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从北京到硅谷,女儿撕碎了我对名校的执念

www.creaders.net | 2025-04-24 14:28:15  Letsight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Ashley是一位帮助女儿实现学术梦想的超级母亲。她的女儿从北京的国际学校出发,仅用三年时间完成美国大学双专业课程并荣誉毕业,今年从美国Top10大学人工智能方向博士毕业,进入META工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Ashley的世界,听听她如何用智慧和远见为女儿规划教育之路。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

从公立校到国际学校

女儿的成长之旅

最初让女儿进国际学校,并不是我早早规划好的结果,而是一个不经意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被一个朋友点醒的。

女儿原本就读于北京的公立学校,成绩一直很优秀,还拿过多次拿过朝阳区及北京市三好学生。

但是升入高年级后,我发现孩子面临的课业压力大增,连课间的十分钟都被用来赶作业。

学习的快乐,慢慢被压力所替代。我开始察觉,那个曾经爱上学、爱学习的女儿,悄悄有了厌学的情绪。

我突然开始怀疑:这所学校,真的适合她吗?

某天,一个朋友问我:是不是要送女儿去国际学校?我知道她应该是记岔了,我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这句话也敲醒了我。

我开始地毯式搜索北京的国际学校信息,偶然看到了北京王府学校的夏令营招生,我决定带女儿去试试看。

谁也没想到,这次尝试改变了很多事情。短短一周的夏令营结束后,女儿非常兴奋,坚定地对我说,想要转学到这里。

这个决定在当时并不被大家支持。很多人认为,最稳妥的选择是就读公立学校的国际部。但女儿态度坚定,而我也选择站在她这一边。

我还记得夏令营刚开始时,她有些紧张。老师得知她成绩不错,邀请她用英文在开营仪式上做分享。我替她答应了,但她却没什么信心。

我鼓励她一起试试,于是我们用中文写了稿子,又请朋友翻译成英文,最后真的是“赶鸭子上架”。

在正式开营前,一位高年级的同学过来鼓励她,最终她真的鼓起勇气站上了台,把演讲稿念了出来。

等到夏令营结束时,她已经可以大方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配合手势讲得有模有样。

那一刻她好像一下子变了个人。我知道,她真的找到了适合自己成长的地方。

成长的代价

是一次次的崩溃与重建

女儿初二正式进入国际学校后过得如鱼得水。不过,国际教育的挑战也不是没有。

虽然她在公立学校里成绩优秀,但进入国际体系后,尤其在英语方面,她发现自己其实是“中等偏下”的水平。

班上很多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在这所学校里,适应得很丝滑。相比之下,她这样“半路转轨”的学生,自然会有落差。

它们班上有个女孩,英语和各科成绩都比她优秀很多。那段时间,她压力非常大,也非常努力。

不过大概一学期后,她就慢慢追平了。那一刻我明白,孩子的适应力和韧性远比我们想象的强。

我常跟身边的朋友说,如果有出国留学的计划,越早转轨越好。因为等到高中才转国际体系,基本都在为考试奔波,没时间去感受国际教育背后的文化、理念和氛围。

而初中阶段进入国际学校的孩子,不仅适应更快,气质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当然,公立体系走出来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理工科基础扎实,逻辑清晰。总之各有利弊,关键还是看家庭和孩子的情况。

说起教育规划,我也有一次“几乎把孩子坑惨”的经历,在孩子九年级的时候,我们在美高读了一个学期。

女儿初中成绩很好,尤其数学,她还参加过国际数学竞赛,都拿到了不错的成绩。我觉得,如果她去美高,应该能有更大的舞台。

当时我们挑了一所美国评分满分的高中,我也做好了要陪读四年的准备。

最初的两个月,一切都还好。可慢慢地,我就发现自己根本扛不住。

每天早上六点多送孩子去学校,下午两点多就得出发去接,感觉每天都奔波。

而且女儿不太喜欢学校食堂,总想让我带饭。我做饭本来就不拿手,一开始三菜一汤,后来简化到“能吃就行”。一周不到,我就崩溃了。

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

女儿也逐渐感受到挫败感,原本在国内拿奖无数,在美高却毫无优势。美国学校是走班制,没有归属感,朋友难交,压力巨大。

我们母女俩都陷入了情绪低谷,最后,我们决定回国。

不在藤校

也能开出花来

女儿申请美国本科时,我们也不是奔着藤校去的,只想找一个真正适合孩子的地方。

我们拿到了二十多个offer,最后只保留了四个,包括:纽约大学,北卡教堂山,还有另外两所。

最初我们更倾向东海岸某所公立常春藤,不仅因其性价比突出,更因孩子高中校长多次强调"这所学校的学术气质与她完美共振"。

作为家长,我始终坚守"决策权交还孩子"的原则,支持她独自完成访校探索。

在走访纽约大学时,她敏锐察觉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零散的校区分布、过度社交化的生活场景,都与她向往的学术共同体存在距离。

转折发生在探访某历史悠久的文理学院时:晨光中的哥特式图书馆前,抱着书本的学生们自发为迷路的访客画地图;食堂里听到哲学系学生边啃三明治边争论海德格尔,这种纯粹而温暖的学术生态瞬间俘获了她的心。

图片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充满智慧。作为美国本科教育体系的标杆院校,该校保持着1:7的师生比,所有正教授必须承担基础课教学。

女儿本科修了数学和经济的双专业,大二那年就加入了一个教授带的研究组。她跟我说过,教授可以为了她一个人,站在白板前讲一整个下午。

更难得的是其弹性学制:提前修满学分不仅允许三年毕业,更能按比例减免学费——这与某些名校"提前毕业照收全额学费"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这份高效需要代价。为追赶进度,她曾在首尔某顶尖学府的暑期学期同时攻克三门高阶经济课程,每日在图书馆熬到凌晨成为常态。

但校方的人性化支持始终在线:学术顾问会主动调整选课方案,心理辅导团队定期跟踪高强度学习者的状态。

回顾这段旅程,最想分享给准留学生的是"渐进式适应"哲学。

很多家长问我,她大学是不是特别辛苦?毕竟修双专业,又能荣誉毕业。

其实她大一那年“玩”得挺疯的。

刚入学的时候,她疯狂社交、参加各种社团,还演了两部话剧。结果GPA一塌糊涂,还有一门成绩是B。

为了这个B,后来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把GPA救回来。

所以我特别想提醒那些刚进入大学的孩子,第一学期真的不要选太多课。四门课足够了,留一点空间适应语言、环境和生活节奏。

不要因为自己能力强就一下子挑战太多,结果把自己搞崩溃了

毕竟,真正的学术成长从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懂得调配节奏的马拉松。

从ED被拒到直博西北大学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后来,女儿顺利地在三年内完成了本科学业,拿到了西北大学的直博机会,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

申博的过程女儿也是非常辛苦,她一边在学校上计算机课程,一边又参加了一个研究项目,还抽空去了韩国,整个假期排得满满当当。

关键转折出现在升学战略重构阶段。在学术顾问建议下,我们锁定了统计学作为突破口。

图片

西北大学

为争取目标导师的研究助理席位,女儿开启了极具策略性的学术社交:前两次办公室守候虽未得见,那时候她有点灰心,我鼓励她再试一次。我对她说:

你永远不需要猜别人愿不愿意帮你。你只需要清楚、坚定地表达你的需求。如果对方愿意,他自然会动用自己的资源来支持你。

第三次,她终于约到了那位教授。她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兴趣、规划和诉求,两人一聊就是一个小时。她一回到家,我就知道,这事已经稳了。

正是这位伯乐导师,不仅提供了关键的研究岗位,更以个性化推荐信助她打通顶尖学府的壁垒。

最后她选择人工智能这个方向,也是个“意外之喜”。

图片

Ashley在美国大学访校(2022年6月)

她在西北大学读博的导师,背景非常硬核:加州伯克利博士。

女儿作为系里学生,主动带这位教授参观实验室。就是这次接触,让教授记住了她并邀请她加入自己的课题组。

没想到这两年ChatGPT大火,那个教授也跟着爆火。女儿说,如果现在再申请,他都未必会收她。

博三找实习

崩溃与转机

时间很快来到了博士三年级,女儿终于可以开始找实习了,但现实让她措手不及。

她原以为博士身份在找实习时会占优势,结果一投简历才发现,只要一提“需要sponsor身份”,很多公司连面试机会都不给。

那段时间,她几乎投了上百份简历。有一天,她情绪彻底崩溃,给我打电话时哭得特别伤心。

后来,转机出现了。一位在Capital One工作的学姐,给她内推了一个实习机会。

虽然这家公司的方向和她本身的研究领域有点偏离,但学姐的“神助攻”真的太及时了。

她一次面试就通过了,因为她的技能恰好匹配了部门当下最需要的方向。

这个实习经历也成了她职业生涯的第一块跳板。实习结束后,公司立刻给了她 return offer。

最后到了博四,Meta抛来了橄榄枝,邀请她参加暑期实习。

她权衡了两边,虽然Capital One那么好,她也很感激,但最后还是决定去Meta试试看。她也给Capital One回了信,表达了自己的感激。

没想到他们仍然表示支持她的决定,还坚持为她的项目继续申请专利。这种对年轻人才的尊重,真的让我对他们感到钦佩。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女儿下定决心留在美国发展。

当然,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但回想她12年级那会儿,我一提留美,她是跳着脚反对,坚决不肯的。

孩子真的会变,会成长,只是我们家长,有时候需要多一点耐心,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走一走、试一试。

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感悟就是,留学相关的很多事情,早点启动,早点规划,真的会轻松很多。

当我们决定送孩子出国时,其实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不仅是经济上的准备,还有孩子的心理韧性、学业节奏,以及对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

孩子在国外真的压力挺大的,家长的支持,不仅仅是情绪价值,更是在关键节点上提供方向感。

如果自己做不到,就尽量帮孩子找到靠谱的资源,向更有经验的人寻求帮助。

毕竟在国外求学这条路上,孩子已经背负了很多,而我们做家长的,能为他们分担一点,是一点。

今天,我们跟随Ashley的脚步,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从国际学校的抉择,到身份规划的远见;从学术的巅峰,到职业的起点,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成功故事,更是一场关于爱与智慧的深刻启示。

教育的意义,不是让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而是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之所以愿意分享这段经历,是因为一路走来,我们有幸得到无数双手的温暖扶持。

那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朋友的支持,甚至是陌生土地上的善意提醒,都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如今,我们希望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如果我们的故事能为那些《注定要远行》的家庭带来哪怕一点点启发——无论是点亮一盏前行的灯,还是避开一处深坑——那便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毕竟,远行的意义,从来不只是抵达目的地,而是让每一步都走得更有力量。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