时代,那在这个“后厨只有一个微波炉”的餐饮赛道中,预制菜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甚至在KTV强势介入餐饮界后,预制菜的鄙视链也发生了一场新变革。

  总的来说,提起预制菜,人们的接受程度大致如下:

  KTV > 连锁高价快餐 > “重生之我在XX做翻炒饭” 系列外卖。

  在大众眼中的预制菜体系中,廉价且有食品安全隐患的预制外卖永远垫底;

  又贵又难吃的一类免不了被大众反复唾弃;

  唯独味道好、选择多、有性价比的梯队,能让人在吃的当下暂时忘掉它的出身。KTV菜单就是这样,在满足情绪价值和日常刚需层面双管齐下,让人轻易接受它的用微波炉加热时留下的温热。

  而KTV,也在一举成为都市牛马的预制菜天堂。

      02    全是预制菜的KTV    

      怎么就成了“中式麦当劳”?

  打工人的每一餐,都是难题。

  无论吃午饭还是晚饭,都免不了要进行一场隐形的轻量计划。

  对资深牛马来说,选择把什么东西填进肚子,是一场经验赛。

  外卖要几点准时下单、堂食往返路程需要多久、唯一能吃的几家去晚了还有没有位子......都是工作日中虽小但麻烦的闹心变量。

  在公司附近的商圈顶楼吃饭,人均150左右,还要和大量白领一起等位、拼桌,最后做到吃完就走;

  如果想一餐里多尝试一些新菜品,需要至少在B1排至少3次队,或连凑3次外卖起送价、付3次配送费,最终再由同一个骑手送来。

  资深牛马用餐的最常见结局,是被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反复拷打后,最终凑齐难吃的一餐。

  同样的价格,却能在KTV买到集“吃、喝、玩、歇”于一体的体验。

  哪怕是预制菜,也能获得额外的宽容。

  在预制菜概念还不算普及的年代里,市面就流传着纯K内拥有纯度最高的台湾菜的说法,卤肉饭、盐酥鸡好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相比之下,公司周边人均30左右的难吃快餐,只会让人感叹猪都白死了。

  同价位内,卤肉饭、牛肉面、台湾鸡肉饭每个单拎出来都能横扫一片。

  连锁KTV在打工人心中的地位,正在无限接近中式麦当劳。

  定力再高的人进了纯K也忍不住要点上碗卤肉饭。

  只要你去吃上一顿就能理解,什么是当代白领版的“物质极大丰富”。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十分“校门口”式的味道,能让人从牛马生活中品味出一点不同的感觉。

  或许辛苦打工赚钱的最大意义,大抵就是能在成人生活的间隙,在过去认定的“高消费”环境中,反复宴请小时候的自己。

  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对于食物的宽容度和评判标准总是在流动的。

  就像大家都默认在KTV包厢内,所有食物的美味程度,都会一定程度被空间和氛围重置。

  比如一份薯条,是在加班时被服用,还是选择去码头整点,两者也会在味觉体验上会有着天壤之别。

  独立空间、灯光氛围、唱歌消食一系列组合拳的附加价值,甚至让它超越了餐厅本身的定义,别忘了KTV本身就是被用来解压的,参透其中要领的疲惫打工人,尤其爱在下班后批量涌向KTV。

  不过KTV能胜在预制菜,同样也能败于预制菜。

  用料理包能保证品控产出稳定的背面,也有很明显的弊端,偶尔吃一顿惊为天人,光顾的频率越高,越有种熟悉的“工业流水线”味。

  总有一天,严谨克制一天的脑力流水线打工人,吃到同样标准化一餐,会感受不到进食的喜悦,只有给城市齿轮上润滑油的机械。

  哪怕味道品控稳定,人为品控不稳定,料多料少,有没有腥味和过敏源都是未知数。

  且即便在KTV吃了踩雷的一餐,大家也无法在菜品上较真。

  毕竟KTV本身的主营业务就不是吃饭。

  归根结底,所有外食场所的结局,也都要落回到“就那样”原则之上。

  成熟的打工人只能和往常一样,在“刚需之上、满分之下”的区间中自我安慰。

  预制菜,正在拯救KTV?

  放眼如今的KTV巨头,各个都有一副进军餐饮化的势头。

  例如KTV中被列入“必吃榜·台北大饭店”的纯K,在吃到在商战中暗暗取胜的甜头后,也大有乘胜追击的架势。

  假如你想吃一碗纯K卤肉饭,甚至可以不用给包房费,在前台点单后就能直接在大厅用餐。

  当越来越多人到KTV一解馋瘾过后,互联网中开始批量涌现怀疑论调:

  “来了KTV没人唱歌只干饭,服务员会不会都觉得奇怪?”

  “总来吃饭,KTV老板会不会不做唱歌生意了?”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去KTV吃饭是自己误打误撞碰出的新生活方式。

  殊不知,这完全是KTV们为了活下去做出的主动改良。

  在去KTV吃饭、K歌减肥法、唱歌能有效解压之前,“年轻人抛弃KTV”基本是行业内共识,KTV中的连锁品牌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已接连倒闭近万家。

  单靠优惠团购券把包房塞满年轻人,并不能让KTV有效盈利,过去真正的创收大头,酒水,也不再像过去一样畅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娱乐社交习惯,都市年轻人的日常娱乐只增不减。咖啡馆、精酿、live house、脱口秀、剧本杀的优先级总要排在KTV之上。

  很长时间内,KTV们都被绊倒在“娱乐代沟”的门槛之上。

  KTV对转型的需求有多迫切,对年轻群体的讨好就有多明显。连锁品牌已经清楚认识到:

  想赚年轻人的钱,要先抓住他们的胃。

  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年轻人们,未必会为了便利店里卖5块、包厢里面卖20一瓶的工业啤酒买单,但面对包厢内一盘卖38块的速冻鸡米花,他们大概率会尝尝咸淡。

  察觉到这点后,KTV一端也就顺势喜滋滋的踊跃上架2-4人菜单。毕竟都是预制菜,本身成本也高不到哪里去,小小包厢立刻挤满了利润空间。

  已经摸清消费者需求的KTV商家,在点歌和点酒之间,选择了点菜。

  留住年轻人的胃,只是KTV自救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年轻人解决“复合型需求”的空缺。

  直到今天,国产打工人还是没有一个像样的“深夜食堂”。备受欢迎的日式深夜食堂本质是借助了大家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满足了人们轻量级社交和情感寄托的综合需求。

  当下的都市年轻人对这类场所空有旺盛的需求,但没有成规模的去处。

  私人小店小众且承接力不强,凌晨才关门的面馆不存在娱乐性;

  海底捞倒是有承接力,也满足年轻打工人爱深夜扎堆的习惯,但整体氛围也更偏向“公共场所”,如今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也在节节败退。

  KTV爆改纯吃后,意外接住了“既要好玩、又要好吃、能社交、能解压、还要情绪价值”的复合型需求。

  对打工人来说,比起传统餐厅,KTV的私密空间、多媒体娱乐活动再加上丰富的餐饮选择,显然提供了“放松休闲”和“情感宣泄”的附加值。

  KTV的这场转型,恰好为年轻人提供了连接工作与生活的缓冲地带。

  过去这条缓冲带是咖啡厅、精酿酒吧,现在轮到了KTV。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