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月11日,南方周末发了一篇名为《辅导员住进学生宿舍楼》的报道。
       以一种很纯真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高校管理温情脉脉的新场景。
       我太疑惑了朋友们。
       你们能懂我的疑惑吗?
       高校推行的所谓“一站式”学生社区政策,其核心实践居然是要求辅导员全面下沉并入住宿舍区,以实现对学生的全天候、近距离的“服务”与管理。

       那怎么办?
       学生不能出任何事,不能有心理问题,不能被诈骗,不能有安全事故,甚至不能有超出预期的思想波动。
       那又怎么办?
       给出的答案是,既然无法通过建立信任和培养学生自主性来获得安全感,只能诉诸最原始的手段,物理监控。
       这到底是“革新”,还是“倒退”,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还有,某大学斥资千万打造的“一站式服务中心”,最终居然沦为自习室。
       这种放在喜剧里都很好笑的剧情,不应该好好反省吗?

      接着,我需要为广大的辅导员同志们喊一声冤。
      “辅导员”,作为被推到前台,表演无私奉献的“娇妻”,TA们是最惨的。
      1)要求辅导员100%入住学生楼栋,想要强行抹除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成为一个24小时在线的“机器人”。
       2)辅导员被期望成为一个情绪稳定、有求必应的角色。不仅要处理行政事务,还要充当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纠纷调解员,甚至半夜陪同就医。
       3)物理上的“在场”是很恐怖的。几乎等同于责任上的无限连带,一旦学生出事,入住宿舍的辅导员将成为第一问责对象,甚至是唯一的背锅侠。
       那收获呢,朋友?这么累,担这么多责任,收获应该很多吧?
       我们又需要回到娇妻文学里。
      “家务”、“带孩子”作为无法量化的劳动,是没有报酬(或很少报酬)滴。
        它只被视作“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正如“娇妻”的辛劳被视为“贤惠”的天然属性。

      “为学生服务”,是一句很好用的口号。
       如果我们的社会大多人坚信,大学生,这群通过了高考筛选的成年人,一旦离开视线,就会立刻崩溃、堕落或走向危险。
      那大学也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剥夺学生的试错权利,犯错空间。
       我不知道有什么好沾沾自喜“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
       我看是堵得死死的。
       试问,一个没有机会在大事小事上犯错并自己承担后果的人,在未来该如何面对社会?
       如何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和社会?
       如果,我们还认可,大学的使命不是管理,而是教育。
       就应该再次去考虑“教育的本质”,即所谓启发心智、鼓励探索、独立思考并为自己行为负责之类的漂亮话是不是只能写在书上。

       我上一次看到类似老师入住学生宿舍的新闻还是在某音上,幼稚园小孩午睡的时候吵着要老师陪着才能睡着。
       我想。
       一个社会的悲哀,莫过于社会的最高学府,也不再相信年轻人拥有独立思考和为自己负责的能力,开始用幼儿园的方式,去管理一群本应拥抱世界的成年人。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曝习下动员令 元老挖墙角 四中全会或现倒戈 | 
| 2 | 刚从东北回来,不知当讲不当讲…… | 
| 3 | 好刺激:哈尔滨度假村澡堂 惊现真人版鸳鸯 | 
| 4 | 被中国拒了 美贸易代表气炸 中美最坏情况是 | 
| 5 | 心脏科医生警告:这9种食物绝对不要碰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