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期时事分析对胡布会的总结中指出了胡温在对美战略方面和江朱的不同,指出江朱最大的问题是过于迷信中美之间“不能发生全面冲突”的共识,却忽略了中美之间在“如何才会引发中美之间全面冲突”问题上的缺乏共识。由于不能使小布什相信“美国支持台独将引发中美全面冲突”,中国在台海屡陷被动,步步退让。美国在台海屡屡得手,江朱的上述问题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两面手法(见《胡布会结语篇:中美之间最大的共识是什么?》。
美国的两面手法可以总结为让小布什出面营造中美元首之间的所谓“良好”气氛,同时让其手下两位鹰派旗手切尼和拉氏躲在背后扔石头,这个策略十分恰当地利用了中国人喜欢要面子的特点,所以每次江泽民风风光光地和小布什会面营造出中美之间的“良好”气氛后,中国随后就会被美国突发的暗箭击中。中国屡屡吃亏,江朱却乐此不疲,直至台海危机步步升级到只差一步就到“法理台独”的地步。
胡温正式执掌中国外交后,第一步就是彻底扭转中国在对美关系上的被动状态,不再营造中美元首之间的所谓“良好互动”,所以温家宝第一次踏进白宫就铁青着脸告诉小布什美国在台海的所作所为将导致中美之间的全面冲突,并通过随后的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反分裂法》的出台,让美国意识到台海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彻底摆脱中国在台海的被动。
事实证明,在美国外交政策被新保守主义势力控制的情况下,美国乐于营造中美之间的所谓“良好互动”说到底是为了掩护其对中国的遏制战略,而对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无理而霸道的遏制战略中国除了强硬回击别无选择。而通过营造中美元首间的所谓“良好互动” 影响台海局势的想法说到底是本末倒置。
针对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两面手法,胡温对美“软硬兼施”的两面手法通过这次胡布会也逐渐清晰。具体来讲就是,一方面营造中美民间的良好气氛,另一方面则对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的遏制战略作出强硬回击。关于中国对美国的硬的一手的实施是我们在胡布会前的分析重点,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石油战略布局对美国针对中国石油运输通道的威胁作出强硬回应,并借一次秘而不宣的军演逼退美国介入钓鱼岛争端的意图,这些“硬的措施”都是普通美国人看不到的;同时在胡锦涛登陆美国之前大撒定单,让普通美国人意识到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性,而这些则是普通美国人看得见的。中国对美“软硬兼施”的这一手法让我们隐约看到中国在台海“软的更软 硬的更硬”的策略的又一次实施,只是对象不同。
所以,在胡锦涛踏上北白宫的红地毯之前,胡锦涛这次这次访美的主要使命基本上已经完成,和小布什已经没有什么好谈的了。和江朱时期,中美之间每一次元首会晤都意味着美国下一轮对华遏制战略实施的起点不同,这次胡布会则意味着中美上一轮搏弈的终结,其结果已经明了。
面对遭到强硬回击的美国遏制战略和“无话可谈”的胡布会,如果美国再营造中美元首之间的“良好互动”气氛等于默认美国前期在印度洋和钓鱼岛的一系列战略布局的失败,所以我们才看到胡布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闹剧的上演。对于美国刻意营造中美元首间的这种意外的“不良好气氛”,我们十二分的理解。而别有用心的《尼尔森报道》把胡布会上的闹剧归咎于中国外交部和驻美大使在我们看来则等于默认这些闹剧是美国安排好的。请看下面的报道:
美国《尼尔森报道》消息:李肇星周文重地位不稳可能下台
专门报道内幕消息的美国《尼尔森报道》(The Nelson Report)引述中美消息来源透露,外交部长李肇星及驻美大使周文重,很可能会因为胡锦涛较早前访美期间在白宫遇到的尴尬事件而下台。在美国总统乔治布殊在白宫举行仪式欢迎胡锦涛到访期间,有美方司仪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宣读为「中华民国」国歌;又有FLG示威者在胡锦涛致词时闹场,令到场面尴尬万分。
星岛日报引述《尼尔森报道》指出,目前还未悉白宫的事件会否对伊朗核危机及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等造成影响,不过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李肇星将因此而下台。另外,驻美大使周文重的地位亦可能不保。
报道透露,周文重的家人已告诉友人说,他的官运似乎已经到此为止了。报道引述中美消息来源指出,由胡锦涛以至其他中国高层官员,几乎没有人相信白宫事件不是美方故意的,特别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说成「中华民国」。加上以女记者身分混入白宫的成员王文怡,在胡锦涛於白宫演讲时闹场,白宫好几分钟之後才阻止等。另一方面,白宫附近亦没有悬挂中国国旗,意在让人认为美方冷待胡锦涛。
尼尔森认为,中方普遍相信这些尴尬场面是美国蓄意造成的。而胡锦涛这次美国行,已被视为未来美中关系潜在的严重问题,并已在政治上对胡锦涛造成损害。报道指出,中方并不相信美国官员及其他人士所说,连串失误事件纯属意外;北京的极右派并认为这些重大失误,证明胡锦涛信任美国并想和乔治布殊合作,根本是愚蠢的。
【东亚时评】这个专门报道内幕消息的美国《尼尔森报道》把胡布新闻发布会上的闹剧归咎于外交部长和驻美大使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而制造“李肇星周文重地位不稳可能下台”的小道消息更是到了无耻的地步。在我们看来,《尼尔森报道》报道继续炒作胡布新闻发布会上的闹剧是美国营造中美元首间“不良好互动” 气氛的继续,根本就是在承认这些闹剧都是美方刻意安排的。对此我们无意再做评论。
二。中俄联手对阵美日同盟的新冷战格局隐然成型
和江朱时期中美之间的每一轮搏弈均以中美元首间的“良好互动”开始,到中国被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暗箭所伤为止相反,中美这一轮搏弈以美国对中国加强遏制开始(《四年防务指针》,对中国石油运输通道的威胁和作出介入钓鱼岛争端姿态等),到美国刻意营造中美元首间的“不良好互动” 气氛为止,中美这一轮搏弈的胜负已明。我们认为,中国在这一轮中美搏弈中最大的收获是初步解除了高悬在中国头上的石油供应之剑,并在此基础上借一次秘而不宣的军演逼退美国介入钓鱼岛争端的意图。
胡布会后,中美全球搏弈也就随即进入下一轮,是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要理解中美下一轮搏弈的性质,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权掌握在谁手里,因为明确了这一点,中美下一轮搏弈的大致方向也就基本明确。
很显然,胡布会后,小布什内阁的两位鹰派旗手,切尼和拉氏,在经历了一场“弹劾” 风暴后安然无恙,并于近日再次站到美国对外政策的前台,显示两位鹰派旗手地位稳固。切尼和拉氏重新得势后,美国今后直至下届总统大选的美国对外政策的总体方向基本上已经定了调。虽然在国会中期选举前美国反切尼和拉氏的声音还会持续不断,但我们认为,这些声音难以对切尼和拉氏的地位形成实质性威胁。我们得出此结论是因为在距国会中期选举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小布什已经没有时间再次考虑通过让切尼和拉氏退出决策层以挽救共和党民意的时间,因此,这次切尼和拉氏重返前台意味着小布什对于挽救共和党中期选举和继续推行由切尼和拉氏主导的单边主义政策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而在渡过国会中期选举“难关”后的剩余两年任期里,切尼和拉氏将不会再遇到诸如此类的地位危机(但批判是免不了的),这也意味着小布什在剩余的任期里将继续推行单边主义政策,这就是今后一段时间中美战略搏弈的大背景,即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和中国的反遏制将是今后中美搏弈的主轴;同时也决定了中俄联手对阵美日同盟的战略搏弈的大方向,即中俄对阵美日同盟的新冷战格局初步成型。
我们无意对切尼和拉氏如何渡过“民意”难关作详细分析,类似的“民意关” 在去年的卡特丽娜飓风后小布什也遇到过。切尼和拉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两次渡过“民意关” 本身说明小布什继续推行单边主义战略的决心,对此我们不应该再保有任何幻想。因此,胡布会前中国对美国实施“软的一手” 的意图显然是针对美国普通民众下一届政府(很可能是民主党政府)时的中美关系。而对现在的小布什政府的剩余任期,中国将会联合俄罗斯对美国的单边主义遏制战略针锋相对。所以,切尼和拉氏主导美国对外政策是中俄对阵美日同盟新冷战格局的特征之一。
小布什力保切尼和拉氏的最大原因是此两位鹰派旗手主导了小布什从第一个任期开始的几乎所有对外政策,如果让其下台等于承认此前的所有政策都是错误,这个代价对小布什来讲实在太大,没有连任压力的小布什不会为区区国会中期选举作出如此巨大牺牲当可理解。对拉氏来讲,美国人把拉氏在伊战的失误看得很清楚,但对拉氏的一项巨大“功绩”却无缘见识,这项“功绩” 就是在“揉搓”日本右翼势力的过程中抓住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单边政策的“最后一根稻草”,即通过构建美日反导系统建立一道针对中国的反导(早期预警)网(有关详情见《时事综合分析:聚焦美国最新全球战略调整》)成为美国去年少有的外交亮点之一。美国而构建针对中俄的反导(早期预警)网谋求对中俄的永久核优势是中俄对阵美日同盟新冷战格局的特征之二。
我们最早提出中俄朝韩对阵美日同盟的新冷战格局是在五个月前根据中韩联手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向美国施加压力的分析中提出的(见《中俄朝韩对阵美日同盟的新冷战格局会不会形成?(上,下)》。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指针》出台并明确对华遏制战略的方向后,韩国在“脱美”问题上的立场再次出现摇摆,韩国对日本强硬但对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惧怕的心理更是被日本看在眼里,并挑起独岛争端作为向美国施加压力以促其在钓鱼岛问题上重回支持日本的立场,这是我们前期时事分析的重要结论之一。除此之外,文中所提各种新冷战的特征更加明显。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两个特征,我们当时还提到中俄联手对阵美日同盟的新冷战格局的一大特征是中俄联手具有的灵活性,即“中俄之间的紧密程度将随美国遏制战略的进逼程度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从而使美国永远面对一个从军事和经济上都无法撼动的强大对手。
中俄联手的这一灵活性在胡布会前俄罗斯力助中国打破美国对中国石油运输通道的威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有了俄罗斯这个石油输出大国站在中国背后,美国对中国的石油筹码刚一拿出即被废除。另外,我们当时根据普京访华时出现在军报上的一篇长文(《军报定性:长剑护我大国崛起之路》)提出普京访华的一个目标是作出一旦美国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俄罗斯将不会袖手旁观的姿态,以此逼退美国介入钓鱼岛争端的意图。这也是中俄联手灵活性在军事上的表现。胡布会前后中日美各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表现使我们对这一推断更具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小布什的任期和美国新保守主义单边政策进入倒计时,美国对中俄的遏制战略丝毫没有收敛的迹象,而以切尼和拉氏重掌美国的对外政策为标志,中俄对阵美日同盟的新冷战格局也逐渐清晰。但上面的事实也决定了美国新保守主义一厢情愿发起的这场新冷战将是短命的,根本没有象美国赢得针对前苏联的冷战的可能。
三。争夺石油控制权是中俄对美日新冷战的主要方向
胡布会后,最新的发展勾画出了美国在小布什剩余任期的全球战略的大体轮廓,具体如下:
1。胡布会后,美日迅速达成关于驻军调整的协议说明拉氏依然主导东亚事务,借美日同盟构建美日反导系统的方向不会改变;
2。国务卿赖斯依然负责修复和欧洲的关系,并协助拉氏一起负责中东事务,主要是设法稳定伊拉克局势和在伊朗核问题上向联合国施加压力;赖斯和拉氏同时突防伊拉克既是证明;
3。最有趣的发展是副总统切尼开始插手中亚事务,我们认为这是美国下一阶段在针对中国石油运输通道的威胁失败后对其全球战略所做的最大调整,是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请看下面的报道:
美国副总统切尼近日的东欧之旅格外令俄罗斯关注,克里姆林宫极为不满他在民主和人权上对俄的批评,但俄方显然更为担心美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企图,而这在切尼的此行中是重要话题。
美称俄进行能源讹诈
在4日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出席黑海及波罗的海地区领导人大会时,切尼讲话中批评俄罗斯不仅背离民主,限制人权,而且还用能源优势作为政治杠杆讹诈别国。
俄外长拉夫罗夫回应称,作为美国副总统,切尼应该了解,不论是苏联时代,还是俄罗斯时期,40年来俄从未背离过向其他国家输送天然气和石油的协议。切尼出席这次有许多独联体成员国领导人参加的会议,看上去是在“联合起来对付某方”。
而俄媒体则更为直接地认为,美国早就在中亚以反恐为名行争夺石油之实,以此来满足美在中亚地区的石油利益。美国目前的做法无非是希望加固同中亚地区各国的关系,以获得这些国家丰富的能源。美国正试图推动建立绕过俄罗斯、且将伊朗排除在外的新油气走廊,以遏制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并削弱俄罗斯在欧洲天然气供应问题上日渐增强的控制权。
俄媒体还认为,美国总统布什日前在与到访的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会谈时盛赞阿塞拜疆是能源供应的可靠伙伴,有能力供应更多的能源。这已流露出美国垂涎中亚能源的意图。
争夺哈萨克斯坦
切尼5日还对哈萨克斯坦进行了访问。分析人士指出,切尼对哈的访问进一步证明,在失去乌兹别克斯坦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之后,美国希望与一些关键的中亚伙伴国加强联系。
在与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谈时,切尼极力游说哈将天然气输往阿塞拜疆。他建议先将天然气输往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这样,哈就可以绕过俄罗斯向欧洲等国供气,就可以打破苏联国家向西方能源出口被俄罗斯垄断的不利局面。
切尼建议说,美国希望看到哈拥有一条始自哈萨克斯坦卡沙干气田,穿越里海,连接阿塞拜疆沙赫德尼兹气田的管道,使哈天然气向西通过格鲁吉亚送往欧洲,而不是向北通过俄罗斯。
分析人士指出,一直以来,中亚地区油气输出渠道都通往俄罗斯,或经黑海附近港口新罗西斯克入黑海装船,或通过俄罗斯中心地区流入欧洲。为减轻能源开发和输出对俄罗斯的依赖,中亚各国一直都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求建立多方向油气输出走廊。切尼此举正是想抓住这些国家的心理,冀望这一地区的能源输出绕过俄罗斯,为己所用,从而达到控制里海能源的目的。
俄政治经济学家柳德米拉分析说,由于哈萨克斯坦没有出海口,以往其石油只能向北运至俄罗斯,向南送往伊朗,或是通过里海的港口向外运输。如今中哈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将为哈萨克斯坦提供另一个石油市场。
由于中国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已经使中国成为除俄罗斯和美国之外在中亚地区另一个深具影响力的国家。如果中亚国家越多地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往中国,他们能向美国或欧洲输出的石油就越少。因此,这种趋势无疑成了美国的一块心病。
柳德米拉告诉记者,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而且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第二位,出口量还在继续增长。切尼的做法其实是在选择二者择一的方案:伊朗核问题没有解决,那就先控制中亚。(本报特约记者臧文茜发自莫斯科)
【东亚时评】如果赖斯和拉氏突防伊拉克毫不令人感到意外的话,切尼出访独联体国家则多少有些意外。我们应该记得,去年国务卿赖斯和国防部长拉穆斯菲尔德曾对中亚各进行过一次失败的外交之旅和一次失败的军事之旅。从那以后,美国在中亚的处境不仅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每况愈下,美军基地也面临被赶出中亚的境地。切尼访问哈萨克斯坦此举本身说明美国不会放弃和中俄争夺对中亚的控制权,而从切尼访哈之前的一系列举动说明美国对中亚的策略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改变先前推动“颜色革命”的外交手段和保留军事力量的军事手段,利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能源问题上的矛盾,在中亚推行全新的能源战略。当然这不是在说美国会放弃“颜色革命”和驻军中亚的政策,而是在“颜色革命” 和驻军行动受挫后的另一选择。只要有机会,美国会随时推动“颜色革命”,更不用说驻军。
如果我们没有说错的话,切尼所说“俄正在把对能源的控制作为政治杠杆对某些国家施压” 是指俄罗斯年初对乌克兰的惩罚。美国以此挑拨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更不是第一次,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普京访华前及时出现在美国媒体上的那篇关于中国推进能源多样化以摆脱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的文章,极尽挑拨中俄能源合作之能事。其中就有关于俄罗斯如何利用石油作为政治武器对邻国施加压力的评论,现在同样的话又从切尼的口中说出,而且是直面哈萨克斯坦总统,挑拨的档次也随之升高了一个档次。
对于切尼的挑拨,俄外长拉夫罗夫回应称:“作为美国副总统,切尼应该了解,不论是苏联时代,还是俄罗斯时期,40年来俄从未背离过向其他国家输送天然气和石油的协议。切尼出席这次有许多独联体成员国领导人参加的会议,看上去是在‘联合起来对付某方’”。
我们认为,以能源问题为筹码涉足中亚事务是美国为保持对中亚的影响力,和中俄争夺对中亚控制权的新策略。俄罗斯外长所指切尼出访独联体成员国领导人的会议,联合起来要对付的是指俄罗斯,但在我们看来,切尼要对付的何止俄罗斯,更有急需中亚能源的中国,还有美国新保守主义在中东的最大心病,伊朗。
四。上合组织能源共同体是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恶梦
我们认为,和赖斯和拉氏突防伊拉克不同,切尼出访中亚独联体国家绝非一时之举,一方面表明美国将在中亚和中俄展开能源争夺战以另一种方式渗透中亚;另一方面,作为美国的长期战略,有着深厚能源背景的切尼来负责这一美国采用军事和外交手段都无法渗透的对中俄和美国都至关重要的地区的控制权非常合理。而切尼这次的能源之旅本身也是在上合组织加强能源合作的背景下发生的。
我们先前曾根据巴基斯坦对建设中巴能源通道的积极性推断,上合组织的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借反恐加强军事合作,二是构建可以和欧佩克相提并论的能源共同体。这样的一个共同体除了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石油资源,将来还将包括伊朗的石油资源。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和欧佩克的不同之处是:
1。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可以保障所有成员国的安全;
2。既有充足的石油资源,又有发达的消费市场,供给和消费都有保障;
3。所有成员国都可以通过陆地连接,成员国之间石油运输不受海上运输的制约。
我们认为正是这样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于一身的能源共同体的前景才会使巴基斯坦产生构建对华能源通道的强烈兴趣,因为这样的能源通道意味着巴基斯坦在能源和安全两方面都被直接置于上合组织的保护之下。
如果这样的能源共同体建成,无疑是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最大的恶梦。而建立这个能源共同体的关键就是中亚国家,因为没有中亚国家,上合组织成员之间的能源合作充其量是一些孤立的线。试想在缺少中亚国家的情况下,即使建成中巴能源通道,从伊朗,巴基斯坦到中国再加上中俄和中哈石油管道,顶多只是一个没有闭合的圆;而只有把主要中亚国家都包括进来以后,这些孤立的线才能连成片,并把美国苦心经营得中亚据点,阿富汗,裹在当中,大大削弱其对美国的战略意义。
其次,我们在《聚焦美国最新全球战略调整》一文中曾提醒把欧洲视为“自己人”的危险,因为欧洲作为大国外交的鼻祖,利益至上是其确定外交路线的基本原则。在伊朗核问题推进到即将跨越“浓缩鈾” 的门槛这一步后,欧洲的立场将逐渐向美国倾斜,这和先前中俄欧利用伊朗核问题联合牵制美国中东战略的过程中欧洲所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尽管欧洲向美国倾斜的过程是渐进的。对欧洲来说,维持中俄和美国之间的平衡是体现欧洲价值的最佳选择。过分削弱美国在中东的实力并不符合欧洲的利益,因为这将意味着欧洲将不得不转向中俄。而伊朗拥有核武器就是这样一种严重削弱美国在中东实力的情况。
因此,上合组织能源共同体一旦建成,利用欧洲对俄罗斯和中东石油的依赖,中俄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影响欧洲,至少可以保障欧洲不会和美国走得太近。
正因为中亚国家在未来的上合组织能源共同体中的重要性,美国不会坐视中俄逐渐把中亚国家逐渐纳入上合组织得能源合作,以俄罗斯惩罚乌克兰为借口里间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并进一步破坏未来的上合组织能源共同体的建设也就成为美国的不二选择。因此,我们认为,中俄和美国对中亚的争夺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对中亚的争夺也将成为中俄对阵美日同盟新冷战的一大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