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谁在逼死最优秀的学生?

www.creaders.net | 2025-05-14 15:06:50  湾妈看世界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又一位藤校生结束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近期,普林斯顿大学在读本科生Lauren Blackburn失踪一周后,其遗体在学校附近的湖中找到。

学校暂未公布死因,但大概率又是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

在这之前,同在该校的一名亚裔学生退学的消息刷屏网络。

他曾是高中优秀毕业生代表,标化接近满分,直接被全美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全奖录取。

然而入读没多久,他就备受折磨,抑郁焦虑情绪加剧,一度想要轻生,迫不得已退学,转去了社区学院继续学业。

当每年越来越多的顶级学子不堪重负做出退学、自杀等行动后,这不得不让国际路线家庭开始警醒:唯名校论会害了我们的孩子。

从全美第一的藤校退学后

亚裔学生被迫入读社区学院

海外知名社交媒体网站Reddit上一篇帖子《A letter to the class of 25 from an ivy league dropout》(一封藤校退学生给25届学生的信)在海内外刷屏了。

帖主是纯亚裔学生,来自日本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但其亲戚朋友都就读于美国和日本精英大学。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以及督促下,他也以考上顶级大学为自己的目标。

他在校名列前茅,是高中毕业生代表,成绩几乎全A、GPA4.7、SAT1580,接近满分,还手握着31分的ACT。

去年放榜季,他靠着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全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而且是全额奖学金。

对于一名国际生,想在美求学期间拿到全额奖学金的概率极低。

帖主能在高手如云的普林斯顿大学收获这样的机遇,足以证明学校对其实力和潜力的绝对性认可。

那一刻帖主喜极而泣,感觉自己站在了世界之巅,连他父母打开录取通知书时都感动到落泪,过往艰辛的付出及忍耐在顷刻间变得不值一提。

普林斯顿大学之外,帖主还斩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杜克大学、南加州大学、波士顿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其他名校offer。

因为看重普林斯顿的高名气、人脉和全额奖学金,帖主毫不犹豫选择了这所学校,然而这也是他噩梦开始的地方。

他满怀憧憬地入学,在普林斯顿几乎付出了所有的时间和心血来投入学习。

可结果,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不及格,也交不到任何朋友,学业压力和名望压垮了他的心理健康。

为了不辜负父母寄予的厚望,也不想让远隔重洋的他们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担忧,帖主对父母撒谎,在校表现很好,也交了很多朋友。

后来心理健康状况愈发严重,再加上恋情分手,他一度想要自杀,结束这一切,期间被朋友叫了救护车,送进医院。

最后因为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糟糕的学业表现和持续恶化的心理健康状况,他在没有征得父母的同意下,上了一个学期就悄悄退学了。

如今的他虽然成了南加州附近一所社区学院的新生,但退学带来了与父母之间糟糕的关系、直到现在还被抑郁症折磨着。

因为对名校虚无缥缈头衔的追逐,给自己带来了终生的伤痛。

如果人生有重启键,他说自己会选择一所真正能感到舒适的学校,而不是把名望和声誉置于一切之上。

他也提醒未来的学生:选校很简单,交完定金,点击一下鼠标即可,但这个决定可能会让你失去一切。

图片

藤校频繁有尖子生退学

这位学生在校不堪重负选择退学并非孤例。

这些年包括藤校在内的名校传出了多起类似案例,有的是被迫,有的是自动离开。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近四分之一的本科生(24%)面临退学风险。

加州退学人数最高,为580多万人(占美国辍学人数的15.8%),其次是德州为 250多万人(6.9%),纽约州是180万人(5.1%)。

图片

今年早申放榜后,国内某社交平台上就有孩子自述,因为在校难以认识到新朋友,学业压力也大,自己在藤校录取的第二年就正式退学了。

还有一位妈妈在网上发文称自己孩子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因为考试挂了三门课程,学校发来了退学的警告信。

HUFFPOST(赫芬顿邮报)的特邀作者Jenny Lu也讲述了自己从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退学的故事。

图片

10多年前,因为看重美国优质教育和巨大的就业机会,6岁的Jenny Lu跟随母亲和哥哥从中国移民到美国。

离开中国前,Jenny Lu就是一名模范生,别人口中的孩子。

其他朋友父母见到她都会说:“她成绩好,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赚很多钱。”符合中国家庭对孩子成功人生的定义。

来到美国后,作为非主流的移民家庭,Jenny Lu也始终表现得比同龄人更为成熟。

从幼儿园到高中,她一头扎进课本和作业中,为成为最好的学生而努力奋斗,因此也获得了许多老师的称赞。

高中老师说她未来充满希望,她在300多人的班级里排名第四,还是学校最大的社区服务项目的主席,SAT成绩也名列前茅,2023年12月她获得了宾大的全额奖学金录取。

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与簇拥下,她走进了这所藤校,然而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她待了三周就离开了。

Jenny Lu在文章中写到,被宾大录取后,她每天都装出一副好人设,屈服于别人的热情与兴奋,可是内心深处,却对即将到来的就读生活感到深深的恐惧。

因为自己只是在满足父母对成功的期待,之所以拼命考上藤校,就是不想让他们的巨额投资功亏一篑。

但为照顾父母的感受,她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入读宾大后,许多个夜晚Jenny Lu都在失眠中度过,即便能睡着,也需要借助药物来催眠。

而Jenny Lu透露,自己绝非唯一一个,她在校园里看到大学的成绩和压力也笼罩在其他学生身上,尤其是尖子生们最严重。

和她同龄的亚裔尖子生,早期都经历过同样的生活,好好学习,乖乖刷题,在父母规划好的考上精英大学轨道上快速前进。

日常生活被塞得满满当当,家教渗透到SAT考试、家庭作业、论文写作、大学面试等各个方面,他们只管考上,所有一切父母都会安排妥当。

如今这种惯性的高压又跟随他们走进大学,驱使着优等生获得令人艳羡的学业成就,但一切均以牺牲心理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在这里,抑郁和疲惫被视为完全正常的事情。

相比今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学的同学而言,Jenny Lu无疑是幸运的。

她有疼爱和理解自己的妈妈,全力支持她克服挫折,即便退学后仍然激励着她继续前进,家庭关系并未破裂。

图片

跨越万难的名校生,

为何会退学?

“高中熬一下,上了大学就好了”,这句话已经刻进了亚裔学生的DNA里。

当越来越多的优等生考入名校后又走上了退学之路,局中人才恍然大悟,上大学不是终点;上了大学,人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根据数据统计,过去三十年里:

· 在美的大学生压力水平增加了30% ;

· 60%的学生每天都感到压力;

· 五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一直或大部分时间都感到压力很大。

图片

这种压力来自多方面。

首先,学业压力。

海外名校就读并不是划划水就能拿到好成绩,顺利毕业的,越是顶级大学,越是对学生的要求严谨严苛。

美国本科生入读后一般都要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其学分占了毕业总分数的四分之一,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保持深度和广度。

为了完成要求,学生每周都得啃下几百页的材料或是书籍,读完还得写报告等,而这也是平时测验的部分。

名校的学业考核是全过程评估,从入学到毕业,从简单的出勤率到作业完成率,从日常课堂演讲、实验或是写作报告再到期中期末的考试,环环紧扣。

每一个都是考验,每一步都不敢松懈,一旦松懈就有可能完成不了毕业要求。

哈佛大学在去年公布了学生的学业表现。

图片

51名本科学生因为学业表现不佳而被勒令停学处理,创下了该校过去五年来的最高纪录。

还有149名学生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被留校察看,一旦再犯,就有随时被哈佛踹飞的风险。

在完不成毕业要求的压力面前,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往前走,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

名校就流传着3S魔咒(Study、Sleep、Social),谁都想成为三者兼具的超能人,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所有人都只能三选二,学业和社交不可能丢,于是睡眠便沦为最大牺牲者。

去年Youtube上一位名叫Quon Howery的韩裔学生上传了一段视频。

提到自己在藤校的经历,他面露难色,视频开头直言“我太累了”,甚至用精疲力竭、苦不堪言等词来概括自己地狱般的生活,获得了荣誉,却失去了快乐与希望。

图片

其次,同辈的压力;

能考上藤校这类顶级大学的学生都是当初高中校园中的佼佼者,各项分数拔尖,甚至满分,课外活动样样全,还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当所有学霸披荆斩棘步入全球精英聚集地,原本以为自己的厉害之处瞬间黯然失色,变得不值一提。

那种从高处跌入谷底的落差感,对于一个刚刚成年的学生而言是致命的。

尤其是背负着“模范少数族裔”标签的亚裔学生,他们被荣誉与枷锁裹挟着。

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在这里就读,许多学生不断压榨自己,拿A成了目标,学习成了主要话题,在校努力表现,获得外界的认可,进入新一轮的升级打怪中,一旦表现平平,便会遭遇质疑。

图片

但他们又不敢表现出十分勤奋的一面,对外故意显示很松弛,自信满满。

美国名校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这种状态:斯坦福鸭子综合症。

它指的是名校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却又展现出轻松自在的形象,就像一只平静地在喷泉中滑行的鸭子。

这种症状没有解药,也早已形成了校园文化,在这种“有毒文化”文化中,每个人的铠甲之下都是脆弱的灵魂。

他们要么抑郁焦虑成疾,要么走在了想要或是已经结束生命的边缘。

3年前,社媒网站Reddit上就有人提问是什么导致了顶尖大学自杀率那么高?

热评第一的人道出了真正的秘密:那是你有生之年来的第一次发现,自己并非校园里最聪明的人!

图片

出现心理问题,在斯坦福鸭子综合症的影响下,一些孩子也不愿去向外界求助,害怕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尤其是不善言辞、喜欢硬抗的亚裔。

美国全国拉丁裔和亚裔研究报告显示,虽然18%的美国普通民众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和资源,但只有8.6%的亚裔会这样做。

在美国,白人公民利用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是亚裔的三倍。

最后,父母的期待。

许多亚裔父母,尤其是经历过资源匮乏的一代,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把教育视为阶层流动的唯一途径,考上名校是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一环。

为了名校之路,父母从十月怀胎开始就在精打细算,早早胎教,或是尽早搞定身份。

诞生后又马不停蹄安排兴趣班,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步步为营,只为赢在起跑线,不输给其他人。

一旦孩子不照做,出现厌烦心理,父母就喜欢用“我们牺牲那么多就是为了你”等语言来进行情感绑架。

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回报父母的付出,默默忍受着,完成各项人生通关。

但人都是有极限的,这些活在父母高期待泡沫里的孩子,总是在深夜里舔舐伤口,第二天继续赶路。

有些孩子患上了“空心病”。

进入大学,突然失去了父母曾经筑起来的愿望塔,未来又该靠什么而活?

没有目标、没有奋进动力的他们,看着身边其他学霸们创业、搞科研风光无限,而自己一事无成,走向退学或是滑向深渊早已注定。

放弃名校光环,

锻炼孩子强大的内核

面对升学,外界总说,一步错步步错,考不上名校,人生就完蛋了。

现在越来越多“问题学生”被曝光出来,再次印证了就算考上了名校,人生也不一定会一帆风顺。

如今追求名校牌子在焦虑情绪大肆渲染下愈加魔幻化。

以牺牲孩子心理健康为代价来换取一纸名校文凭,是否值得,是否是我们孩子真正想要、真正适合的呢?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国际路线家庭深思熟虑。

名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在这段新的征程上,它的困难程度远比中小学阶段要高得多。

每个孩子都必须要经历远离父母帮助,在异国他乡自我求生存的孤独感;也要默默承受作为非主流群体在校园内遭受白眼与不认可的排斥感;更要想办法为自我学业或是职业发展谋求资源与支援。

海外留学,遭遇困境、窘境、失败是常有的事。

如何才能让他们能有直面风雨的勇气与毅力?

或许需要父母先放下名校头衔的期待,先从锻炼孩子强大的内核与心理韧性开始,教会他们未来独自一人行走的生存心法。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何卫东
11
叙利亚
2
中美冷战
7
AI
12
苗华被抓
3
川普
8
中共两会
13
美国大选
4
俄乌战争
9
大S
14
以哈战争
5
万维专栏
10
洛杉矶大火
15
巴黎奥运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