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过去两个月,小米集团的股价可谓坐上“过山车”。自9月25日以来,小米港股跌幅高达 34.7%,市值蒸发超过 5300亿港元——缩水规模甚至超过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四家车企同期市值的总和。若从今年6月高点算起,小米股价累计跌去近 37%,这对刚成功跨界造车的小米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导火索来自9月新品发布。9月25日小米发布17系列及多款新品,本以为能带动市场热度,没想到隔日股价反而跳水,单日跌超8%。进入10月后跌势继续扩大,市值单月蒸发超过 2800亿港元,创下公司历史记录。
市场为何突然对小米态度急转?核心原因集中指向——小米汽车。
小米今年遭遇多起汽车安全事件,让投资者信心大受冲击:
2025年3月,一辆小米 SU7 在高速事故中造成三人死亡,引发广泛关注。
10月成都又发生一宗 SU7 起火事件,车主疑似因车门无法开启而被困车内。
尽管并非所有事故都能简单归因于车辆本身,但舆论压力和公众情绪迅速发酵。
9月,小米宣布 召回116,887辆 SU7 标准版,理由是L2级高速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出现识别或响应不足。大规模召回虽展示出企业态度,但市场担忧日益加深。
二、生产进度延迟,交付停滞不前
除了安全问题,小米工厂的生产节奏也落后预期。小米汽车北京工厂原计划分两期建设,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可望提升至30万辆,但实际爬坡进度明显放缓。
据行业数据显示,10月交付量仍停留在4万多辆,与9月几乎持平。在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交付不上量”意味成本无法摊薄、盈利周期进一步延长。
三、上游成本上涨,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今年以来,记忆体芯片、功率器件等核心零部件持续涨价。对于刚刚跨入造车赛道的小米来说,成本压力更为突出。小米既要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又需承担前期造车的重资产成本。
高盛等投行因此在11月下调小米目标价,其中高盛的调整幅度超过10%,反映机构对短期盈利的担忧。
四、智能手机巨头跨界造车,迎来“成长痛”
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小米在2024年正式迈出转型关键一步。首款车型 SU7 一度凭借性价比和品牌热度获得大量关注,被视为小米跨界最亮眼的尝试。
但汽车产业远比手机业务复杂得多:
投入周期长、投入规模大;
产品安全门槛高;
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依赖的软件与芯片成本日益提高;
行业竞争已进入“卷安全、卷技术、卷交付”的深水区。
对于新玩家而言,安全事件、产能延误、供应链波动,几乎是所有造车新势力都要经历的一场“成人礼”。不同的是,小米的体量与品牌声量更高,任何风吹草动都被放大。
(资料照片:小米SU7出事)
结语:短期承压,长期仍待市场检验
5300亿港元的市值蒸发,自然让投资者心生动摇。但从行业角度看,小米汽车仍处在起步阶段。安全体系、产能爬坡、供应链稳定性,都需要时间打磨。未来小米能否像当年在手机领域那样“卷”出差异化,仍取决于产品力、技术投入以及对汽车行业节奏的适应能力。
短期股价承压难免,但小米的新能源车故事才刚开始。市场需要的,是更扎实的交付数字和更稳定的产品表现。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小女娃名字连名带姓才2笔 第二个字不敢念 |
| 2 | 独揽5金2银:中国15岁天才美少女横空出世 |
| 3 | 高市早苗下台已进入倒计时 |
| 4 | 酝酿惊天变局:习已备好A、B计划 |
| 5 | 突发:中日外交风暴,美国务院首度表态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1 | 狗屁 | 丁小明 |
| 2 | 中央下死命令逼李井泉必须往外 | 高伐林 |
| 3 | 回国杂感:有一种旅游叫中国旅 | 思芦 |
| 4 | 红色后代无耻到了极点 | 周汉卿 |
| 5 | 怪事:王小洪大秘董亦军跳楼暴 | 雷歌747 |
| 6 | 王沪宁同志文摘:请认真学习 | 阿妞不牛 |
| 7 | 悼老哥 忆几位浙江大学老姐 | 体育老师 |
| 8 | 李克强案完整内幕/茅盾文学奖 | 体育老师 |
| 9 | 一件小事——见证纽约华人餐馆 | 溪边树下 |
| 10 | 退休金的十个等级/30年河东30 | 体育老师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