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不过是挤破了中国奶粉业内的脓包”——几天前三鹿员工的话,不幸一语成谶;三鹿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终于砸向了所有的国产奶粉企业!“还敢给孩子喝什么呀!”——看完这个包括了日常颇受信赖的大品牌、大厂家的“大名单”,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心生凉气,不安、焦虑、悲哀、愤怒……一起涌上心头。
聊可让人继续保有一些希望的是:涉及太多的企业、太多的品牌,质检总局没有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借口把丑闻捂烂在锅里,而是齐刷刷、一股脑地来一个大曝光,这甚至让我们多少有点“意外”。当疮疤如此大批量揭出来的时候,这是一种难得的勇气,而这种勇气也包含了中央严肃整顿奶粉市场乃至整个食品生产的一种信心。
此刻,我们需要尊重民间的不满情绪,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再发无用的牢骚,或者马后炮式的口水讨伐,于事无补,也于世无益。痛定思痛,我们只有重新审视这场奶粉危机,才能全面思考一下国人食品安全问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期待以“刮骨疗伤”式的集体救赎,来拯救这次大危机,期待以解决奶业大丑闻的契机,来开启一个尊重民生的新时代。
如今,三聚氰胺引发的危机不仅仅是三鹿的,更是整个中国奶品业的。要实现行业性救赎,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看清:其一,由于最早被披露出事的是婴幼儿配方奶粉,所以质检总局的调查也主要针对婴幼儿奶粉。但在如此大面积“沦陷”面前,老百姓自然会忧虑得更多——婴幼儿之外的其他奶制品的安全状况又怎样呢?同样是这些品牌,他们生产的成人奶会不会因为“成人更有抵抗力”而加入更多更复杂的添加剂呢?为了平复焦虑的民心,相关部门急需对其他奶制品作出全面调查,第一时间发布调查结果。
其二,质检部门如今的结果仍然是“运动式调查”的产物,但我们不能总是以生命为代价,才获得一次原本应该享有的知情权吧?现在一再被重申的“××日之后产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只能算是暂时性的安抚,当信誉一朝被损伤,却需要数个日日夜夜的跬步积累。或许,在中央实事求是、实话实说、坦然面对现实的姿态面前,婴幼儿奶粉的“脓包”是可以被挤出来的,但如何保证新的“脓包”不再滋生,却非一朝一夕“运动式调查”所能解决。当几天的抽检就能检测出如此大批量不合格产品的时候,让人感慨万千:如果此前就有这样的监管,问题何至于如此严重?
大名单公布之日,正是行业性救赎之时。这注定是一个让人心痛的巨大工程:从今天开始,商场退货处的队伍可能更长;从今天开始,货架上可供选择的国产奶粉必将更少;从今天开始,因此前服用此类奶粉而涌到医院做身体检查的孩子可能更多;从今天开始,上黑榜的企业以及背后包括奶农在内的整个奶制品链条,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有疗伤的勇气,还需要有疗伤的智慧。在将国产奶粉业放置于生死存亡的高度之时,整个社会肌体唯有做出全方位的响应,对上述问题作出全局性的部署与安排,才能忙而不乱,忙而不慌,最大程度地理顺社会情绪,为奶制品的废墟重建获得可能的空间。
举一反三,借婴幼儿奶粉业的几乎集体沦陷,再对国人民生境遇进行一次最全面的审视。“行业性脓包”在婴幼儿奶粉领域出现了,它或许可以辐射得更多:想想看,这些年从苏丹红、“瘦肉精”、“空壳奶粉”,到工业盐、“齐二药”、红心鸭蛋、康师傅“优质水源”;从饮用水、食用油到药品、保健品……国人的食品药品安全,早已到了触目惊心、触目寒心的地步。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否也都要有点“挤脓包”的决心?有人说,如果按对三鹿婴幼儿奶粉检测方式进行检查,我们可能只能用封条封住嘴巴。但问题是:为了不至于“封住嘴巴”,我们就要一次次把严重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吗?国人血肉之躯,承受力毕竟有限,这种食品药品安全的大拯救,必须在忍耐力接近极限之前有所破冰。
每一次类似事件的逻辑都是因果明晰的:生产环节的监控不严等导致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流通环节的监管滞后导致了假冒伪劣泛滥,只有等到特事特办的“运动式执法”之时,才能焕发出巨大的暂时性效力;风头一过,常会死灰复燃。综观多起案例,一个重要的症结在于:总靠自上往下的力量驱动,必然是偶然性的“运动式执法”;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没有很好的渠道来保护,则必然是必然性的监管遗漏。违法成本太低,违法获利太高,日常性的生产指标,消费者无法知晓;质监部门的“体内循环”,令监督无从谈起;维护民众权利的渠道不畅,令表达无法及时有力……违法成本太低,违法获利太高,双向的拉扯将民众置于食品药品极不安全的危险境地。
三鹿需要重生,婴幼儿奶粉需要重生,国产奶业需要重生,国人的食品药品安全何尝不需要浴火重生?期待,此次奶粉丑闻中不护短、不遮丑、宁肯壮士断腕也要刮骨疗伤的勇气,能在更多领域呈现;也期待,此次奶粉业丑闻,能成为一次开启尊重民生新时代大门的机会,让孩子们的苦难,真的能在“民族进步的过程中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