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你打开波特兰当地华人报纸,随便扫几眼就可以看见征婚求偶广告;当你浏览海外华人门户网站,交友征婚也是永远的经典板块。现在甚至是“非诚勿扰”也开设了北美专场,特意为北美华人提供相亲机会。但为什么单身的人那么多,却还是找不到另一半?
报道指出,曾经以家庭为中心,倡导“家和万事兴”的亚洲文化,在西方文化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影响下,晚结婚、高离婚率、未婚生子及同居不婚等现象开始在亚裔族群中不断上升。在亚洲发达地区,比如日本、台湾、韩国和香港,女性结婚年龄的平均数上升为29到30岁,而男性则更晚,达31到33岁。
波特兰赵先生,35岁,美国出生,高大英俊。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波特兰高科技公司,工程师,收入稳定,善于交际,每周聚会不断,只是一直都没有固定女友和合适的结婚对象。赵先生的父母一见面就催促其快快结婚,但每次赵先生也只是口头应诺,不见实际行动。赵先生父母这样“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做法也让赵先生倍感压力。他常常和朋友抱怨:“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我现在一个人过得很好。这纸婚书究竟有什么意义?碰到了就婚,碰不到了现在也挺好,这要看缘分。着急有什么用?”
在未名空间上,网名为“别来无恙”的女性网友发帖征男。“别来无恙”居住在俄勒冈,35岁,工作,一直未婚。她在征婚内容上写道:“安安静静考虑了一段时间,三十多岁了,不想勉强自己为嫁而嫁,但希望因缘和合,打破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圈子狭小,到这里来试试。”言语间透出该女性的良好教育水平。身边像“别来无恙”这样的女性友人也有不少。这些“剩女”大都受过良好教育,有令人羡慕的工作,生活圈子稳定舒适,经济条件良好。她们都不希望为了结婚而结婚,也很少希望回中国找一位伴侣,因为害怕对方为了美国身份和其结婚。她们有自己非常详细的择偶条件,却又不打算积极争取,信奉感情随缘。虽然她们遇到心仪的人可以放低择偶条件,但仍旧坚守着宁缺毋滥的心情等待婚姻。
“即使结婚,我也不可能成为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主妇,搞不好对方还没有我的收入多,如果要因为结婚放弃我的职业和个人生活,这不可能。”这些女性都坚守着自己的独立性,绝不为婚姻付出事业,而这也是让海外男性华人对她们望而却步的最大原因。从国内来美定居的单身王先生就表示:“我还是回国选择小鸟依人的老婆好了,美国受女权主义影响的女王们不适合当我老婆。”
虽然从小在美国长大的赵先生对女性的定义不像王先生这样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赵先生虽然不嫌弃女权女性,也就对美国女性敞开了怀抱。如果说要找独立职业女性,那美国土生土长的女性还更胜一筹。
来自台湾的Alice对男性的这些想法也嗤之以鼻,“结婚还是为了自己亲人和朋友,但如果找到不适合的人结婚再离婚还不是更麻烦?美国现在有超过5成的离婚率,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孩随处可见。我现在35岁,即使不结婚,想要孩子的话也可以冷冻卵子或者找人借种。以前华人观念结婚是为了养老,美国是社会养老,一个人又有什么不可以,这是个人决定。”
有人在网上对比中美婚姻的时候这样说:“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婚姻更像家家酒,爱到一起翻天覆地,不高兴了就一拍两散。”处于中美文化交集处,华人们的婚姻观,却和其他文化一样,夹杂在两种文化中摇摆不定。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武汉闹市突发枪击 3人中枪 1人遭爆头 现场 |
2 | 惊传:中共上将何宏军自尽 不治身亡 |
3 | 纽时:拜登的悲剧 令人无法承受的悲伤 |
4 | 中美烟硝再起?对美征74.9%反倾销税 |
5 | AI抢不走!13种高薪工作成新时代“铁饭碗”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