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赵晓
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在 1906 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Why Is There No Soci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核心命题:
为什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却迟迟没有诞生一支像欧洲那样强大的社会主义政党或工人运动?
一个多世纪过去,这个问题重新点燃——尤其是在纽约市长选举中,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卓兰·曼达尼(Zohran Mamdani)脱颖而出,成为这座资本主义象征之城的“社会主义市长当选人”,这本身就是历史性的反讽。
美国是否正在走向社会主义?
或者说:美国不再“例外”,也正在从“没有社会主义”,变成“在自由制度之内吸纳社会主义元素”?
本文试图在桑巴特的视角与当代美国现实之间,搭一座桥:既回到 20 世纪初的“牛排和苹果派”,也走进 21 世纪的“房贷、学生贷与与动辄几千美元的纽约房租”,看看保守主义在这场变局中,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维尔纳·桑巴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1]
一、桑巴特的分析:“社会主义乌托邦,粉碎在牛排与苹果派之上”
如同托克维尔来美国探究民主,桑巴特来美国,也是为了解一个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没有走向欧洲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他的答案,后来被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概括:
“所有的社会主义乌托邦,都是在牛排与苹果派的暗礁上粉碎的。”
换句话说:美国的工人不饿,因此没有被逼到“非革命不可”的绝境;
他们有肉有派吃,有工资涨,有机会向上爬——在这样的环境里,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仇恨”很难成形,“挑动群众斗群众”的激进作法不容易成功。
如果细拆,他大致强调了四个方面:
1.物质富足与高生活水平
19—20 世纪之交,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欧洲同类工人,生活条件也更宽裕——更不用说大萧条前一段时间的“黄金时代”。
这让工人们的思想意识更像“小业主”:他们关心的是涨工资、买房、进城,而不是推翻整个制度。
2.“西部边疆”作为巨大安全阀
当时美国仍然有可供开拓的土地,不满意工厂生活的工人,可以用“搬家”代替“革命”——中国人“上山下乡”是因城市经济危机。
美国人则离开城市,去西部开荒种地,或者进入新兴地区创业。
这个安全阀,使本来可能积聚在城市的阶级怒火,被大规模“稀释”到空间之中。
3.社会流动性与“美国梦”叙事
美国没有封建贵族的厚重阴影,而是一个移民国家——“只要努力,你就能往上爬”,不只是广告词,而是许多家庭真实的经验,甚至是“美国梦”的底色。
在这种叙事下,工人更愿意相信“我可以成为中产”,而不是“我要推翻资产阶级”。
乘船至美国的移民者对美国第一眼印象,是纽约港前自由女神像,这座雕像成为了美国梦的一个象征[^2]
4.个人主义文化与两党制结构
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传统,天然对意识形态“教条”保持距离。
而政治上,两党制也有很强的“吸纳”功能——你可以在民主党或共和党内部搞工会、搞改革、搞福利,但很难在体制之外,另起炉灶搞一个大规模社会主义政党。
因此,桑巴特得出结论:
美国缺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种“清晰、对立、固化”的阶级结构和革命动力。
社会主义在欧洲能长成参天大树,在美国却难成气候,顶多长成一些零星的灌木。
二、从“牛排与苹果派”到“房贷与学生贷”:
今天的美国,正在丧失桑巴特的前提。
或者说,今天的美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1. 物质富足的逆转:从“一份工资养一家”,到“工资追不上房价”
1990年-2022年美国房价与工资增长对比[^3]
1950 年代的美国,是桑巴特预言延续的黄金时期:
• 1950 年,美国全国住房中位价约 7354 美元,折算成2023 年价格约为 9 万美元;
• 而 2023 年,美国住房中位价已达 43.1 万美元左右——是当年实际购买力的近五倍。
• 1950 年,美国城市房价收入比约 2 倍多不到三倍;而到 2020 年代,已普遍超过五倍。
1950 年代的美国,那是一个只要找到普通工作、稳定供房,就可以在郊区买独栋、养孩子、读公立大学的时代。
而今天的现实是:工资增速长期落后于生产率增长,普通工人的收入曲线,远远跑不过资本和资产价格的曲线。
美国劳工统计局和研究机构的长期数据都表明,自 1979 年以来,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而典型工人的工资增长却严重滞后,两者之间的“裂口”越来越大。
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叠加,使许多中产家庭也活得如履薄冰——“牛排与苹果派”的富足感,正在被“房贷与学生贷”的焦虑感取代。
2. “美国梦”的褪色:从“90%超越父母”到“只有一半做得到”
在《凋谢的美国梦》(The Fading American Dream)中,经济学家切蒂(Raj Chetty)团队用大数据研究发现:
• 出生于 1940 年的一代,有约 90%的孩子在 30 岁时的收入高于父辈同龄时;
• 到 1980 年代出生的一代,这一比例已经降到约 50%。
一句话:
在祖辈身上“几乎必然发生的向上流动”,在孙辈身上已经变成“打了半折”。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美国梦”不再是一种经验现实,而越来越变成一种海市蜃楼。
当年轻人发现:
• 房价跑在前面,工资在后面;
• 学费越涨越高,学生贷款压在肩上;
• 好工作集中在少数城市与少数行业,其它地方机会日益稀薄;
他们就会提出最简单的问题:
“如果这个制度不能给我一个体面未来,那我为什么要为它背书和买单?”
3. 贫富差距撕裂:从“大家都在变富”,到“只有少数人在高飞”
美国历来不怕贫富差距——只要大家相信:穷人有机会变富,富人也在创造机会。
但如今的现实是:
• 据美联储与世界不平等数据库的数据,截至 2024 年,美国最富有的 1%家庭持有全国约 30%以上的财富,底部 50%的人,却只拥有 2%–3%左右的财富。
• OECD 的比较更显示: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的财富集中度几乎是最高的之一。
更刺眼的是,这一趋势还在加剧。
Household Wealth by Five Percentile Groups[^4]
最新一份由慈善组织与智库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
过去一年,美国前十大亿万富豪的财富增加了约 6980 亿美元,而同一时期,近一半的美国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
这就不再是“大家一起变富,只是富得程度不同”,而是“少数人财富高飞,多数人原地踏步,部分人持续下沉”。
在这种结构性撕裂下,哪怕全民医保、免费交通、公共住房这些口号在技术上难以完全实现,也足以成为一种“政治情绪的出口”——
这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得以兴起的现实土壤!
4. 态度的转向:民主党基层对“社会主义”不再过敏
如果说桑巴特时代的美国工人,对社会主义既陌生又警惕,那么今天的年轻人,至少在态度上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最近的盖洛普民调显示:
• 整体上,54%的美国人对资本主义持正面看法,已降至该机构 2010 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 39%的美国人对“社会主义”持正面态度,略高于2010 年代初。
• 更关键的是:在 18–34 岁的年轻人中,对资本主义持负面看法的人数已经超过正面;
• 约一半的年轻人对“社会主义”持正面评价,在这一代人里,社会主义的形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过了资本主义。
• 在民主党阵营中,约三分之二的支持者对“社会主义”持正面态度,而对资本主义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已经跌破半数。
这当然不意味着美国人明天就要废除私有制,但意味着:
“社会主义”三字,已经从曾经的“骂人的脏话”,变成了一种可以摆上台面、公开认领、甚至赢得选票的身份标签。
三、曼达尼与“纽约实验”:
美国会不会一头扎进社会主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曼达尼的当选,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 他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穆斯林、移民后裔;
• 他击败的对手包括前州长库默(Andrew Cuomo)等重量级人物;
• 他提出的纲领包括:提高亿万富翁税、免费公交、冻结低收入群体房租、提高最低工资至 2030 年 30 美元、发展市营杂货店与社会住房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项全美范围的民调显示:
曼达尼的六大核心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都有超过半数的支持——特别是,提高对百万富翁和大企业税收:支持率高达 69%,其中约 40% 共和党人也支持。
于是,问题就来了:
美国会不会在曼达尼们的带领下,长驱直入社会主义?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不会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
原因不在于民主社会主义没有号召力,而在于美国制度内部,有一整套极其强大的体制与保守主义的“安全阀”:
1. 深植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怀疑精神
美国人可以支持更高工资、更强福利,但很难接受“国家接管一切”的叙事。
即使在民主党基地里,多数选民对“自由企业、小企业”仍然抱有高度好感,对“大政府、大企业”同时保持警惕。
换句话说,美国人可能会投票支持“更多一些福利的国家”,但未必会投票支持“全盘式的国家社会主义”。
2. 制度结构的多重制衡
联邦制、三权分立、两党制、独立司法,加上五十个州的自治权——这套制度设计,本来是用来防止多数暴政与权力集中,如今同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阻挡极端意识形态的全国性扩张。
曼达尼可以在纽约尝试“市营杂货店”“免费公交”,但要把这套模式推广到德州、佛州、俄亥俄,需要跨越选民结构、产业结构、价值观的巨大鸿沟——那已经不只是“左派的愿望”,而是“历史的长跑”。
3. 资本与利益集团的强力反制
桑巴特时代的美国资本主义还比较“朴素”,而今天的美国资本主义,是高度金融化、平台化、全球化的。
• 华尔街、大型科技公司、医疗与军工复合体,构成了庞大的利益同盟;
• 他们在游说、媒体、选举资助上的影响力,远超普通选民;
• 当政策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时,往往会引发一轮又一轮的反攻与“修正”。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不是不会尝试“向左转”, 而是任何向左的尝试,都会在利益与制度的交锋中,被不断“中和”与“折中”。
4. 美国的真正“例外”:
不是“没有社会主义”,而是“吸纳一切可用资源”
如果说 20 世纪初的美国例外,是“社会主义政党起不来”,那么 21 世纪的美国例外,很可能是:
这个制度会不断把对手的口号,变成自己的政策选项;
把社会火山口变成旅游景区;
把革命者的议程,变成改革者的工具箱。
社会保障、八小时工作制、反垄断、环境保护、种族平权……
许多当年被视为“激进左派议题”的东西,今天已经成为美国主流政治的一部分。
美式“民主社会主义”,也很可能会经历类似的命运:被削弱,被柔化,被纳入,再被重塑。
(示意图)
四、真正的考题在保守主义一边:没有“物质答案”的保守主义,会被淘汰
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的论述与马克思“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强调了物质条件(如高工资、广阔的土地资源)对社会意识形态(如工人对社会主义的态度)的决定性影响。
他将美国社会的特殊性归结为“生活优先于理论”的国民性,也反映了物质生活条件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但他更侧重于社会学和文化层面的解释,而不仅仅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
• 文化和价值观: 桑巴特非常重视美国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文化和“美国梦”信念的作用。这些被他视为是超越纯粹经济结构的“上层建筑”或文化因素。
• 政治制度: 美国的政治制度(如两党制、宪法保障的平等)也被桑巴特视为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并不完全是经济基础的直接产物。
如果说桑巴特当年给左派的一课是:
你别低估“牛排与苹果派”的力量;
那么今天的现实,正在给右派上一课:
如果你不能回答“房子、医疗、学费”的问题, 再漂亮的意识形态,也会失去年轻人的心。
今天美国保守主义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本上不是来自左派的口号,而是来自自己在民生议题上的“缺位”。
要想在变革时代守住美国的核心价值,保守主义至少要在三方面思考并做得更好:
1. 如何把“促增长”的故事,讲进普通人的钱包?
减税、放松监管、鼓励创业,这是保守主义的老三样。
问题不在于它们的是非对错,而在于实际果效:
过去几十年的真实分配结果,很难说服底层与中产:
这些政策主要帮到了谁?
在财富高度集中的今天,保守主义若要重新获得道德与政治的正当性,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 如何确保减税与增长,不是单向度地利好资本市场,而是真正地落实到工资、就业与家庭安全上?
• 如何用市场友好的方式,打击寻租、抑制垄断、减少“权贵资本主义”,保障市场的“涓滴效应”?
这意味着,保守主义必须勇敢地面对自身阵营中长期忽视的问题——包括股市与地产泡沫、金融过度、教育成本失控与医疗系统的系统性浪费等问题。
2. 如何重建“中产同盟”:让保守主义回到“普通人这一边”?
桑巴特时代,美国工人由于高工资和向上流动性,被“吸入”中产同盟;今天,如果中产继续被挤压、债务缠身、对未来焦虑,他们自然会去寻找新的政治代表——哪怕那代表的方案并不完美。
因此,保守主义若想重新“代表中产”,需要在以下方向上有实质行动:
• 教育与技能:以市场导向的方式,降低教育成本,扩大职教与终身学习,避免“学历通胀”与“文凭陷阱”;
• 住房供给改革:通过规划改革、减少不必要的监管与地方保护,增加可负担住房供给,而不是只靠补贴需求;
• 家庭与社区支持:用税收优惠、弹性工作制度、托幼支持等方式,帮助年轻家庭真正敢生、敢养、敢留在城市。
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左派福利”,而是可以在保守主义框架内完成的制度创新——它们扶持的不是“大政府”,而是家庭、社区与民间社会。
3. 从“防守型保守主义”走向“志向型保守主义”
今天,许多自称保守主义者,在现实政治中,更多扮演的是“刹车键”角色:
• 反对税收,反对福利,反对监管,反对身份政治……
这些“反对”有其必要,但如果保守主义只有“防守”,没有“建设”,就注定会被年轻一代视为“只会说不”的老派力量。
真正有前途的,是一种“建设型保守主义”:
• 在价值上,坚定维护人的尊严、家庭、信仰自由、法治与有限政府;
• 在经济上,承认并正视不平等与机会丧失的问题,主张通过市场兼容的制度改革,重建“机会的公平”;
• 在政治上,反对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国家,也反对把所有责任推给个人,而是重建公民社会、行会、地方社区、教会与非营利组织的中间层。
简言之:
既不向“国家全能”投降,也不为“资本无边”背书。
五、结语:
从桑巴特的问题,走向今天的美国考题 桑巴特问: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
今天,我们或许要把问题稍微改写一下:
为什么美国有了社会主义?
同时还要进一步求问:
在美国贫富悬殊加剧、社会流动性下降、年轻人对资本主义越来越失望的当今时代,美国还能不能在不走向极端的前提下,自我修正、再平衡?
“民主社会主义”的崛起,是对现实不公的一种警报,而不是一个可以照单全收的“解决方案”。
真正的历史考题,其实落在保守主义一边:
• 它能不能从传统的胜利叙事中醒来,承认桑巴特时代已经过去或情况已经变化?
• 它能不能在守住制度与价值底线的同时,拿出可信的物质答案,回应普通人的焦虑?
• 它能不能不只是“阻止美国走向社会主义”,更是“帮助美国走向一个更公平、却仍然自由的资本主义”?
如果做不到,那就不能怪曼达尼们的“左转”,只能说,是保守主义自己交出了年轻人、工人和中产的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
未来的美国例外,不是有或者“没有社会主义”, 而是能否在变革的风暴中,守住自由的精神与制度之根, 又勇敢面对又勇敢面对浪漫全球主义、技术乌托邦背后那些不公与撕裂的后果。
这,才是变革时代留给美国、也留给保守主义者的一道真正历史性大题。
图片来源:
[^1]: Image fro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封面
[^2]: Image from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Welcome_to_the_land_of_freedom.png/1024px-Welcome_to_the_land_of_freedom.png
[^3]: Image from https://i.redd.it/h29cff5q4ya91.png
[^4]: Image from https://n.sinaimg.cn/finance/transform/32/w526h306/20250327/b81f-f39f6d21a6fca2a10385beabf1d1948c.png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经营22年航空公司突然倒闭 全部航班一夜取 |
| 2 | 曾经的储君胡春华 被习近平踢出核心权力圈 |
| 3 | 北京高层疯传:习近平又添新绰号! |
| 4 | 重大决裂!川普:不再支持 |
| 5 | 男子在东京市区挥舞五星红旗 结果…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1 | 西安官场大塌方,一夜上百官员 | 雷歌747 |
| 2 | 狗屁 | 丁小明 |
| 3 | 红色后代无耻到了极点 | 周汉卿 |
| 4 | 中央下死命令逼李井泉必须往外 | 高伐林 |
| 5 | 中共“红旗”倒了! | 山蛟龙 |
| 6 | 悼老哥 忆几位浙江大学老姐 | 体育老师 |
| 7 | 中亚全线倒向美国,中共的一带 | 山蛟龙 |
| 8 | 一件小事——见证纽约华人餐馆 | 溪边树下 |
| 9 | 回国札记-2:语言的“魅力” | 爪四哥 |
| 10 | 从宋江架空晁盖看张又侠架空习 | 陈家梁子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