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数据显示,中国赴美留学走出十年黄金时代,迎来了历史拐点——
今年中国留学生在美总数有277,398人,连续四年下降,不再是美国第一大生源国,总数回归到10年前水平。
十年黄金期的几百万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每一个为了更好的教育远渡重洋的中国家庭,和每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大学里走出自己路的中国孩子。
带着好奇,雪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颖毅的研究对象就对准了这一批人:
出生于95年后,于2013年-2016年赴美读本科的孩子,也是赴美黄金期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跟上一代人去美国大多读研究生且勤工俭学苦哈哈的形象不同,这一代孩子大多出生于中产之家,衣食无忧,英文好,自信,视野广。
他们面对的挑战自然也有些不同: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写的那样:Ambitious and Anxious,这一代留学生在美国,既雄心勃勃地却又忧心忡忡。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随着95后留学生退出舞台,00后、05后的孩子奔赴美国,情况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赴美留学的变量
很长一段时间,出国后面会跟着“镀金”的字眼:从第一代“留洋”的小留学生,到80年代自费出国兴起,再到90年代“疯狂英语”的全民热潮。
出国深造,换回的是比国内更具含金量的文凭,更闪亮的国际背景,以求得就业市场上可以高于他人的职位,从而拿到高薪。
“好工作”“好薪水”在国人的社会评价系统里约等同于“更高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当年父母未能完成的留洋心愿,转植于下一代孩子身上。
曾经听过一位朋友讲起她的大名“刘洋”的来历:90年代在外企工作的妈妈希望女儿能出国读书,或者未来留在国外,所以起名“留洋”——那时候,出国象征着去看更大的世界,过更好的生活,去完成父辈没有条件完成的梦。
而到了新一代留学生身上,留学不再是独属于“精英”的行为,越来越多中产加入了这个群体。出国的目的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多样。
《留学的孩子》里的研究对象大多属于这一类别:
有的是高考后决定出国,有的则是在国内上了一年大学后出国,有的则是高中就读于专为出国而办的公立国际部。
当时赴美热潮刚刚兴起,民办双语学校仍未走入大家的视野,直到2015年后才迎来了新一波的高峰期。
为什么选择出国?
与国内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考制不同,不同国家因为其多样化的录取标准与评价制度,使得自己拥有不止一次的“机会”。
出国就像洗牌,在异国开展人生新阶段,踏上不设限的新旅程。
书中提到当时就读于范德堡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小钟,为了不想参加国内高考而决定赴美留学。
“在高中,你必须学好每一门科目才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但我不擅长物理,而它又是理科的必修科目,我喜欢文科,但我又不擅于政治——它是文科的必修科目。”
也有的同学将美本视为一种替代方案,就读于华盛顿大学修读工程学专业的小哈说:“我首选是复旦或中山大学,老师告诉我,根据我的高中成绩,我最有把握上的是湖南大学,所以来美国了。”
也有一些家庭决定在高中阶段就将孩子送去美国。艾伦就是如此,即使他本人非常不愿意来美国,但妈妈却坚持要他去:
“她希望我出国时年纪越小越好,我妈妈认为,只要我在美国读私立学校,就可以上美国的好大学。”
像这样的学生,马教授调查了不少。
她从背景、社会关系网、学业成绩以及留美育回国意向做了问卷调查,并从申请大学的过程、赴美前的期望、交友的环境、赴美后在学业和社交方面遇到的挑战、及毕业后留美或回国意向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查人数超过两千名学生,深度访谈人数达到65名,同时在线调查了来自50所院校的507名中国留学生。
书里有诸多让我们有点意外的发现。
如她提到:低龄留学如赴美读高中与增加大学录取机会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同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塑造中国学生的学业和社会经历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更多基于课程兴趣,而非排名等因素选择美国大学的学生,则更可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更有幸福指数。
隐秘的焦虑
在“雄心勃勃”之外,这批留学生同样“忧心忡忡”。
每每采访到海外名校的大一新生,我们都会问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大学里遇到的问题,要是在高中就知道就好了?
以下是他们曾经给出的回答:
“一定要去问你要去的学校的学长学姐,每个课程的评分标准和作业要求是怎样的,不然绩点你会很惨。”
“知道外国人喜欢喝酒开party,不知道他们天天喝酒开party。”
“如果能在大学前就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可能我现在会更自在一些。”
“以前我想着大一能多听听不同学科的课程,好在未来为自己确定一个专业,可现在我发现自己根本分身乏术,只求成绩别不及格就行。”
……
如同上面几位大一新生,越来越多已在海外就读,尤其如奔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们,正面临着教育体制和文化上的双重冲击。
■一位哥大留学生曾被网暴,校园里分裂的观点也是对中国留学生冲击较大的经历
焦虑一:“分身乏术”与“好上加好”
马教授发现,中国学生面对的最大焦虑之一,就是从国内高中到美国大学的鲜明差异。
“对美国教育‘轻松有趣’的社会想象,造成了对大学学业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国内高校“严进宽出”的普遍现象使得大家认为大学是轻松的。而与国内大学生相比,在国外就读本科的孩子们则学业压力巨大。
尤其对于美国大学里的讨论部分感到“不适”,害怕自己问出愚蠢的问题。而在她的观察中,“中国学生擅长学习任何有明确结构的东西,但在开放式学习方面则很不擅长。”
从小以考试见长的我们,缺少多线程学习的经验,从而会引发学业上的“拖延症”,在各种deadline间疲于奔命,为赶due而废寝忘食,以至于最后草草交了作业,或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
没有质量的学习自然导向不佳的学术表现,结果就是更加为自己的学业感到焦虑。
除去陷入各学科基础标准分身乏术的留学生们,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海外名校中依然能保持傲人成绩的学生却也逃不出“焦虑”。
他们会时刻抱有“自省”的态度,觉得自己不够出色,还要更出色,总觉得自己不配,还可以更努力:“纵使作业得了A,我仍然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我还可以更努力一些。”
中国留学生是特殊的。
马博士写道:
“中美两国的高中和大学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与脱节,这使得中国留学生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他们既受益于中国教育为其打下的坚实的知识基础,也受制于此。”
焦虑之二:独处的课题
在以往我们接触过的海外大一新生中,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到“社交焦虑”。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快,基本上半年到一年就可以找到自己舒服的社交方式;而有的人,整个大学生涯都被人际交往所困扰。
马颖毅教授称这样的不适为“个人主义障碍”——
从小在集体文化下成长的中国孩子们更习惯紧密的人际关系,习惯于与要好的伙伴一起做事情。
然而,美国大学的设置不像国内有着特定的班级,上的课大部分都是一样的,而是每个人的课表都不同,没有紧密的班级组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程要忙,孩子们发现自己更需要单独行动。
曾经有一位在纽约大学就读的大一新生跟我们提到过“初入学的社交焦虑”。
没有出国前,我与我高中的朋友们关系密切,我们是多年的朋友,之后我们四散在世界各个国家。我用了半年时间开始慢慢接触新的人和圈子,但总差着意思,那种凝聚力可能之后再也不会有了。
而有一些我的好朋友,他们的积极能量就来源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这样就会比较辛苦;还好现在我很坦然学会了独处,人总是要通往孤独的。
除此之外,西方同学们的“派对文化”,也总让中国学生们无所适从。
大多数孩子都会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参与一些party。但一直以喝酒蹦迪为主的聚会,中国学生很难在其中产生共鸣与归属感。
当然,中国与西方无的显著差异必然会让留学生们在他人的国度中成为少数群体。而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加深了这种人际隔阂。
在《留学的孩子》一书中,中国留学生的社交被称为“保护性隔离”——中国孩子们在一起玩。
虽然,人就是这么长大,越发走向“孤独”的。
只不过对中国的孩子来说,在上大学就要做好充分的孤独准备之前,我们对于个人空间的探索,还太少。
亚裔不再做“哑裔”
《留学的孩子》一书中,访谈对象为2013年至2016年间就读于美国高校的本科生。
随着十年过去了,中国留学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14年开始,大批双语学校涌现了出来。数据显示,当年中国国际化学校年增长率高达9%,和上一年的843所相比,新开学校76所,到达919所。截止到2024年,国内民办国际化学校突破1400所。
国际化教育培养出了一批与以往形象全然不同的新生代中国留学生。
首先是敢于发声。
中国孩子不再选择做“沉默寡言的一代”,而是敢于直面冲突,表达自己清晰的价值观与态度。
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在国内就已接受了国际化的教育,在语言、批判性思维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不再是一味的“迎合”和“求融入”,而是选择做审慎地、客观的观察者。
■最近10万+热文的普林斯顿大学生,也在校报上发声
其次,对自身的探寻和追求。
当出国留学不再是“朝圣”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出国不再是为了“重新洗牌”。
而是为了可以站在更广阔的的平台上,去体验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我”作为个体而言,能够给“我”,“我”身边的社会,及世界带去什么。
有人厌倦了“内卷”与“竞争”,敢于放弃这种无谓的游戏规则,去探寻更有人生意义的目标和进行更有趣的人生体验。
最后,更加勇敢有底气。
随着国内国际教育的迭代,00后留学生们在美国更有文化自信,也更有勇气去反抗不公平的现象。
前段时间,MIT教授在一场分享中引用了一段中国学生的话:
我只是想让我的论文获得更好的成绩,再说了我们学校从来没有教过我们道德和价值观”作为行为不端的反面例子。——这是一位被顶尖大学开除的中国学生的辩解。
中国是她唯一列出国籍的国家,直接中国留学生利用AI伪造数据作弊,缺乏“道德与价值观”。
随即遭到了在场一位中国留学生的质疑,而教授遭到反驳后回答:这并非我个人的判断,而是学生的原话,其他我接触过的中国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这只是个案。
女孩得到解释后也没有放弃,而是继续输出自己的感受和诉求:
这表明,中国学生是正直和诚实的,才说给你这样真实的反馈。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觉得有点被冒犯,这是你提到的所有不良行为中,唯一一处特别标注国籍的地方。我认为在这个群体之外维护好声誉很重要,但在群体内部,我们也应该提高对这种无意识偏见的认识。
我对这个种族歧视问题比较敏感。将来如果你再做这个演讲,请删除那个关于国籍的注释,这对这个特定群体来说似乎不太公平。
这个孩子后续在社交媒体写道:
“我相信我们不卑不亢的态度会在每一次这样的事件中由反击得到展现,也祝愿我们每一次的努力下这样的事件将会越来越少。”
新一代中国留学生不愿做“沉默的一代”,“亚裔”也不再做“哑裔”,这不正是我们努力了百年来,最想看到的中国留学生的样子吗?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入籍9年也没用!17名华人被取消国籍+遣返 |
2 | 炸锅了:马斯克突然“改名”,它的价格一分 |
3 | 广东要出大事?记者走访 有重大发现… |
4 | 结束!“俄罗斯半个世纪建立起来的” 丧失 |
5 | 华人注意:这些开头的电话号、大部分都是诈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疯传一则消息!越来越多渠道证实 |
2 | 入籍9年也没用!17名华人被取消国籍+遣返 |
3 | 当心,历史最大泡沫就快破裂 |
4 | 武汉房价跌的离谱 |
5 | 故意的?中共把俄军整崩溃了 |
6 | 韩国空难很可能指向一个可怕的结论 |
7 | 危机正在广东酝酿 |
8 | 人只要不要脸,就天下无敌 |
9 | 为何有人发现癌后一治疗就很快去世?医生不 |
10 | 外媒:习近平变脸,中国已成全球公敌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孤勇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 | Winston Sm |
2 | 中国有私有产权吗? | 施化 |
3 | 每当看到这种场面,就觉得出国 | 旅泉 |
4 | 陈辉上将不可能是胡锦涛人马 | 胡亥 |
5 | 全聚德烤鸭倒闭了,全国高校思 | 体育老师 |
6 | 人不可貌相 | 云儿云儿 |
7 | 一地鸡毛/中央最新决定/你知道 | 体育老师 |
8 | 访台一周归来的女研究生对自己 | 体育老师 |
9 | 短诗三首 | 北极雪橇 |
10 | 一条阴险恶毒的栽赃排华谣言 | 溪边树下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中国有私有产权吗? | 施化 |
2 | 川普MAGA目标宏远脚踏实地.若 | 木秀于林 |
3 | 卡特-里根, 奥巴马/拜登-川普 | 芹泥 |
4 | 台奸是否已经泛滥 | 右撇子 |
5 | 2025:中美在不同轨道上会撞车 | 阿妞不牛 |
6 | 台湾最佳防御 - 非军事化 | 山货郎 |
7 | 吉米卡特盖棺论定 | 施化 |
8 | 中国人群体性的十个恶习 | 汪翔 |
9 | 每当看到这种场面,就觉得出国 | 旅泉 |
10 | 天之大棋 | 特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