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岩来稿:中国房市价格为什么居高不下?
【万维读者网】万维读者冼岩来稿:中国房产市场价位之高与空置率之高如双峰对峙,蔚为壮观。有人夸张说,如果上海的房地产全部按市价售謦,其金额足以买下半个美国。为驯服畸高房价,政府已使尽浑身解数,从行政、法律到经济,各种法宝尽出;甚至连央视也拍马助阵,专门在黄金档期中拆解房产商人为抬高房价的招数,高调打压房市兴旺势头。但即便如此,房市高价依然如故,不是纹丝不动,就是起伏甚微。
政府调节的见效甚微说明政府的经济行为效力已受多重因素限制,在市场化、全球化背
景下其影响力逐渐削弱,再也没有原来一言九鼎、如斯响应的权威。取代政府发挥作用
的应该是市场,那么市场的作用又如何呢?房价与房产空置率同时居高不下,证实市场
调节也已失灵。
当商品供大于求(供不应求)时,价格下降(上涨),供给减少(增加),这是市场机
制的基本原理,也是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国的房产市场正在颠
覆这一经济学最核心原理:当房产空置率不断扩大时,房价竟不断攀高;即使承受了行
政力量的重拳打压,房价仍然居高不下。
任何理论的成立都对应于一定具体条件,理论失灵说明条件已发生变化。中国房产业市
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有非市场因素掺入其中,即银行业的非市场化。
中国的金融改革至今没有涉及根本,大多数银行仍然不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性
企业,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它们并不完全服从市场信号,而是更多服从行政指令。因
此,市场机制在此经常失灵,这种失灵又会通过资金链条传递出去,造成其它相关行业
的市场调节失灵。
正是由于从1990年代末开始,银行服从政府“带动内需”指令,大力扶植房地产行业,
先后投入数以千亿计的信贷资金,中国的房地产业才有今天的高热繁荣。中国的银行大
多属国家所有,其经营责任的有无及大小,最终要由政府认定;当银行服从中央政府意
志放宽信贷时,它就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责任赦免。这种带政策意义的贷款即使风险很
大,经营者责任也很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银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市场机制在此必然失灵。
由于银行不计或很少顾及信贷风险,房地产业通过按揭等方式低门槛获得大量资金。按
一般估计,房产开发商自带资金百分之十已属凤毛麟角,大多数开发商自有资金在百分
之五以下,市场上流传不少“空手道”神话。中国房地产业普遍盛行的这种“以小博大
”经营模式,已具赌博特征。由于风险与收益极不对称,刺激房地产业畸形发育、快速
繁荣。这是中国房地产业在重重禁令下仍然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不割断其低门槛的资
金供给链条,房地产业的畸形繁荣不会枯萎。
中国的房地产业已不仅仅是风险与收益极不对称,而且是风险与收益的极度错位。具体
说,如果房产卖不出去,风险是银行的;如果卖出去了,收益是开发商的。由于房产开
发的主要资金供给方是银行,开发商本身不存在多少回收成本问题,他们不会为了减少
损失而急于出售房产,他们一定要待价而沽。开发商所面对的利益格局是这样的:如果
降价促销,可能所得只够归还银行,他们等于为银行打工;自己不但所得无几,甚至可
能还要赔钱。如果坚持高价,则相当于卖多少赚多少;卖不出去时可按高价抵付给银行
,抵付后自己可能还能拥有房产剩余--面对这些一种利益格局,任何经济人都会做出相
同选择。所以房产商们不约而同、众志成城,不管政府怎么风吹浪打,他们就是坚守高
价位岿然不动。
由此可见,市场失灵源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中国房地产业的繁荣与过热源于政府方面
的人为干预、曾经的积极扶植。要调节目前的房市过热、房价畸高,就必须对症下药、
斧底抽薪,关键是要果然斩断银行资金对房地产业的高风险支持。行政权力既然是系铃
者,解铃当然少不了它,否则事倍功半。从这个意义上说,此轮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某
管理部门用电话通知所属银行停止发放贷款”现象,虽然备受学商两界诟病,却是最简
便有效的解决问题方式。既然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政府干预这一调节手段还不可能退出
,那么每次调节时就必须预先考虑政策的时效性,及早适时作出调整,尽量做到未雨绸
缪。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