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日前因受贿罪、玩忽职守罪一审被判死刑,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美国侨报发表文章说,西方媒体对郑筱萸案的“过度联想”,甚至就有刻意之嫌。
这几篇西方媒体报道的“潜台词”丰富。除引述中国外交部、新华社的话,说明此判决释放中国政府强力反腐信号外,就是浓墨重彩,将郑的死刑与美国、巴拿马等最近指控中国饲料、牙膏等受污或假冒的食品药品安全风波联系在一起。
且不论郑筱萸去年年底即被“双规”,远在中国出口食品药品风波之前,也不论中国外交部已明言此判刑是“内政”,就说西方媒体在未采访官员、专家的前提下,即主观武断地将两者扯上因果关系,就实在不妥——有悖客观公正的新闻基本原则。
这些充满“暗示”的报道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中国没有司法独立,司法审判受制于政治需要,此时给贪官判死刑,是为平息国际社会对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的质疑和批评。
无独有偶,与郑筱萸官职相当的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前局长克劳福德(LesterCrawford)今年2月因持有FDA所监管公司的股票,也获罪受审。对此,《纽约时报》、美联社等都作了,其中却就事论事,一字一句均有凭有据,尽显新闻原则。
当然,郑筱萸案与克劳福德案的报道不适合相提并论——新闻传播脱离不了社会背景,报道中国新闻需洞察中国的“政治文化”,而报道美国新闻需剖析“商业文化”。
然而,如若新闻从业者对中国新闻事件后的“政治文化”展开“过度剖析”或“过度联想”,动辄主观臆测和因果联系,就会游离新闻事件本身,这就是传播刻板印象,向民众“设置议程”,并误导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舆论方向。
这正如《时代》周刊北京分社社长傅睦友所说,“美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一般是基于美国政府的论调”,批评中国有一定“目的性”。在这样的前提下,西方媒体对郑筱萸被判死刑作了“过度联想”,甚至就有刻意之嫌。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惊爆!习明泽公开对外放出这句话 |
2 | 史无前例,美国传来重磅消息 |
3 | 传Nvidia口头通知中国同行一个坏消息 |
4 | 快讯:普京宣布停火 |
5 | 关键时刻:著名学者警告习近平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