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取消危机”!中国父母被藤校女儿移出朋友圈

www.creaders.net | 2025-05-01 14:18:16  Letsight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5年最炸裂的英剧《道格拉斯被取消了》,用四集篇幅撕开了“取消文化”的荒诞真相。

剧中,国宝级主播道格拉斯因私人场合的玩笑被全网围剿,搭档玛德琳的“反杀”让观众直呼过瘾——但这不仅是屏幕里的黑色幽默,更是一面照向现实的镜子。

而现实中的“取消战争”,早已从职场蔓延至家庭。

最近闺蜜向我哭诉:美国常青藤布朗大学归来的女儿,在毕业典礼上因裙子长度被父母建议,竟怒吼“别PUA我”,并以“取消父母”相胁。

曾经的掌上明珠,如今成了举着“自由平等”标枪的战士,将父母的关心视为“霸权控制”,甚至将家庭微信群变成“言论自由审查现场”。

  • “你们开空调是破坏臭氧层,我去加勒比海是碳中和旅行!”

  • “说黑人朋友不合适?这是种族歧视!我要在Ins上曝光你们!”

  • “巴以问题站队错误?你们已被移出我的社交圈!”

这场亲情对峙,像极了剧中玛德琳对道格拉斯的复仇:弱势者以“政治正确”为武器,将代际冲突升级为道德审判。

闺蜜的女儿就读的布朗大学,恰是近年“取消文化”的暴风眼。

2024年,该校因校园内巴以立场争议,被迫接受联邦政府审查,最终以“全员反偏见培训”换取5.1亿美元拨款。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留学生,早已被训练成“观点警察”。

图片

图源:《道格拉斯被取消了》剧照

正如《道格拉斯被取消了》编剧莫法特所言:“现代人离社会性死亡,只差一次截屏。”当孩子将美式校园的“绝对正确”逻辑搬回家,中国父母瞬间沦为“需要被改造的落后样本”。

美国教育强调个体独立,但过度强调就容易让孩子把父母当成对立面,认为父母的传统观念是束缚。

这其实给所有送孩子留学的家庭敲响警钟。跨文化交流是好事,但也不能让孩子在外国文化里迷失自我,彻底否定父母和本土文化。

父母也得反思,不能只当 “资源提供者”,要主动了解孩子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平衡不同文化。

什么是美国流行的 “取消文化”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也称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是当代网络时代中,某个社群对某个人或某个节目的言行进行抵制,进而将其驱逐出所处社交圈或专业领域,从而使其失去原有平台支持、无法继续存在的行为。

当一些人发现某人的言论或某个节目的内容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符时,便会主动发起举报,并通过舆论声讨等方式,将其从所属的社交圈或专业圈“踢出局”,令其最终被“取消”(cancelled),即遭到抵制和孤立。

图片

图源:美国人和取消文化调查

“取消”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美国乐队Chic 发行的歌曲《Your Love Is Canceled》(你的爱被腰斩了),随后在1991年电影《万恶城市》(New Jack City)中被编剧Berry Mike Cooper 引用,以暗示某位女性遭到“取消”。

此后,“cancel”这一用法迅速进入非裔美国人的英语圈,并在2014年美国嘻哈真人秀《爱与嘻哈:纽约》(Love & Hip Hop: New York)中,音乐制作人Cisco Rosado 在剧中得知女友有孩子后脱口而出“You’re cancelled!”(“你被取消了!”),该梗迅速在Twitter上走红,成为网络调侃的常用语。

随着MeToo运动的兴起,取消文化在英语社群中不断升温,在社交平台——尤其是Twitter上被广泛运用:当事人一旦被点名,便会引发呼吁抵制、取消或删除其账号与作品的浪潮。

“取消文化”针对什么人?

其实,“取消文化”的支持者,追求的并非当事人即时的道歉或内疚,而是希望通过群体的力量来纠正某人所犯下的特定错误,或对某些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提出补偿要求。

它最初多用于制裁一些不道德的性侵者,例如臭名昭著的娱乐大亨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著名演员比尔·考斯比(Bill Cosby)以及因MeToo事件被指控的《纸牌屋》男主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

过去一年,英国也发生了两起高调的主播被“取消”事件。首先有BBC新闻播报员休·爱德华兹(Huw Edwards),因涉嫌向未成年人购买不雅照片而被停职调查。继而又有早间节目主持人菲利普·斯科菲尔德(Phillip Schofield),因与一名年轻男员工发生不当关系而遭到舆论谴责。

图片

图源:BBC

随着“取消文化”在社交媒体上的不断传播,这团燃烧的火焰越烧越旺,逐渐蔓延至普通人群体。

最近,一部英剧《Douglas Is Cancelled》(《道格拉斯被取消了》)大受欢迎,生动地刻画了取消文化如何摧毁一个原本普通却备受尊敬的人。

剧中,主人公道格拉斯·贝洛斯(Douglas Bellows)是一位常年西装革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妻子是知名报纸的主编,二人在传媒界地位尊崇。

某次在公开婚礼场合,道格拉斯因醉酒失言,随口开了一个性别歧视的玩笑,却被人录下并上传至Twitter,引发网友疯狂转发和恶评。他的形象瞬间崩塌,不仅粉丝剧减,更遭到全面抵制,真正意义上“Cancelled”。

为了挽回公关危机,道格拉斯先是求助经纪人,随后又转向自己年轻的同事玛德琳(Madeleine),希望她利用自己数百万的社交媒体粉丝帮忙重塑形象。然而,玛德琳转发那条负面帖子后,却让他在镜头前公开辩解,接受众人“审判”。

这部英剧通过道格拉斯的遭遇,诠释了取消文化或“放逐文化”的暴力过程:当公众人物被认定言行不当时,如何被边缘化、驱逐出社会话语体系,仿佛国际象棋中的棋子,任人摆布、无所依靠。

正如剧中所言:“没有人想被取消,但每个人都想取消别人。”

“取消文化”起到作用吗?

“取消文化”代表对个人或作品的谴责、抵制甚至审查,往往具有冒犯性,常与性别歧视、种族主义或跨性别恐惧症等议题挂钩。

最常见的例子是:2020年6月,《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发布一条暗示跨性别女性并非女性的推文,随即遭到社交网络强烈抨击,并有人呼吁抵制她的著作。就在她发推几天后,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因被指“种族主义偏见”而从HBO平台下架。

图片

图源:英国报姐

另一个例子是美剧《老友记》系列,近年也因被指跨性别恐惧症和肥胖恐惧症而遭到“取消”呼声。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利加娅·米山(Ligaya Mishan)曾批评,“取消”一词被大众在网络及现实中混用,涵盖私法正义、恶意辩论、跟踪、恐吓威胁、骚扰等各种活动。

事实上,“取消文化”并未如大众所愿,赋予普通人权力,让有头有面的人承担责任,它推不翻所有高层政客、企业巨头或机构组织。

由于特权阶层拥有更多资源和话语权,即使被“取消”,他们也往往能自我挽救。

最明显的案例就属风靡全球的作者J.K.罗琳(J.K. Rowling),她虽然被大众声讨“取消”,但这种抵制并未对她的著作销量造成任何影响。

换言之,“取消文化”难以触及真正的权贵,其真正受影响的常是普通人。

“取消文化”消灭美国民主

“取消文化”迫使人们选边站队,只要发表不被认可的言论就会被批判。人们面对不是左,就是右的道路,开始害怕表态,开始沉默。

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它常被视作网络的“裁判官”,带有强烈负面含义,与侮辱、公开羞辱、网络骚扰及霸凌密切相关。

2020年7月,以J.K.罗琳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为首的150位作家和知识分子在《哈珀杂志》上联名发表专栏,谴责“取消文化”是不容忍不同意见、喜欢公开羞辱和排斥他人的做法。

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也曾公开警示要谨慎对待“取消文化”;而川普总统则表示“取消文化”使体面的美国人担惊受怕,害怕被解雇、开除、羞辱或被社会驱逐。教宗方济各亦称其为“一种意识形态殖民化,剥夺了言论自由的空间”。

图片

图源:网络

2023年出版的《扼杀美国心智的取消文化》(The Cance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书,将“取消文化”剖析为美国人在权力、地位与优势争夺战中的一种病态表现:为了“赢”,人们宁愿放弃正面辩论,选择道德绑架或剥夺对手发声权。

图片

图源:豆瓣读书

作者呼吁家长、教师、商界领袖及所有社交媒体用户,通过重建公民素养与言论自由,来扭转这一趋势。

美国文化在中国留学生与父母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隔阂,在融入、接纳与排斥之间的反复拉扯里,双方都经历着痛苦的摩擦。

留学不只是开阔眼界,更是一次学会独立思考与批判分析的必经之路。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