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5300亿没了!小米崩了

www.creaders.net | 2025-11-21 15:30:41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过去两个月,小米集团的股价可谓坐上“过山车”。自9月25日以来,小米港股跌幅高达 34.7%,市值蒸发超过 5300亿港元——缩水规模甚至超过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四家车企同期市值的总和。若从今年6月高点算起,小米股价累计跌去近 37%,这对刚成功跨界造车的小米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导火索来自9月新品发布。9月25日小米发布17系列及多款新品,本以为能带动市场热度,没想到隔日股价反而跳水,单日跌超8%。进入10月后跌势继续扩大,市值单月蒸发超过 2800亿港元,创下公司历史记录。

       市场为何突然对小米态度急转?核心原因集中指向——小米汽车。

 

     一、事故频发,SU7安全性成市场焦点

       小米今年遭遇多起汽车安全事件,让投资者信心大受冲击:

       2025年3月,一辆小米 SU7 在高速事故中造成三人死亡,引发广泛关注。

       10月成都又发生一宗 SU7 起火事件,车主疑似因车门无法开启而被困车内。

       尽管并非所有事故都能简单归因于车辆本身,但舆论压力和公众情绪迅速发酵。

       9月,小米宣布 召回116,887辆 SU7 标准版,理由是L2级高速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出现识别或响应不足。大规模召回虽展示出企业态度,但市场担忧日益加深。

       二、生产进度延迟,交付停滞不前

       除了安全问题,小米工厂的生产节奏也落后预期。小米汽车北京工厂原计划分两期建设,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可望提升至30万辆,但实际爬坡进度明显放缓。

       据行业数据显示,10月交付量仍停留在4万多辆,与9月几乎持平。在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交付不上量”意味成本无法摊薄、盈利周期进一步延长。

       三、上游成本上涨,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今年以来,记忆体芯片、功率器件等核心零部件持续涨价。对于刚刚跨入造车赛道的小米来说,成本压力更为突出。小米既要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又需承担前期造车的重资产成本。

       高盛等投行因此在11月下调小米目标价,其中高盛的调整幅度超过10%,反映机构对短期盈利的担忧。

       四、智能手机巨头跨界造车,迎来“成长痛”

       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小米在2024年正式迈出转型关键一步。首款车型 SU7 一度凭借性价比和品牌热度获得大量关注,被视为小米跨界最亮眼的尝试。

       但汽车产业远比手机业务复杂得多:

       投入周期长、投入规模大;

       产品安全门槛高;

      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依赖的软件与芯片成本日益提高;

      行业竞争已进入“卷安全、卷技术、卷交付”的深水区。

      对于新玩家而言,安全事件、产能延误、供应链波动,几乎是所有造车新势力都要经历的一场“成人礼”。不同的是,小米的体量与品牌声量更高,任何风吹草动都被放大。

再捲事故|小米SU7車禍後起火路人嘗試開車門救人不果股價見半年最大跌幅

(资料照片:小米SU7出事)

      结语:短期承压,长期仍待市场检验

      5300亿港元的市值蒸发,自然让投资者心生动摇。但从行业角度看,小米汽车仍处在起步阶段。安全体系、产能爬坡、供应链稳定性,都需要时间打磨。未来小米能否像当年在手机领域那样“卷”出差异化,仍取决于产品力、技术投入以及对汽车行业节奏的适应能力。

       短期股价承压难免,但小米的新能源车故事才刚开始。市场需要的,是更扎实的交付数字和更稳定的产品表现。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