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几年,越来越多曾体验过“快乐教育”的家庭开始回流,他们在国外感受过自由成长的氛围,也逐渐意识到中式教育的独特优势。
有人是为了更扎实的学术基础,有人是为了更严格的管教环境,有人则是为了孩子对母语和文化的认同感。
无论原因如何,每个家庭都在为孩子的未来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
但带孩子回国,究竟意味着什么?适应过程中会有哪些挑战?这些家长是否会后悔自己的决定?
去年11月底,博主@木沐牧慕 带着两个孩子回国,哥哥插班三年级,妹妹插班一年级。转眼一年即将过去,这一年的适应过程既充满挑战,也带来了不少惊喜。
在美国,兄妹俩就读于一所以玩中学(play-based)为主的教会学校,四年级之前几乎没有课后作业,学校强调自由发展和家长陪伴,主张释放孩子的天性和“全人教育”。
回国后,即便去的是相对“不卷”的国际私立学校,也开始有了课后作业。不过,孩子大多能在学校完成,周末的作业量也在可控范围内,通常3-4小时可以搞定。
妹妹刚回国时,经常嚷嚷着不喜欢学中文,但一年后,兄妹俩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识字量和表达能力大幅提升。
尤其是哥哥,如今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经常主动提到自己学到的历史故事。经过一年的沉浸式学习,哥妹俩基本实现了真正的双语能力。
妹妹在美国时对数学兴趣一般,但回国一个学期后就在袋鼠数学竞赛中拿下银奖,期末考试还考出了班级唯一的计算满分,这份成就感,让她对数学的兴趣大增。
在美国的课堂上,孩子们有很高的自由度,比如自由阅读时,有的趴在地上,有的葛优躺,还有的直接坐在桌子上,单这些在国内的课堂是行不通的。
回国后不久,妹妹当上了纪律委员,负责监督同学们的课间表现。
相比于国外的中小学,国内的学校更加注重规则感、纪律性和集体意识,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更加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过度保护。
在美国,体育课是兄妹俩每天最期待的课程之一。除了正式的体育课,每天8点到3点的在校时间里至少有1-2小时可以在户外自由活动,经常放学带着一身汗味回家。
但是回国后,体育课的运动量明显减少,冬天甚至连羽绒服都不用脱,可见运动强度有多低。
国内的孩子普遍穿得更厚,养育方式也更“精细”。每个班级都配有生活老师,全程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户外活动也相对较少。
在美国,孩子们更偏“放养”,生活方式更为粗犷。6岁的妹妹在美国时,手上经常因为玩各种器械而磨出茧子。
回国后,兄妹俩的“野劲儿”收敛了不少,妹妹变得更淑女了。
总体而言,兄妹俩的适应能力超出了预期,反而是大人很难适应。
每天看班级群、辅导作业成了家长的日常,简直“快疯了”,事实上国内很多作业其实是留给家长的。
中外教育各有利弊
回国不会耽误孩子成长
博主@樱桃的眼睛 出国10年,纠结了1年还是决定将孩子送回国,因为她认为回国绝不会耽误孩子。
虽然很多人并不看好他们的决定,认为她肯定会后悔,还有人指责她坑了孩子。但是她认为对于中外教育,都不能以偏概全。
自由的氛围、鼓励式的教学,这些她和孩子都曾亲身经历过。在国外的幼儿园和小学里,他们都体验过,知道它的好处,也清楚它的弊端。
回国后,孩子逐渐适应了严谨的教学方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了基础知识。这些,都是过去求而不得的。
更重要的是,孩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现在孩子爱上了传统故事,也喜欢逛博物馆。
这些经历,也许会在她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她清楚自己的根基,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作为一个有留学经历的妈妈,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比很多人更清楚世界的广阔。真正走过、看过之后,才能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让她能判断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不会太焦虑,更不会随波逐流。
在当下教育内卷的环境里,父母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她认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所有父母都不希望耽误他们的成长。每一次的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决定。她能做的,就是取长补短,帮助孩子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中汲取优势。既然选择了回国,那就安心前行。
回国or留在美国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答案
几乎每一个分享反润回国的妈妈的帖子下,都吸引了很多同样身在海外的家长关注,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教育非常迷茫。
有家长认为,国内的基础教育非常宝贵,这是以后一辈子都补不回来的。也有家长持观望态度,决定等孩子长大些再考虑。
很多家长都在教育的十字路口上犹豫。
一位坐标在尔湾的家长选择让孩子留在美国。他坦言,自己也曾有过送孩子回国打好中文基础的想法,但随着孩子在美国的成长,他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他发现,美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创造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而且,孩子在这边的成长环境更轻松,体能锻炼的机会更多,整体健康状况更佳。
从现实角度出发,他认为如果是生活在美国的一些偏远州,回国可能是更有性价比的选择。但在加州,尤其是尔湾,情况则完全不同。
尔湾的教育资源丰富,社区安全,华人众多,中文几乎已经成为“主流语言”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兼顾东西方文化,也能相对轻松地成长,还不用经历国内“鸡娃”式教育。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的冬天太冷,深圳的夏天又太热,教育环境高度内卷,家长和孩子的压力都很大。
他甚至觉得,如果真要考虑回国,倒不如等到大学阶段再去。
因为在他看来进中国的顶尖大学相对容易,性价比高,未来找实习机会也更容易。毕竟,中国的新兴产业发展更快,未来的机会可能更多。
他也承认,每个选择都有各自的遗憾。在美国成长的孩子,即使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是很难真正深入理解中国历史文化。
诗词歌赋、四大名著、历史典故……这些单靠语言学习是没办法体会到它们深厚的底蕴。
教育抉择背后的深层思考
每个家庭都在为孩子的未来做出最优选择,但无论是回国还是留在国外,都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考量:教育模式、社会环境、职业发展,甚至是家庭的长远规划。
不同背景、不同需求、不同经历的家庭,做出的决策往往也千差万别。
有些家长坚定“反润”回国,因为他们认同国内基础教育提供了更系统、更扎实的学科训练,尤其是数学、理科等领域,教学强度远超大部分美国公立学校。
而且孩子的身份认同也是选择的重要出发点。虽然在美国的华人社区里,孩子依然可以学中文,但毕竟远远比不上国内的沉浸式环境。
更重要的是,一些家长对国外当前的社会环境有所顾虑,比如治安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的动荡。
回国至少可以保证安全无忧,不用担心枪支进校园、毒品进校园。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家庭认为,在美国成长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更有利。美国的基础教育虽然没有国内那么严格,但是在培养创造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更出色。
相比国内高强度的学习节奏,美国的基础教育更加宽松和灵活。课外活动丰富,孩子有更多时间自由玩耍和进行体育运动。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在如今极度内卷的环境里,拥有自由的灵魂和健康的身体,比学业成绩更重要。
无论是选择回国还是留美,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教育体系,做出选择之后,也不需要去美化另一个选择。
最关键的是,家长们能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找到更适合成长的土壤。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重磅!中国政坛惊现史无前例一幕 |
2 | 央视主持肖晓琳在美国儿子家死去 留下26字 |
3 | 马斯克预告明日大事 震惊网民 |
4 | 计划曝光 川普真动手了 |
5 | 军中巨震 习失控军权或遭公开抛弃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重磅!中国政坛惊现史无前例一幕 |
2 | 马斯克总算露出了真面目 |
3 | 央视主持肖晓琳在美国儿子家死去 留下26字 |
4 | 比亚迪无锡、成都工厂爆发罢工抗议 |
5 | 失算!习近平这下懵了 |
6 | 马斯克预告明日大事 震惊网民 |
7 | 莫斯科发生令人震惊事件 |
8 | 计划曝光 川普真动手了 |
9 | 胡德华猝逝 当年这样评价小学生 |
10 | 军中巨震 习失控军权或遭公开抛弃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