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觉醒来,专业没了”,这绝非夸张的说法,而是许多赴美留学生正经历的魔幻现实。
美国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犹他州用立法下狠手裁几百个冷门专业,近期最顶级的芝加哥大学也加入该队伍,率先对人文学科开刀。
明年芝大艺术与人文部七个院系将减少招生,八个院系全面停招,冷门的人文学科一步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然而戏剧的一幕是,一边砍冷门专业,一边又有许多大学布局新赛道。
但作为顶尖高等教育的代表,美国名校的做法却也给赴美家庭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芝大半数文科专业被砍
芝加哥大学今年动作不断。
4月,宣布将人文学部和芝加哥大学艺术部合并为艺术与人文学部,紧接着要把15个院系重组为8个,减少语言教学、设定最低班级和项目规模。
8月正式对硕博项目下最后通牒,2026-27学年艺术与人文部的指定冷门人文学科专业仅剩两条路可走,要么缩招,要么停招。
缩招的7个院系专业分别是:艺术史、电影与媒体研究、东亚语言与文明、英语语言与文学、语言学和音乐系。
完全停招的有8个院系的专业,包括古典学、比较文学、日耳曼研究、中东研究、罗曼语言文学、斯拉夫语言和文学、南亚语言和文明以及视觉艺术。
除此之外,皇冠家庭社会工作、政策和实践学院博士项目也不再招生,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将暂停哈里斯博士、政治经济学博士和公共政策文学硕士的招生。
(图源|The Chicago Maroon)
芝大缩招和停招之举引起了教师的不满,他们认为学校的做法,就是赤裸裸得在断送培养下一代学者的机会,会加速人文学科的衰败。
校方固然理解老师的说法,但生死存亡之际,理想让渡现实,让这些无法带来直接经济价值的学科存在必然会加剧财务危机。
现在芝大已背负着2亿多美元的预算赤字,川普上任之后,大幅削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芝大的拨款、还对校友捐赠征税、国际生签证政策又飘忽不定,更让芝大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为了降低成本,减轻财务负担,芝大不得不以牺牲人文学科来换取长远的发展。
芝大之前,许多大学都走上了这条路。
去年年底,波士顿大学宣布暂停招收包括古典学、语言学、宗教、哲学、英语在内的十几个人文社科博士项目。
今年因经费被砍,宾大计划明年减少三分之一文理学院博士招生人数,哥大则是削减65%的文理学院博士招生名额,匹兹堡大学也要停招博士项目。
这场浩浩荡荡的文科削减潮,不单停留在硕博阶段,也波及到了本科。
去年金字塔尖的哈佛大学一口气取消了至少20个系的30门课程,人文学科成重灾区;近期美国多个州以立法的形式上演学科清理行动,上百个本硕博学位项目遭殃,就业率和毕业率低、市场需求少的文科首当其冲。
比如俄亥俄州规定本科专业连续三年平均毕业生不足5人就必须关停,该州部分大学的非洲研究、亚洲研究、哲学、性别研究等专业率先被清场。
在美国,文科专业已经被逼到了绝境。
靠冷门进名校的门堵死了吗?
过去,不少学校和机构对外宣传藤校等名校战绩时,只透露录取学校,对学生所修专业闭口不谈,因为其中不少走的是曲线救国的捷径。
懂得策略的顾问在给想申请顶级大学学生定专业时,往往首推人文社科,甚至把理科生包装成文科生,引导学生申知名度低、申请人少的专业。
这些专业的录取率的确远远高于热门的CS、工程专业,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文艺术学科的录取率高达22%,而CS仅4%,工程也只有7%。
这些申请策略瞅准的就是大学的政策盲点。美国名校本科看重综合实力,申请专业并不一定是就读专业,入读后专业自由度高,更换也相对宽松,冷门转热门便成惯常操作。
(图源|加州大学官网)
现在芝大等名校对文科进行清理,是不是意味着靠冷门专业申名校的大门被彻底焊死了呢?
现在名校学精了,他们一方面在收紧热门学科的转专业政策,另一方面又在加大审查力度避免申请者钻空子,如今清理行动又是致命一击。
毕竟裁的裁掉,缩的缩招,相关学科教授也跟着被炒鱿鱼,继续走曲线救国的套路无异于飞蛾扑火。
裁撤冷门专业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即大学正在评估学科的价值和收益,他们也不愿意招收动机不纯、仅把冷门当跳板的学生。
但这条路并非完全堵死了。
而是换了一种玩法:大学正在开设交叉学科或是跨学科让文科转型,因为存在信息差,申请者仍有曲线救国的新法子。
在裁掉很多文科专业前,芝大今年开设了1门新的本科专业:气候与可持续增长,2025年秋季开始招生。
该专业虽开设在物理科学院,但与人文社科关联极大。
课程涵盖气候科学、能源技术、经济学、政治学、人文视角下的气候研究等,强调借鉴文科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去解决气候问题,培养下一代有全球议题治理的能力。
莱斯大学从2025秋季起推出人工智能理学学士学位,这个跨学科项目除了设置工程课,还加入哲学伦理课,培养复合人才,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新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普渡大学也设立了与莱斯类似的人工智能文学学士学位,它位于哲学系下。
入读学生在必修的博雅教育课程基础上(如哲学史、社会与政治哲学、伦理学),还要修读世界语言课(如法德英语等)、社会多样性课程(如种族与性别研究、后殖民文学等)。
最具代表性的还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它将“CS+”玩到极致,文理学院下就开设了CS+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科。
耶鲁医学院也有医学人文学科硕士项目,提供艺术、音乐、文学、戏剧、写作、哲学、历史等课程,增强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图源|UIUC官网)
从新增或是已开设专业也能看出,美国大学裁撤文科本质上否定的只是它的经济价值,而它本身具有的人文价值仍然会被继承,因为它承担着通识教育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作用。
科技时代,文科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共情与讲故事的能力等会是核心竞争力。这倒逼人文学科走出象牙塔,摆脱纯学术化,主动与科技、商业或是社会结合。
这也就是说文科价值走向隐蔽化。
既然无法像STEM专业一样直接产出经济效益,那就把软实力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搭乘热门专业的便车,回归真实需求,让科技更人性、商业更有粘性。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未来的道路更为清晰,过去高风险、投机取巧的路基本堵死,以后想要继续用文科曲线救国,就得规划好自己的学术兴趣及跨学科思维。
未来风口很明显了
跨学科或是交叉学科人才,正是美国大学当下的招生标尺和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招生所采用的“综合评估(holistic review)”本身就是跨学科理念的核心体现:他们希望学生不仅仅成绩好,更是一个多边形战士。
所谓的文理兼修,底层逻辑正是如此。它想让学生打破思维边界,在不同知识领域自由穿梭,进而去发现、创新并创造。
美国藤校和前30名校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兴趣和跨界能力,耶鲁官网中的那句口号:“社区与多样性、艺术与科学、创新与传统、计划与意外”,说的就是兼容并包的精神。
现在美国大学不只是让文科跨界,理工科专业之间也讲究混搭,彼此成就,来扩大学生知识面,保持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今年新上线电气与计算机科学专业(ECE),破除传统学科壁垒,让最前沿的硬件和软件课程强强联合,就读学生不再单纯是工程师或是程序员,而是掌握底层设计到用户交互的系统性人才。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成立的计算、信息与数据科学院,也结合了CS、统计和AI,攻克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成为既会技术、又懂系统性思维,还有伦理观的科技领袖。
理工三巨头之一的乔治亚理工学院今年夏天推出天体物理学本科及辅修专业,课程关注的是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重点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技能、数学分析和大数据等多领域应用知识。
富二代集聚地的南加州大学也启动了人工智能理学学士,2026学年会迎来首批新生。
这是工程学院和高等计算科学院联合推出的跨学科项目,把CS、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等王牌专业的优势和资源汇集在一起,锻炼学生成为未来AI发展的领军人物。
布朗大学的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今年7月正式开放,设置了发展、政策与治理、安全这三个专业方向,学成归来的学生可从多学科角度看待紧迫的社会问题。
再往前看,去年范德堡新增环境工程、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启动公共卫生与社会、理海大学新增商业与健康理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成立计算机与数据科学院,下设4个本科专业,均是跨学科。
总之,所有的大学都在布局交叉专业,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赛道已是未来的风口。
特别是理工科领域,几乎所有交叉专业都势必要把大学强势学科及其资源“吃干榨净”,它们直接呼应甚至超前于产业需求,比如AI+一切。
这一招特别聪明。
学校有自己的特色招牌,吸引更多好学生和巨额捐款,稳赚不赔;学生学的东西又新又实用,毕业出来就是企业抢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图源网络)
现实世界出的难题,从来不会按着大学的专业划分来,在日益复杂的世界里,重大问题会牵涉到众多学科,单一学科已经不够用了。
所以像哈佛、耶鲁等名校整天强调学生要文理兼修、要有多样性思维,这可不是随便喊喊口号,而是他们真的看明白了,未来能成事的人一定是桥梁型人才。
爱“拼”才会赢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斯·普朗克很早之前就看透了学科的本质。
他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美国大学如今裁撤和新增专业的做法,就是在努力打破这种局限性,这恰恰为未来的申请者指明了方向。
想进美国名校学会混搭才是王道。
大学早就看腻了做题家,他们特别喜欢那些能把不同东西玩出花来的学生。
比如把计算机和心理学或者语言学结合,研究人机交互;将艺术与编程混搭,做动态视觉艺术或交互式装置展览;再或者把短视频和方言保护结合,这就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跨界会让原本冷冰冰的世界有深度,有温度,有人情味。
这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规划阶段就要掌握“技巧”。
选课时,不能只挑容易拿A的水课,主动选择一两门看起来和自己专业毫不相关,但能带来新视角的课程。
做活动时,哪怕是很大众的项目也要"搞点新意思",并在文书中去展示自己如何从不同领域获得灵感的,让招生官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成长的。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真正感兴趣基础上的,过去为了用冷门曲线救国硬凹跨界人设的招数会被招生官一眼识破,真诚投资几个热爱的领域,主动去碰撞出火花。
更重要的是,跨界的核心不是炫技,反而是一种思维习惯,时刻提问自己:这个知识能不能和别的东西结合?这种技术能不能换个场景用?
久而久之,自己的思维就会越来越开阔,做出来的东西必然就有独特性。
被称为“互联网预言家”、“未来学家”的凯文·凯利,在2016年《必然》的新书里提出了未来20年的12种趋势,其中一种就是“重混”,即把已有事物重新排列再利用。
他的这一概念简直是神预言了现在美国大学开设新专业的趋势,也击中了申请的核心。
未来谁更敢把已知的不同领域知识混搭在一起,拼出惊喜,谁就是赢家。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刚刚,国务院办公厅出大事了 |
2 | 震惊!钟绍军突然出事了 |
3 | 女孩身高2.26米,貌美如花,妈妈却发愁 |
4 | 中国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 |
5 | 传勇士名叫戚洪,重庆事件最新细节曝光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重磅! 又一军委副主席被抓 |
2 | 刚刚,国务院办公厅出大事了 |
3 | 习家出事了!习明泽、彭丽媛卷入 |
4 | 突发:重庆现巨幅推翻中共标语 持续50多分 |
5 | 党媒报道露馅 小胡获最高待遇 |
6 | 最新!重庆又出大事了 |
7 | 最新异动:胡春华获“总书记待遇” |
8 | 震惊!钟绍军突然出事了 |
9 | 女孩身高2.26米,貌美如花,妈妈却发愁 |
10 | 中国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