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维读者网记者上官天乙综合报道:去年一年,中国有超过15万人到海外定居。近三成亿万富豪已经移民,近五成正在考虑移民。12月19日中国青年报凌国华文章指出,这是对当下中国社会不尽如人意之处的一个提醒。移民与否跟爱国与否无关。海外移民潮的背后,或许折射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诸如发展环境、投资安全、公平竞争、私人权利保护以及优质公共服务等方面,有能力移民的人往往有更高的要求。
文章说,富豪移民中,企业主占很大一部分。他们所追求的,还有更安全的投资环境,和更公平正义的企业发展环境。前不久,俏江南创始人加入外国国籍,引起的抨击谩骂也不在少数。撇开是非对错不谈,其改变国籍也存在为了公司融资上市和国际化发展考虑。无论是俏江南创始人改变国籍还是企业主移民海外,都从不同侧面证实他们对于更优越发展环境的渴望,也表明一些企业家对国内发展环境的不满意。
德国之声中文网引述胡星斗的话也说去年15万富裕人士和知识阶层移民海外,可能反映了目前中国存在着某种不如意的状况,而这尤其反映在法治和教育方面。“由于中国国内的法制不完善,甚至出现一些法制领域的倒退,或者说中国的经商环境不是太好,可能会让一些人将财产转移出国,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转移出国。国内很多官员称为'裸官'。”
这说明“中国的体制、政治制度、法治、对公民财产的保护等领域都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
身为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的胡星斗进一步认为,大量中国人移居海外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是一件大好事。它体现了开放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说明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越多的中国人居住在海外,越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影响力。也越有助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因为会有大量的人才在学成之后,工作多年之后,把在国外生活工作的经验知识带回到国内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No.1》引用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私人财富报告》的数据指出,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超高净值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一千万人民币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
很多投资移民选择“移民不移居”,拿到绿卡取得移民资格后再返回中国工作,投资移民只是为了谋求他国公民身份的认可,而子女的教育是投资移民考虑的第一因素。《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说,80%以上申请人最直接的移民原因是子女教育。
蓝皮书还指出,除了投资移民,子女教育也是很多技术移民的主要动因之一。虽然相当一部分技术移民在新的国家不能很快找到与自己之前专业完全相符的工作,而且要适应谋生的艰辛和社会地位的落差,但他们情愿退去在国内“成功人士”的光环,为子女谋求更好的未来。
教育因素也导致“低龄化”留学生的迅速增长。美国国土安全部统计,2006年中国仅有65名赴美中学生,2011年赴美中学生人数增长100倍,达到6725人。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
德国之声说,《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于12月18日公布。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发布。根据该报告,全球移民人数不断上升,2005年时,全球移民总人口为1.95亿,2010年上升至2.14亿,年均增速为3.1%。2010年,海外华人总数为4500万,中国是向外海移民最大的国家。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首选国依次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根据美国联邦国土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向美国输出移民高达87000人。
(新加坡:中国移民带来的冲击)
世界日报说,报告显示,中国近三年至少有170亿元人民币资金也随之流向国外。2011年,中国对世界几个主要的移民国家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而投资移民已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表示,子女的教育是投资移民考虑的第一因素,八成以上的主要移民原因皆为子女教育。
保障财富安全是投资移民考虑的第二大因素。报告说,新富阶层更倾向把财富转移到法律较能保护私人财产的国家。
根据德国之声中文网稍早的报道,对极度缺乏人力资源、长期依靠引进外国移民提升劳动力的新加坡而言,移民政策和移民问题一直是被新加坡民众放大检视的课题。新加坡乒乓球选手冯天薇在伦敦奥运会上拿下女子单打铜牌,是新加坡52年来首次在单打项目中摘下奖牌。但很多新加坡人对此却并不领情,许多人认为前中国籍的冯天薇只是政府引进的外来人才,无法代表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自1990年代起不断积极引进外来移民,其中中国移民占绝大多数。新加坡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00年时新加坡的总人口数仅400万人,在11年间总人口数提升至约520万,2011年的移民人数将近140万人,其中还不包括已归化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外藉人士,移民人口约占五分之一。
(新加坡乒乓球选手冯天薇在伦敦奥运摘下铜牌)询问任何一个生活在当地数年的本地或外地人,几乎都会异口同声的说:“近年的中国移民实在太多太多”。新加坡的中国移民人口在过去几年大幅上升,无论是在公共场所、大众运输、公司企业或机关学校中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新加坡政府的用意十分明显,引进语言和文化相近的中国人才,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不易有种族之间的隔阂问题。
虽然新加坡政府的算盘打得不错,但是中国移民并未如预期融入当地社会。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吸收移民的速度过快,过去十年间增加了近百万的人口,本地人的生存空间明显缩减。而报章媒体上关于中国移民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新加坡人对中国移民的不满越发强烈。
一起事件则突显出新加坡人对中国移民的负面看法:6月间媒体和网络热烈报道和讨论一个视频,一名中年妇女在地铁上责备一名女子让位过慢,以英文斥责她“八成是从中国来的”。而事实上,让座“慢”的女子是新加坡人。
经常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时事评论的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纪赟认为,中国新移民给新加坡最大的冲击主要来自物价和房价;举例而言,中国人只要把上海、北京或深圳的一套房子卖掉便可在新加坡轻松购置一套政府组屋(由政府承建的房屋),意即中国房价的增长间接推动新加坡房市,虽然新移民的购房比例不高,“但他们就像鲶鱼一样搅动了本地的市场,并拉高了房价”。
(狭人稠的新加坡近年增加了许多中国移民)纪赟说,“新加坡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宽容最不排外的地区之一。只是当你突然发现每天上班时都挤不上公交,当你发现你想买套房子却有四、五个外地移民在与你争抢时,再怎样理性地解释新加坡需要移民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确实挤占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一名从事银行业的新加坡人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与职场上偶尔能感受到新加坡人对中国移民的排斥,而媒体报道的中国负面新闻也造成她对中国的负面印象。针对是否赞成新加坡继续引进中国人才,她表示:“我不赞成,我真的不赞成。新加坡很小,太多的中国人让新加坡好像一个小型中国,而他们不融入社会。有时候他们来这里看起来是不开心、不情愿的。”
究竟为何中国移民难以融入新加坡社会?血缘、文化和语言的相似为何无法成为族群融合的有效助力?本身也是中国移民的纪赟说:“就思想上而言,两地居民就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中国新移民往往太'聪明',但在一个契约社会里,太聪明的人往往会让人觉得未必靠得住。这主要还是与中国社会的现状有关。在中国合法的事往往比非法的还要难办,所以在这种社会里生存的人,往往就学会了一整套的变通与取巧的方法,喜欢在办事时绕过规则或干脆忽视规则。但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这种人往往会因为太聪明而最终吃亏。”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疯传一则消息!越来越多渠道证实 |
2 | 韩国空难很可能指向一个可怕的结论 |
3 | 提振民心,习近平迫不及待宣布好消息 |
4 | 外媒:习近平变脸,中国已成全球公敌 |
5 | 故意的?中共把俄军整崩溃了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疯传一则消息!越来越多渠道证实 |
2 | 中南海怂了 赶在年底突然宣布… |
3 | 马斯克重大信号突袭 |
4 | 中国曝光全球首架六代战机 马斯克这样评论 |
5 | 异常高调 胡春华或将接任这个要职 |
6 | 温家宝亲笔信释放敏感政治信号 |
7 | 公务员大幅降薪 “铁饭碗”难保 |
8 | 当下中国气氛何等肃杀!网传温家宝回信 |
9 | 韩国空难很可能指向一个可怕的结论 |
10 | 郎平一家五口美国聚餐 老公罕露面帅气逼人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孤勇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 | Winston Sm |
2 | 中国有私有产权吗? | 施化 |
3 | 美国与俄罗斯两位重量级政治思 | 高伐林 |
4 | 每当看到这种场面,就觉得出国 | 旅泉 |
5 | 多年前对江习王体制观察 | 胡亥 |
6 | 陈辉上将不可能是胡锦涛人马 | 胡亥 |
7 | 一地鸡毛/中央最新决定/你知道 | 体育老师 |
8 | 人不可貌相 | 云儿云儿 |
9 | 全聚德烤鸭倒闭了,全国高校思 | 体育老师 |
10 | 一条阴险恶毒的栽赃排华谣言 | 溪边树下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有私有产权吗? | 施化 |
2 | 川普MAGA目标宏远脚踏实地.若 | 木秀于林 |
3 | 台奸是否已经泛滥 | 右撇子 |
4 | 台湾最佳防御 - 非军事化 | 山货郎 |
5 | 吉米卡特盖棺论定 | 施化 |
6 | 解禁"抖音",将成为 | must |
7 | 天之大棋 | 特有理 |
8 | 中国人群体性的十个恶习 | 汪翔 |
9 | 每当看到这种场面,就觉得出国 | 旅泉 |
10 | 中美友谊故事征文 | Shane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