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别老带孩子,找个babysitter去约会吧!”
(babysitter就指临时照顾孩子的人)
——加拿大邻居的话把我说愣了。
那天,我跟邻居披萨店老板聊天,话题是我最近的“野外带娃计划”。
她立马点头:“哦,超棒的!加拿大小孩就该多亲近大自然。”
说实话,当时我的脑子里已经开始播放画面了——阳光洒在车窗上,我和孩子戴着墨镜在林间驰骋,她在后排喊“妈妈冲啊!”,我回她一句“坐稳啦小宝贝!”
结果没几天,我问了本地的四驱车俱乐部会长,人家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安省法律规定,乘坐四驱车的儿童必须年满8岁。”
我家这个,才三岁半,话都没说利索呢,别说上车了。
我叹口气,只能放弃这个计划。
于是又想改成露营,带孩子去湖边看看鸟、数星星,天真地以为这是母女亲子时光的完美打开方式。
结果现实是:我在收帐篷、烧水做饭,她在一边嚎叫“我要小马宝莉!!”
你以为爸爸会来接力?也行,但也只是我和她爸轮流带,基本没有出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画面。
这时候,邻居看不下去了。
他一脸严肃地对我说:“你们需要找个babysitter,定期把孩子交出去,你们夫妻俩得有点二人世界啊。”
我一下没反应过来:“我们带自己孩子,怎么了?”
她回我一句:“你们不是机器,你们也是情侣啊!”
啊……这句话真的把我说愣了。
中式父母:把孩子当成“事业”来做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观念里,“为孩子付出一切”是做父母的标配,夫妻关系嘛,结了婚就行,剩下的感情靠责任撑着。
带孩子吃好、睡好、学好,就是人生的KPI。
但在加拿大,尤其是中产家庭,他们对“做父母”这件事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他们觉得:你是你,孩子是孩子。
你的人生不能因为当了妈,就全盘交给孩子处理。你该休假就休假,该出去喝酒、约会、搞浪漫,就得搞。
不然孩子长大了飞走了,你俩站在厨房面面相觑:“我们除了孩子,还有什么?”
中式假期vs西式假期:一个在熬夜洗被单,一个在泡温泉
有一次我放假三天,在家拖地、洗床单、陪孩子去游乐场爬滑梯,晚上还得翻出绘本给她读。
而我西人邻居呢?她直接和老公跑去乡下小屋泡温泉、喝红酒,看极光了,娃就交给babysitter加外婆组合。
朋友问她西人邻居:“你不觉得亏欠孩子吗?”
邻居笑着说:“我想让他看到婚姻是快乐的,而不是满脸疲惫的妈妈。”
朋友一时语塞。人家是把感情经营当成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咱这边呢?很多时候是“孩子你快睡,妈要去刷短视频喘口气”。
反观我们自己:不是不想放松,而是放不下
说实话,加拿大人的“松弛育儿”谁不羡慕?
可咱们这代人,从小被灌输“为人父母就是要牺牲”,总觉得“我们不陪孩子,孩子童年会缺失”,“妈妈不多做点,良心会痛”。
但说实话——一边带娃一边忙工作,很多妈妈已经快“良心过劳死”了。
有时候看着邻居夫妻晚上手牵手去看电影,我就想,我们上次单独出门,还是疫情前……
他们不是不累,他们只是会主动“修复关系”。
不是说孩子不重要,而是:感情也是需要经营的,不然哪天夫妻关系出问题,对孩子影响也很大。
一个中式妈妈的小小觉醒
这次邻居的一番话,让我开始重新思考:
我是不是太把“好妈妈”当成唯一身份了?
我们是不是也该像他们一样,有自己的生活、情感空间?
后来我们真尝试了一次——周五晚上找了个当地的babysitter,花了二十加元一小时,把孩子交给她看动画片+吃爆米花。
我和老公就去附近吃了一顿日料,还喝了点清酒。
说实话,两个小时没听到“妈妈我不睡!”“妈妈我要尿尿!”的声音,感觉灵魂都被洗涤了。
回家路上他还牵了我一下手。
我那一刻忽然想起,哦,他是我老公,不只是“孩子爸”。
孩子是家的一部分,不是全世界
我们都爱孩子,这点中西都一样。
但在育儿这件事上,加拿大家庭教会我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孩子是我们家庭的一员,但不是全部。
愿每个努力带娃的妈妈,都别忘了你还是一个有情感需求、有自己人生的女人。
放过一下自己,不是自私,
是把爱活成更健康的样子。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传中共3号人物,连基本尊严都没有了 |
2 | 对习换了个称呼,何立峰瑞士讲话露机密 |
3 | 何卫东的重大消息来了 |
4 | 这场大风暴,终于来了 |
5 | 突发!美国、日本,重大变数 |
6 | 和习近平斗常委突传新状况 |
7 | 深圳发生大事,令人细思极恐 |
8 | 疯传:白宫新闻秘书一边工作一边喂奶的照片 |
9 | 热议:中美一拍即合 会谈出奇顺利 |
10 | 曝美中破局始于一场秘密会议 他先退缩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