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利用亚太经合峰会的场合举行了双边会谈。这是继10月8日安倍晋三访华后,两人第二度会面。如果说,上次峰会意味着中日元首互访在中断了五年之后的恢复,那么此次见面则意味着,中日领导人利用国际场合举行双边会晤的传统得到了恢复。
《读卖新闻》的文章认为,10月安倍访华时,胡锦涛改变以往偏重历史问题的路线,目前更进一步使对日关系从感情外交中摆脱出来。《每日新闻》的文章认为,胡锦涛在APEC峰会演讲时强调,要深化务实合作、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亚太大家庭;“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也包括日本,出于“建立日中之间战略互惠关系”的目的,也为了未定正面临诸多矛盾的国内局面,中国急于在经济、贸易等领域强化与日本的关系。
最值得注意的是《产经新闻》的评论。该报认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直都是中国对日本的固定训话,但在这次会谈中却消失了。而事实上,安倍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出丝毫让步,于是就更让人肯定,中国经过政治加工的这张历史牌已派不上用场。
谨慎探索 小心磨合
上述评论对中日此次峰会的定性,至少是明显的曲解。众所周知,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给中日关系造成了很大损害,因此随着“小泉时代”的结束,中日双方都希望中日关系能有一个新的局面。安倍上任一周后就访问中国,虽然没有如中国原先期待的那样,对不去参拜靖国神社做出承诺,但对中国来说,无论安倍过去的倾向如何,至少从作为日本首相这一点来说,还是白纸一张。
因此中方也愿意以最大的诚意和隆重的仪式来接待他。这就是十月安倍访华,在没有对承诺不参拜靖国神社情况下,与中方展开良性互动的基本背景。但这一背景并不意味着中方放弃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策略,而改为所谓的“利益外交”。
换言之,安倍目前在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的是“模糊策略”,这种策略只要一天不清晰,中日在历史问题上的平衡就能维持一天;与此同时,在这种平衡之下,中日可能展开共同研究,因历史问题而受到毒化的民间气氛也可以得到修复,从而着力拓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但问题的逻辑十分清楚:只要安倍的“模糊策略”有朝一日走向清晰,中日目前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安倍是参拜还是不参拜,要么会在日本国内引起右翼势力反弹,要么会在亚洲邻国再次招致抗议。
仍须有机制保障
因此,中日关系虽然一个多月来柳暗花明,但实际上却非常脆弱,处于一个“谨慎探索,小心磨合”的微妙期。这段微妙期需要双方来悉心呵护,而非给其加上一些似是而非、充满情绪性的定性或描述,这样只会使微妙期的中日关系向着一个不健康的方向演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安倍访华后的中日关系,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那就是胡锦涛和安倍晋三的个人智慧的色彩。“小泉时代”的结束和日本领导人的更替,为中日关系的柳暗花明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契机,但这种改善基本上还是基于领导人的更替和新领导人的想法;一旦未来又上台一个类似小泉那样的日本领导人,中日关系很可能又会出现倒退趋势。
即便在“安倍时代”之内,富有政治野心的安倍也绝不会仅满足于改善中日关系,而必须在日本国内问题,尤其是在为日本确立所谓的自我认同方面显示业绩。这就必然涉及到延续小泉没有走完的道路,亦即日本向正常国家的迈进,其中包括修改宪法、提升自卫队等级。
再加上中日之间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正在进入艰难调适期的中日关系来说,需要一整套机制来保证正常、稳定的国家关系。笔者之前曾建议进一步完善战略对话和纠纷谈判机制,并建立两国政府间的危机管理机制和两国军方的常规交流机制,现在看来是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快讯!李嘉诚旗下长和突发公告 |
2 | 头上响炸雷 北京最忌讳的事就要发生 |
3 | 国防部暗示何卫东“行踪” 美情报消息引质 |
4 | 7-14!比中国男足还惨 8轮0胜沦为垫底 |
5 | 南京重磅宣布:全面取消!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