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烧了”两套房送娃去美国,如今后悔了么?

www.creaders.net | 2025-10-29 18:45:28  留学全知道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美国留学这条赛道上,美高从来都是自带“滤镜”的存在。

每年藤校放榜季,美高学生拿哈耶普斯麻offer的,比国内顶尖高中多出的不止一点点。

更扎心的是,美高的“分母”还比陆高小得多。

当然能把孩子拱去美高的父母也并非凡人:既要掏得出每年百万的学费,更要狠得下心让14岁的孩子独自面对跨洋的孤独、文化的碰撞,甚至隐性的歧视。

今天要分享的两娃妈Sherry,是位实打实的“美高过来人”。

大女儿从公立初中转去美高,西北毕业后,又在巴黎高商深造回国。

小女儿则从国内双语学校申上美高,目前正在波士顿大学就读,两个孩子完整走完低龄留学的全周期。

她的故事里没有“砸钱躺赢”的爽文剧情,反而将中产家庭送孩子读美高最为真实的一面娓娓道来。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教育投资的本质,从来不是买一张名校门票,而是养出一个能扛事的孩子。

(为方便阅读,下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01

“妈妈,我要去美国念书”

大女儿米雪第一次说要去美国,还是小学五年级。我没当真,反而跟她泼冷水:“先把中文学好再说。”

我始终觉得,低龄留学的第一步不是学英语,是扎稳中文的根。

身边太多朋友的孩子在美国长大,回上海连“外婆”都叫不出口,父母悔得捶胸顿足,当初该逼TA学中文的!

我不想让孩子有这种遗憾,所以米雪的初中,我坚持让她读公立。等她把初中知识学扎实,也等我们确认她不是一时冲动。

这一等,就是四年。

图片

其实从她提出想去留学开始,我们全家就默默进入“备战模式”:她自己刷托福、练SSAT,我和老公则开始研究学校。我们没有跟风选排名,而是带着她跑遍美东的小镇,用一个国庆假期自驾探了10所学校。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不是孩子对美高的执念,是她的“清醒”。

出发前我跟她把丑话说透:“去了之后没人给你洗袜子,遇到有人欺负你,妈妈要飞13个小时到纽约,再开车3小时去你的学校。这些你都能扛吗?”她没犹豫,只说:“我试试。”

后来的故事证明,“试试”这两个字,比任何成绩都重要。

米雪刚去美高的第二年,就遭遇了隐性霸凌。她竞选社团社长,因为是里面唯一的亚洲人,提的任何建议都被无视,甚至有人故意在她发言时转身聊天。

那天她第一次哭着给我打电话,我没说“不行就回来”,而是让她找校长:“你没错,为什么要忍?”

最后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公开强调“包容性”,米雪也没再退缩,后来不仅当上了舞蹈社的社长,还经常带着社团编的中国风舞蹈,在学校演出,收获了满堂彩。

现在回想,这段经历比她考上名校更珍贵:在国内公立学校,她可能永远是“听话的好学生”,但在美高,她学会了“为自己发声”。

图片

小女儿的留学路,比姐姐顺得多。她运气好,赶上沪上知名双语学校A校还没那么火的时候考进去。

刚开始,我还有点慌,“怎么没作业?会不会耽误学习?”甚至有想过把她转回姐姐的公立学校。

但后来看到她每天放学都笑眯眯的,吃食堂的套餐能把盘子舔干净,还参加了排球队、舞蹈队,我突然想通了。后来她跟我说“要去美高,跟姐姐一样”时,我没再阻拦。

妹妹准备去美高时,A校校长给我打电话挽留,说这么优秀的孩子留在国内也有不错的成绩,我还是跟校长说,这不是我们父母的决定,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图片

妹妹的美高申请比姐姐顺太多:姐姐的“榜样效应”帮了大忙。她的排球特长更是加分项,美高教练看到她的比赛视频,直接邮件问“能不能早点来参加训练”。

但真正让我感动的,不是她拿到offer的瞬间,是她看到姐姐经历这些,并没有害怕,反而生出“我也要像姐姐一样”的力量感。

原来最好的留学准备,从来不是“钞能力”,是姐姐摔过跟头还能站起来的样子,是妹妹自己“我想去”的执念。

如果孩子没这个意愿,就算你把她塞进排名第一的安多福,她也可能在深夜的宿舍里哭着要回家。

图片

02

为上美高,“烧了”上海两套房

有人问我“送俩娃上美高要多少钱”,我通常会开玩笑:“大概是上海市中心两套房的价格吧。”

这并不是夸张。

姐姐2013年去美高时,每年学费外加寄宿费约7万美金(折合人民币50万),加上机票、课外活动、顾问费,一年差不多80万。四年美高再加上四年美本,算下来近600万。

到了妹妹2019年去美高,费用将近翻倍。

学费每年涨1000美金,四年下来比姐姐多花了20万。

顾问费更离谱,姐姐当年美本申请才10万,妹妹光美高申请就花了35万,还因为是“朋友推荐”打了折。

更别说前两年特殊时期的“天价机票”。

有次妹妹要从美国回上海,机票抢了三次,我还抢过一张8万中转旧金山的机票,半夜三点我还在改行程,心脏跟着机票价格一起跳。

图片

这些钱当然不是凭空来的。从姐姐初一决定去美高开始,我们家就有个“不能动的账户”:每年固定存一笔钱,不炒股、不买房,专门用来支付学费。

说不心疼是假的,当年如果不送她们去美高,我们能在上海多买两套市中心的房子,现在房价翻了不知道多少倍,朋友开玩笑说“你这教育投资不如买房”,我也只能笑一笑。

但比钱更累的,是心力。

那些年,我最怕的就是半夜接到孩子的电话。不是“妈妈我想家”,就是“机票被拒了”、“签证出问题了”。

妹妹疫情期间有次转机回上海,登机前三个小时突然接到告知电话:“你阳过,不能上飞机。”

她半夜两点哭着给我打电话,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打开电脑查机票,最后把她送到旧金山的朋友家暂住。

那段时间我天天失眠,怕她吃不好,怕她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害怕,更怕她觉得“妈妈帮不了我”。

只有经历过了这些,我才明白,美高从来不是“有钱就能上”的,它需要三个前提:孩子愿意去、家庭能承受、父母能放手。

如果你要靠借钱、卖房来凑学费,或者孩子哭着说“我不想去”,你还硬推着TA走,那不是投资,是坑娃。

现在常有家长问我“现在送娃去美高划算吗”,我会算两笔账。

一笔是经济账,现在美高每年至少100万,美本更贵,没有800万别轻易碰;

另一笔是心理账,你能不能接受孩子半夜哭着打电话,能不能接受他可能没考上名校,能不能接受他最后选择的职业,可能赚不回你投入的钱?

如果这两笔账算不清楚,就算你送娃去了美高,也只能是“花钱买罪受”。

图片

03

教育的终极回报,是让孩子有“生命力”

有人跟我算过一笔账:两个孩子800万的教育投入,按姐姐现在的职业工资,得上十年才能回本。

可不,如果按钱算,我肯定亏了;但按孩子的成长算,我赚翻了。

美高最磨人的不是学费,是那些意料之外的挫折,但孩子只要“活下来”,就是赢家。

姐姐被孤立时学会了找校长沟通,妹妹被拒登机时学会了改行程,这些能力不是花钱能买的,是“摔”出来的。

妹妹疫情期间带几个学弟学妹从新加坡转机去美国,一路跟第三方对接,跟司机对接。这时我才突然发现,以前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到了美本阶段,这种“生命力”更明显。

姐姐在西北大学时,一边上课一边帮教授做研究,还教小朋友法语,周末去做瑜伽教练,忙得脚不沾地,但每次视频都跟我说很开心。妹妹在波士顿大学,仍旧是舞蹈队的主力。

姐姐回国后正在从事教育行业,她每天跟学生聊“喜欢什么专业”,而不是“哪个专业好就业”。她们现在每天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养活自己,不就是最好的人生吗?

她们没活成我期待的样子,却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比任何名校毕业证都让我欣慰。

图片

对于父母的付出,孩子们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懂感恩。

每年母亲节,我都会收到她们手写的信,时常让我梦回一家四口在美高探校时的场景。

她们也不会乱花钱。姐姐自己赚了钱,才买第一个奢侈品包。妹妹在淘宝上买衣服,还会跟我分享哪家店性价比高。

孩子们偶尔会跟我说,“谢谢妈妈让我去我想去的地方”,会让人眼眶一热,突然觉得那些半夜改签的辛苦、“两套房”的投入,都值了。

图片4

回头看,教育投资最忌讳的就是“功利心”。

你以为送娃上美高是买一张门票,其实是给孩子一个试错的机会。

让他们在15岁时学会面对孤独,在18岁时学会规划人生,在20岁时学会坚持热爱。这些东西,比学历更能支撑他们走一辈子。

我常跟身边的家长说:“我吃我的苦,她们吃她们的苦。父母能做的,是托举不是包办。”

你可以帮孩子付学费、改机票,但不能替他们扛孤独、挡挫折。那些你以为白花钱的经历,最后都会变成孩子身上的铠甲。

比如姐姐现在能从容应对职业挫折,比如妹妹能在紧急情况下不慌不忙,这些都是美高教给她们的,也是我作为母亲,最想看到的“回报”。

说到底,教育消费不是“买东西”,而是“养孩子”。你花的每一分钱、操的每一份心,最终都会变成孩子骨子里的坚韧、自信和勇气。

他们长大后能笑着说:“我当年的选择,没后悔;我现在的人生,很开心。”

这就够了。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