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为何中国那么多高官想当院士?

www.creaders.net | 2006-06-10 11:45:45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两院”院士大会6月8日在北京闭幕。会议期间,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大声疾呼:院士团体不应成为“高官俱乐部” 。而据统计,2003年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54名有效候选人中,有34名高官和企业家,占总人数的63%;2005年工程管理学部42名有效候选人中,有29名官员和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占总人数的69%。(扬子晚报6月9日:《院士团体不应成为“高官俱乐部”》)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选“两院”院士的确是一种既令人艳羡又值得自豪的荣誉。所以,无论是谁有想当院士的念头都是可以理解,甚至应该给予鼓励的。但同时必须看到,合格的院士都是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屡有建树,不是谁想当就当得上的。

  不可否以,眼下不少高官以政之前就是专家、学者,有的甚至堪称知名科学家。客观地说,其中一些人凭其曾经取得的学术成果或现在在某一学科的影响力,是完全够得上院士的候选人条件的。因此,官员在院士总人数中占有适当的比例,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大批高官削尖脑袋,拼命往“两院”院士候选人队伍中挤,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一则其中绝大多数人离开科研前沿,走上行政管理岗位已有多年,他们以往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早已成为“过去式”;二来由于公务缠身,他们未必有时间和精力重操旧业,所以其学术身份不太可能随着官职的升迁而同步“保鲜”。因此,通常情况下,从政已久的高官多半很难达到院士的候选要求。

  其实,高官们对此比谁都清楚。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高官想当院士呢?据我揣度,可能基于如下几点。

  一是试图寻求仕途捷径。近年来,学者型官员十分吃香,而且上升空间也随之增大。因此,一些人指望通过谋取显赫的学术地位,以加重在官场的竞争法码,使自己头上的乌纱更有份量。前不久,某地级市在媒体上广而告之,以处级职位广揽博士,号称“要实现人才的跨越式引进”。“院士”二字的响亮度是“博士”的多少倍呢?只怕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拿到了这个头衔,组织上岂敢怠慢?

  二是为了确保话语霸权。在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建设的今天,那些习惯于搞“一言堂”的高官肯定觉得浑身上下不自在。何况,既有较高学历,又确有真知灼见的同僚日渐其多。特别是在科研单位,如果主政官员一张旧牌打到底,自己的日子也未必好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权力与学术的联姻才是维护个人权威的不二法宝。若用“院士”头衔来作形象包装,则可在行政与学术上左右逢源,始终处于霸主地位。

  三是看中了优厚的待遇。一些地方省市为了提高自身形象,纷纷以各种方式为院士提供相应待遇,诸如,院士年薪不低于20万元,每人另外补贴20万元工作经费,享受相当于副省级的医疗待遇,等等。有的各项“特殊照顾”加起来,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新民晚报6月9日:《院士:出了“院子”就不是院士? 》)相形之下,当个大学校长也好,做个分管科技或教育的行政高官也罢,每月收入也就那么几千元,还顶不上院士两三个小时的“出场费”。这么一对比,一些人就难免心理失衡,进而死死抓住了院士申报权,千方百计拼凑“学术成果”,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将自己的尊姓大名往上报。在利益驱动下,高官申报院士的人数比例自然也就像酷暑天温度计里的水银柱,嗖嗖地直往上蹿!(光明网)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2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3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4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5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