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岩来稿:“终统”台面下的中美底牌
【万维读者网】一,被媒体左右的“台面”视角
在陈水扁宣布终止国统会运作、终止国统纲领之前,美方曾有不少动作。或发话警告,
或赴台协商,结果似乎都无济于事,并不能阻止陈水扁正式宣示“终统”,只不过使其
在用词上有所妥协而已。
有不少人据此认为:由于美方不可能放弃台湾这一可左右中美战略态势的关键性筹码,
陈水扁对美讨价还价能力大幅提升,美方已不具备左右其重大决策的绝对影响力。
上述看法过多执着于现象,忽略了事物本质。现实是复杂的,国际关系领域更是幻象丛
生,重大决策往往关涉到多种利益,需要同时面对多方面的关系;并且各种利益、各种
关系也经常相互纠缠、互相冲突。在推进主要目标、追求主要利益、照顾主要关系时,
为了不过度损伤其他利益或关系,政治家往往需要作出许多“假动作”、释放假信息,
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与行为。因此,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是他们的家常便
饭。
因此,现实世界的客观变化在不同人心目中就表现为不同过程,呈现为不同图景。那些
对观察对象的核心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拥有清晰判断、并以此作为观察出发点的人,看到
的是真实的动机与行为过程;那些被观察对象所发出的信息牵着鼻子走的人,所得出的
只能是对方希望他得出的结论。由于“掩饰”对于复杂处境中的当事人具有重要性,
“能否有效掩饰”有时成为决定是否行动、如何行动的关键性考量,所以外界很易受惑
于表象。
现代社会,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使“掩饰”与“欺骗”越来越容易。在当代,新闻媒
体是主要的信息传播者,传媒发达在使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同时,也使他们对庞
大、零乱、经常还相互抵触的信息越来越无所适从,其判断力越来越依赖于媒体的引
导、灌输。公众这种对“判断力灌输”的强烈需求,是新闻媒体竞相邀约专家学者、并
使后者行情大涨的主因。专家的介入本来有助于公众对专业领域判断能力的提升,但作
为赢利机构的新闻媒体的自身需要,却使这一可能性大为降低。
媒体竞争的主要方式是眼球(注意力)竞争,为了争夺收视率,媒体必须不断捕捉、挖
掘新闻,赋予每一信息微言大义。与娱乐八卦一样,政治家的假动作、假信息正是新闻
媒体这一需求的最好供给者,双方不拍即合,以不言而喻的方式形成了某种默契式的
“共谋”,以蹂躏公众智力的方式来达到各自所需。新闻媒体的这种倾向性极大左右了
受众的判断力,使他们更易接受新闻解读式的述说而不是基于利益关系的分析,公众对
现实变化的认识因此普遍偏离真相的轨道,而被这种或那种的误导所左右。此时,专家
学者也面临某种“逆向选择”的格局:能够迎合媒体、取悦受众,即受追捧;反之即遭
冷落。在这种利益格局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趋向于媚俗,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学
术研究本身:一个研究者不可能同时持有两种相互抵触的观点,于是他们只能调整自己
的视角取向。这样,专业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闻媒体的左右。
二,藏在台面下的中美底牌
在媒体似乎无影无形、同时又无孔不入的诱导下,越来越多人的视线被新闻所淹没,迷
失于“新闻视界”中,丧失了从基本的利益关系出发进行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当马英
九宣称民主为两岸统一的前提、台独也可以作为一选项时,力图吸引眼球的媒体多将此
解读为“马英九变了”、“他也靠不住”,等等。许多人接受了这种解释,殊不知马英
九的提法囊括了当前台湾蓝绿相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是争夺岛内民意的制高点,他不
去占领,陈水扁就会占领。正因为马英九棋先一着,陈水扁才陷入被动。至今岛内“蓝
营主张维持现状以求统、绿营主张改变现状走台独”的基本倾向迄无变化,马、陈二人
也不能改变这种基本格局。但是,在此之外,双方更迫切、从而也是更重要的目标是争
取民意、赢得2008年的大选,蓝、绿阵营当前的一切动作与变化都可由此得到解释。包
括这一回陈水扁“终统”,其目的主要也不是推进台独,而是刺激大陆作出强硬反应,
以博得民意同情,从而扭转绿营当前的衰势。所以他才会选择在大陆两会前夕宣示“终
统”,这是大陆最有可能作出强硬反应、从而最不利于台独推进的时机。
由于沟通渠道的畅通,对陈水扁的算盘,美方应早已心知肚明。从基本利益角度看,在
台海问题上,美方的立场是:现在不急于支持台湾独立,但从长远而言,乐见台湾实现
独立;最重要的是,美方希望台湾与大陆保持距离而非逐渐靠拢--只有台海双方无法通
过直接沟通解决问题,美方才能保持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对于台湾大选,
美国口头上宣称保持中立,不支持、反对任何一方,实际上乐见绿胜蓝败;2000年、
2004年如此,2008年亦然。所以,在“终统”一事上,美方与陈水扁很易达成谅解、默
契:既然这样做能够刺激大陆,为民进党博取民意,同时又未越过美方坚持的“不改变
台海现状”的战略底线,那么它就同时满足了双方的利益需要。美方在陈水扁宣示前的
一系列警告、协商等动作,或许带有某种确保对陈控制力的含义,但主要目标还是为了
掩人耳目,平衡美国与台海格局中的另外两方(大陆及岛内蓝营)的关系,维护美国
“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规避舆论压力。如此即不难理解,为何在陈水扁“不听劝
阻,一意孤行”后,美方并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表现出理解、同情,进而为陈辩解,以
缓和其舆论压力。这不是黔驴计穷后的故作姿态,而是胸有成竹下的进退自如。
2000年在李登辉、陈水扁及美国政府的联合操盘下,民进党赢得了台湾执政权,从此台
海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独威胁再非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大陆在台海关
系上越来越陷入被动。不管什么样的豪言壮语或虚张声势,都改变不了大陆当前已居弱
势的现实。在严峻现实面前,大陆的可选项并不多。首先,大陆应认清并接受自己已居
弱势、对台海局势影响力有限的客观现实,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短期内两岸关系
的前景不作苛求。在自身掌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既不宜利用台海局势以凝聚国内视线
,也不宜借用国内民意作为影响两岸局势的筹码。一方面严守《反分裂国家法》的底线
,对底线之上的情况变化不作过度反应;另一方面“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将两岸关
系、台海局势的改善前景寄之于岛内蓝营的壮大,将改善蓝营在台政治生态环境作为对
台方略的主要着力点。只有蓝营赢得2008年大选,台独的燃眉之急才可极大缓解,两岸
关系才有望走出困境,甚至有可能出现全面和解、携手谋“统”的良局;否则,海峡两
岸终究摆脱不了兄弟睨于墙,而美方左右逢源、渔人得利的基本格局。
在基本利益关系上,虽然中美双方不乏战略共同点,但在台湾2008年大选问题上,大陆
之所欲,即美方之所惧。中美双方都赞成近期内“不改变台海现状”,但中美双方对
“现状”的解读颇有距离。美国要保守的“现状”,是两岸对峙、谁也压不倒谁的“现
状”,这种“现状”须以两岸交恶为前提。虽然美方口口声声希望两岸直接对话、寻求
和解,但这种表态是建立在两岸不可能真正实现和解的现实判断基础上的。一旦两岸靠
拢,美方即难纵横捭阂于其间,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即黯然失色。因此,美方绝不会
坐视蓝营赢得2008年大选。美方的不甘心态,配合陈水扁的赌徒心理,将是2008年台湾
大选的最大变数之源。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