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熙妈
寒假过完的第一场球赛,K同学在场上积极跑动,队友远传过来,只看到他接球的瞬间突然呲牙咧嘴,老母亲心里咯噔一下。过一会儿一脸痛苦的下场坐在一旁左手捂着右手,第四小节就没再上场。球赛结束,上前察看,发现右手无名指略微肿胀泛红。问他要不要去医院?答曰,应该没什么大事吧,等等再说。晚饭后再看已经有些发紫,终于同意说不然去医院看一下吧。
体验过加拿大医院的急诊速度,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不曾想,停好车进去,K同学已经排到前台登记信息了。前台的工作人员非常亲切,温柔地提醒K同学距离17岁生日还有半年,之后就不能来儿童医院看诊啦。哦,因为儿童医院离家最近,所以真的没注意这茬。想起疫情期间回国在酒店隔离时,刚过14岁生日的K同学按规定必须和我分开隔离,理由是14岁生日过了一天都不是14岁了,所以坚决不能和父母一个房间隔离,隔离费用自然是双份。看来对于年龄的界定也是有东西之别的呀。
登记完信息就进入急诊部最里面的候诊区,没几分钟就有医生推着仪器过来测心率并询问伤情,递过来四粒布洛芬药片和一杯水让K同学服下,告知需要等待做X光检查。
正觉得整个过程还蛮快的嘛,进度就开始慢了下来。好在都有手机在手,刷一刷时间就不那么难熬了。四处都很安静,偶尔听到不知哪个诊室传来的一两声孩子的哭声。
又过了二十分钟,护士过来带我们去X光检查室,女医生也是嘘寒问暖,极其和蔼。待K同学坐定,医生立马双膝跪地在他身边耐心地调整手的角度,还不停安慰他,真的令人感到温暖。
很快做完检查,我们被带进一间单独的诊疗室等待检查报告。当我又一次对下面的进程充满期望时,时间的指针仿佛彻底被按了暂停。四周又变得异常安静。继续刷手机,娘俩一起欣赏乒乓年度精彩进球,又聊聊学校里的趣事。期间接到闺蜜电话,问了情况之后抛给我一句话“你且等着吧!”快两小时期间,我问了护士三次大概等待时间,护士小姐总是绽开一脸的真诚笑容,礼貌的告诉我,对不起,今晚病人太多了,我真的不知道准确时间,但应该很快了。我四处张望,不见一个她口中的太多病人。最后实在受不了了,问她能否带孩子先回家,等待医院把报告结果给家庭医生。护士小姐看了看电脑说,我看到了报告,建议你最好留下来等医生。心里又是咯噔一下,彻底放弃离开的念头。
终于,一位女医生推着电脑走进了我们的诊室,宛如一位天使啊。给我们耐心讲解K同学的X光情况,无名指第一关节处骨裂,需要上一个小小的夹板。然后讲了各种注意事项,并特别嘱咐我们注意接听医院的复检电话,这非常重要。
隔了两天,正在同朋友在外吃饭,果然接到了医院的电话,要求K同学在受伤的第六天到医院复检。
复检约在下午,整个过程非常丝滑、高效。按要求来到急诊部旁边的大楼三层,接待人员又是如沐春风的接待方式,引我们进入一个单独诊室,没几分钟,一位亚裔男医生就来了。拆开K同学已经被小伙伴签了名字的手指夹板,询问感受,唰唰开了张单子让我们再去拍一张X光片。回到前台,刚才那位接待大妈一脸笑容的等着了,问我们知道X光在哪里拍吗?然后一脸“我就知道”的表情,递过来一张满是彩色照片的导引图,正面是如何到达X光检查室,反面是如何从检查室返回的路线。拿着图在手上,非常顺畅的来到了X光检查室。路上跟K同学讨论这个方法真是高效。我说国内医院要这么做不也挺好吗?不过人太多,这导引图得印不少吧?K同学说,用手机扫二维码然后就可以进入导引图啊。好吧,我这守旧的思维是要与时俱进啦。
拍完片子回到诊室,刚才的医生也很快进来,在电脑上跟我们讲解上一次的片子和刚刚拍的片子的对比。医生认为骨裂处长得有进步,但不够完美,需要预约下周同一时间再来医院复检,就是再拍一张片子进行比较。如果愈合得完美了,他就放心了;如果没长到他认为的完美,他担心将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存在关节疼痛的风险,需要考虑要不要做个小手术。看K同学听到手术的神色有些紧张,医生赶紧安慰说,只是存在一点可能性。接下来又重新上夹板,这次上夹板的位置与上次相反,医生说是看了片子后需要进行的调整。绑好问K同学是否感到comfortable,K同学刚露出一丝犹豫,医生马上又拆开重新绑一遍。我这当妈的都觉得不知说点啥好了。然后双方礼貌告别。路过前台,大妈又等在那里了。笑眯眯地递过来一张刚才诊疗医生的名片,正面写着下次复检的日期和时刻,背面还写上了务必提前一刻钟到她这里拿取X光申请单的提醒。
从医院走出来,我的脑子里就冒出一句话“慢工出细活”。加拿大的医疗常因为龟速被人诟病,但在看病的过程中又真的感受到一种“被珍视”的尊严。不知如果评价,仅对这次的经历做一个客观的记录吧。对了,还要说一句,整个过程都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