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国外交失态不是事故 而是一面镜子

www.creaders.net | 2025-11-09 14:34:24  上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外交近来再度引发争议。 10月,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小龙致函多位纽国议员,训斥他们出席台湾国庆酒会,指称此举“违背一中承诺、不可接受”。 新西兰外长皮特斯(Winston Peters)立刻回应,认为王小龙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并表示会亲自向他解释“民主的本质”。

中国正在输出“以控制代替沟通、以服从替换尊重的政治语言”

近月中国外交的种种失态,其实并非偶发,而是体制逻辑的自然延伸。 八月,韩国总统特使朴炳锡访中,竟被要求“管控韩国国内的反中情绪”、“采取措施”防止言论扩散。 对一个民主国家而言,这已超越外交劝说,直逼对主权与言论自由的干涉。 更早之前,以战狼外交闻名的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屡屡以侮辱性语言攻击他国政要,甚至扬言“台湾是叛乱政权”“要再教育台湾人”,粗暴践踏国际惯例,引发法国舆论譁然。

中国外交官以命令式口吻对待民选政府,并非不懂外交规矩,而是把那套根深柢固的“内政模式”输出国际。 那是一套以控制代替沟通、以服从取代尊重的政治语言:在国内可以要求媒体噤声、舆论听话,出国后,也自然习惯命令别人的社会如何说话、如何思考。 这不是失态,而是惯性; 不是偶发,而是体制的投影。

中国外交官首要任务不是理解他国,而是服从中央

在中国政治体系中,外交官首先是党的干部,然后才是国家的代表。 他们被训练的首要任务不是理解他国,而是服从中央。 所谓“坚定斗争精神”、“不让中国吃亏”的外交口号,其实是内政思维的延伸。 中国对内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治理信条,对外也以“服从北京”为基本预设。 所以王小龙会训斥新西兰议员,因为在他的世界里,训斥才是管理的语言; 朴炳锡被要求处理反中情绪,因为在中国政治体系里,民意应该被“管控”; 卢沙野可以在欧洲撒野,因为他习惯在一个没有反对声音的体制里讲话。

中国外交不是专业任务,而是一场党内竞演

这种内政外溢的现象,正是中国外交的制度病灶。 外交原本应该是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对话,但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它被转化为一种外向型的政治表忠。 每一位外交官的战狼时刻,其实都是一次公开的政治表演。 谁敢更强硬、更激烈,谁就更能向上证明忠诚。 外交不再是专业任务,而是一场党内竞演。

“战狼外交”逻辑除了是中国外交官的理性利益,更是基于内部政治的恐惧,必然会产生的现象。 一个无法容忍异议的体制,也不可能容忍外部的不同声音。 当“稳定”变成唯一的正确,外交自然也要“维稳”,不是维持关系,而是维持权威。

10月,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小龙致函多位纽国议员,训斥他们出席台湾国庆酒会。 (取自驻新西兰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网站)

10月,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小龙致函多位纽国议员,训斥他们出席台湾国庆酒会。 (取自驻新西兰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网站)

中国要的是别人照它的方式说话与思考

中国或许以为这样能展现“自信强国”的形象,但结果恰恰相反。 新西兰外长皮特斯那句“我会让他更了解民主的本质”,比任何外交抗议都更具象征意义,民主国家不会被威胁吓倒,也不会被说教改变。 韩国社会对反中管制的反弹、欧洲舆论对卢沙野的讥讽,皆传递同一信息:中国的外交霸道,只会让自己更孤立。

这些争议背后,揭示出中国对“控制”的深层焦虑。 在国内,它管控媒体与思想; 在国外,它试图掌控叙事与舆情。 从“不得出席台湾酒会”到“要处理反中情绪”,从“一中原则”到“正确立场”,核心都是让别人照它的方式说话与思考。

连国内民意都不敢面对的政权,怎么懂得与世界平等对话

当中国把国内那套维稳思维投射到世界,它看到的不是平等的国际社会,而是一个可以被“管理”的全球舞台。 它相信只要控制语言、弄信息、压制批评,就能塑造形象。 外交失态,不是事故; 而是一面镜子。 它照出中国治理逻辑的极限,一个连国内民意都不敢面对的政权,怎么可能懂得与世界平等对话? 他们口口声声要“说好中国故事”,却忘了:故事能否打动人,不在于声音多大,而在于是否真诚。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