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一家中资石油公司设在埃塞俄比亚东南部地区的项目组受到不明武装分子袭击,九人伤亡七人被绑架,这是继今年一月尼日利亚中国工人被绑架后,发生的第二宗中国公民海外遇袭击事件。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却频繁出事,这无疑给中国的非洲战略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中国致力於全球能源供应体系建设,资源投放重点在非洲。去年邀请四十八个非洲国家元首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大手笔免除非洲各国的债务以及援助基础建设。但中国能源战略的非洲国家,多充斥民族、宗、大国利益等多种历史和现实的冲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根深柢固,政治和社会局势动荡不定,安全形势极其严峻。许多西方老牌石油公司在当地经营多年,均无法站稳脚跟。
中国能源公司进入当地,加剧了该地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引起西方国家警惕。各方力量将中国公司当作送上门的肥羊,有的以求财为目的进行绑架勒索,有的则直接制造伤亡,以显示自身利益诉求,另外,西方国家又以侵犯人权、帮助独裁国家为名抨击中国政府。
必须调整现有外交机制
以苏丹达尔富尔为例,西方政客便以中国纵容苏丹政府搞种族灭绝为名,呼吁抵制北京奥运。中国政府种下的能源之种,尚未开花便受到各方劫掠。
在中国没有像美国一样在全球范围部署军力的背景下,中国应对埃塞俄比亚基本上无所作为,任人宰割,外交部只能软弱地「谴责」了事,商务部更只能忙於「后事安排」,其中无奈与悲哀让人感叹,长此以往,中国的非洲战略必然草草了事,无疾而终。要想改变窘境,中国必须调整现有外交机制与相关战略。外交部虽然庞大,但兴趣重点却在於高端政治与大国关系,对经济外交意兴阑珊,对海外公民与机构的保护更是投入不足,至於商务部早被贸易谈判缠得焦头烂额,无暇他顾。所以,需要成立一个专门部门,统筹海外公民与机构的人身及利益保护。当然,中国更需要从「干涉别国内政」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大胆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国际法和所在国法律许可范围内积极寻求自的手段与对策。(东方日报作者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