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预制”这一概念在各行各业中频频出现。
餐饮行业的“预制菜”,意味着通过工业化生产将食材或菜品预先处理,消费者只需简单加热即可享用。
最近,“预制朋友圈”引爆自媒体空降一股预制狂潮,一夜之间,万物皆可预制。
这种过度标准化、提前规划的现象也悄然渗透到教育领域,尤其是国际教育中也出现了“预制人”现象。
预制留学生是指那些依照父母或社会的期待,盲目地接受安排,最终走上了与自我认知和成长不符道路的学生。
虽然这些学生接受了全球化的教育,站在了知识和文化的前沿,但却往往缺乏对自我独立发展方向的思考。
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了预制框架中的角色,而不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他们的未来,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高中,从KET/PET到托福雅思。
无论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对留学生活充满期待,甚至是否具备出国的意愿,父母都已经决定了未来10年的每个环节和步骤。
这种过度规划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父母深深的焦虑。
他们用预制大法将孩子牢牢置于控制之中,并且把他们的主动权剥夺得一干二净。
孩子从小就没有机会去真正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兴趣、梦想又是什么。
他们生活在一个“为别人的安排而活”的环境中,接受着父母无休止的规划和安排。
他们对于未来的认知,却常常是模糊的,甚至没有机会去接触和发现自己的真实兴趣。
就像是轨道上的火车,开车的是父母,引领方向,孩子反而变成了迷途的乘客,任由父母带去另一个地方。
虽然目标清晰,但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和心情,更剥夺了孩子的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和探索。
当孩子抵达目的地时,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内心并没有感受到过真正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
最明显的就是,当他们毕业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工作,想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如何规划。
他们还寄希望于父母,希望父母继续像前十几二十年那样继续安排下去。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大学毕业就意味着自己功成身退,不再想为孩子的未来操心。
留学生的预制人生
留学,作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跳板”,不仅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望,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但是在留学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发现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被“预制”好的世界,按照别人为自己设计的剧本,默默地扮演着一个又一个的角色。
留学的准备往往是从各种考试准备开始的。从托福、雅思到SAT、ACT、AP每一场考试的目标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而是为了接近那个目标分数。
为了达到既定的分数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参加培训班、刷题、学技巧,却从来没有真正去了解知识点。
每一分钟都很努力,但这样努力的背后却只留下一个冷冰冰的分数。
文书写作时,交出一笔不菲的费用,寄希望于这些专业机构能够为自己打造一份完美的申请材料。
于是那些千篇一律的语句,拼凑出来的“光鲜”履历,不一定能够迎合招生官的胃口,而且肯定毫无个人色彩。
选校选专业时,一味盯着就业率和热门趋势,却从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天赋是否与之匹配,就好像在菜单上只想挑选被推荐最多的预制菜品。
当你终于走过一段预制旅程,进入大学后,预制模式依然没有结束。
在课堂上,你可能会选择那些大多数人都在选择的课程,盲目跟随“热门”的思路去做作业、考试,而不去思考课程的真正意义和自己的兴趣所在。
老师的每一句话似乎都被机械地记录下来,从来不会主动提问,也没有去挑战老师的观点。
完成作业、交报告,就像是一个按照标准流程运作的机器,缺乏灵魂。
在社交场合,为了让自己融入热闹的群体,不得不模仿其他人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即使自己内心根本没有兴趣。
假期旅行,首选目的地是网红打卡地点,拍着千篇一律的照片po上社交平台,预制出丰富又精彩的留学经历。
在预制模式下,留学并不是真的体验,而是完全复制别人的经历,一切好像都是预制好的,不为别的,只为留学后那个毕业证而生。
走出预制框架
曾经看过很多案例,父母把孩子要走的路一一铺好,要求孩子稳稳当当地达到父母理想中的目标。
但是等到距离实现目标一步之遥,孩子却彻底崩溃了,患上了严重的抑郁,过去取得的种种成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升学、就业、成功,是很多中国家长预设的目标,为了这些目标,他们煞费苦心去“预制”一个符合标准的孩子。
这种“目标导向”的教育模式,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孩子个人兴趣、内心需求和探索的价值。
父母过度干预的教育方式下,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到迷茫、焦虑。
由于缺乏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学术挑战和生活压力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按照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标准在前进。
他们可能会获得顶级大学的学位,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的内心依然空虚又不安。
他们以后的人生里,可能会不自觉地复制他人的成功路径,走向另一种“预制人生”,以为这样就能顺利地走向成功。
但是却未曾发觉,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在既定的轨道上麻木地运行着。
虽然身处充满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却始终被困在预制的框架里,无法真正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绝不是国际教育的内核。
教育应当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而不是为他们预设一条固定的轨道。
父母的关爱应是指引而不是控制,应该让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在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学会思考、选择和独立。
只有这样,留学才不再只是一个外在的目标,而是成为孩子内心成长、发现自我、实现梦想的重要阶段。
当前新闻共有1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一股暴跌潮,正在席卷全国 |
2 | 如临大敌 中共密件热传 |
3 | 中国市场突传重磅利空 |
4 | 美国股市传出大消息 |
5 | 下跌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北京彻底露馅 |
6 | 突然!一封“倒习书”疯传 |
7 | 全场傻眼 中国学者丢人丢大了 |
8 |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
9 | 大权旁落?习最新讲话再现异常 |
10 |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奥威尔的世界=Woken- Shit;MA | 木秀于林 |
2 | 这也能抄 之 一个降落伞包 | 席琳 |
3 | 老态龙钟的精神家园 | 特有理 |
4 | 沈逸教授:川普2.0治国如开公 | 随意生活 |
5 | 谁制造了最多中国人死亡? | 汪翔 |
6 | 中国,具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 | 施化 |
7 | 费正清回忆梁思成林徽因 | 席琳 |
8 | 何祚庥评项立刚 | 老字号 |
9 | 梁思成的图和林徽因的画 | 弓长贝占郎 |
10 | 寇可往,我亦可往? | 秋念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