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冼岩来稿: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震灾危机时,表现了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效率与开明,赢得海内外赞誉,也聚集了前所未有的人气与民心。有人说,现在是胡温支持率最高的时期,超过了当年萨斯,超过了孙志刚案时期。
和许多人一样,笔者也高度评价中国政府的表现及其赢得的人气,而一度忽略了这种民心、民气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有何实质意义。近日与朋友交流,乃认识到:民心凝聚对社会而言,是个好东西;但对政府来说,长期而言,民气不足恃,民心不足凭。
民心、民气靠不住,是因为它随时可能变化。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纳粹时期曾有句经典:民众的心理状态,永远如13岁的小孩。这些话已经被许多社会现象所证明。今天因这个原因高声称赞你的人,明天就可能因那个原因恨你入骨。
因此,中国政府能够在短时间内利用灾情凝聚如此民气,确属难得。短期而言,民心也确实可用。但从稍长一点的时间跨度看,这种状态随时可能改变,甚至发生逆转。不要指望经过这么一次后,对政权的认同就会稳固。可能仅仅一些微妙的因素,就可以导致舆情转向,民心逆转。要使聚集起来的民气发挥实际效果,必须乘其未变时,及时将它运用于某个顺乎民意的目标,例如反腐。
反过来说,也只有当执政者准备有所作为,启动某个顺应民心的大动作时,才适于通过这种鼓动民意的操作来获得支持,借取足以克服阻力的力量。如果执政者没有这种意图和决心,借机凝聚民气可能不但对之无益,反而有害——当民气未聚,民心离散时,它是没有力量的;一但凝聚起来,就有了排山倒海之力。如果没有具体的针对者,只能任其冷却、散去。此时,一方面民意会有所失望;另一方面,当民情因某种原因而敌视政府时,它会习惯于凝聚的状态,而且它也已学会了实现凝聚的方法。能够自我凝聚的民意,将由无力变成有力。它就象一条波浪线:当其波峰时,最接近政府,如果此时政府没能利用这种力量做些什么,就只能获得一种虚幻的心理满足;当其峰谷时,最疏远政府,此时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
当代中国,能够导致民意转向的因素很多。物价上涨,股市暴跌,腐败不治,都可能成为令人心生愤恨的理由。即使是广受好评的抗震救灾,政府的处置也并非没有可批评之处。这方面问题媒体已有不少披露,其中有些问题难以避免,有些情有可原。但也有一些,是令人难以容忍的。最令笔者震惊的是:救灾至今,政府未对伤病人员的医疗费用作出全面的承诺或安排。据志愿者反映:一些费尽千辛万苦才拯救出来的伤员,由于支付不了医疗费用,一些医院不愿为其做手术,就那样被扔在医院里,坐等伤情恶化。
这种情况太伤无数参与救援及外围关注者之心!人们当然有理由谴责医院:为什么不先做手术,再谈费用?医院如此行径,确实有亏医德。但首先失职的还是政府,由于政府未能及时作出承诺和安排,等于将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都推到了医院,由其一方承担。如果医院于此有亏,则政府之过更甚。如果因此而使许多伤员恶化,仅此一点即可能逆转舆情。
此次民气之凝聚,对社会而言是好事,使之也有了影响政府行为的一定能力。对政府来说,民气之聚犹如利剑在手,不能伤敌,则将伤己。在此民气已聚的情况下,为避免好事变坏事,政府必须尽快做到两点:一,对灾难中伤者的治疗费用作出全面承诺或安排;二,用抗震救灾的精神,掀起一场全国范围的反腐运动,首先从地震地区暴露出的腐败入手,从重从快从严处理,一定要让民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